执游网

eSIM来了,你的手机卡终将自由

  作者:崔亮亮

  

 

  3月29日,中国联通正式宣布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这不仅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一度登上热搜榜,更预示着一个无卡化的时代正悄然来临。

  eSIM生态正在来临

  eSIM,即电子化的SIM卡,其革命性的变革使终端设备不再需要卡槽,因芯片内置于设备中全面提升了防水和抗震性,并可远程下载。可以说手机卡自1996年诞生,到2003年Micro-SIM卡,再进化为Nano SIM卡,SIM卡变得越来越小,到eSIM阶段直接幻化为无形。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未来,手机卡的最终形态就是eSIM。

  在过去两年,eSIM生态在全球有了长足发展。智能手表是eSIM应用的第一波终端载体,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在平板电脑、笔记本和智能手机中得到应用。在国际上,欧美主要国家及主流运营商,都已开通eSIM服务。去年上市的苹果iPhone XS系列手机就启用了eSIM,美国AT&T、Verizon和欧洲等地运营商已支持eSIM,这标志着越来越多的移动运营商已支持此功能。从上游产业链到运营商,再到手机终端,eSIM业务已经具备了商用的条件。

  在国内市场,eSIM产业生态尚处于早期阶段。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表)和物联网发展进展最大。而在智能手机市场中eSIM尚未应用,中国部署落后于其他主要国家。但越来越多的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物联网企业和科技企业正在加入到eSIM生态中来。

  三大运营商积极试点

  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eSIM试点和运营。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手机和消费电子设备共用一个号码)三大运营商均各自在7城进行试点。中国联通更是开通了全国范围内eSIM独立号码(为eSIM终端选择开通一个独立的号码)运营业务。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是最早推出eSIM业务的,于2015年就已开始研究和布局。2017年,中国联通首家获批eSIM可穿戴业务上海试点;同年11月,与华为合作,推出了支持eSIM独立号码业务的华为运动手表,并在上海、天津等7城启动业务试点;2018年3月,中国联通又率先与苹果公司合作,支持iWatch3和iWatch4在七城开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目前这七个城市开通eSIM服务的智能手表用户已达20万。

  2019年3月8日,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开通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全国服务试验。中国联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开通全国服务试验的运营商。正如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买彦州所说,中国联通在eSIM业务方面一直率先布局并保持独特优势,自始至终“对标国际,领先国内”。

  并且中国联通还为eSIM可穿戴终端配置了多样的单品和和合约产品政策:零元购机补贴、与手机共享账户的主副卡融合政策、办理eSIM专属套餐,以及建立了包括线上APP开通、公众号开通、线下营业以及行销手持设备开通的全场景服务和三位一体的协同客服体系。

  在今年1月,中国移动宣布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该业务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天津、上海、南京等七城试行。至此,三大运营商均开展了eSIM业务试点。

  有利&不利

  虽然三大运营商均积极开展试点,但目前eSIM仍未在手机设备上普遍使用,eSIM业务的试点推进工作整体上也较为缓慢,各家运营商对eSIM政策还是有所局限。

  究其原因,德瑞首席咨询顾问宋永军认为,eSIM如若实现真正其完整意义上的功能,是有可能让用户自由选择运营商的,这会加剧通信市场竞争,带来资费下降。此外,eSIM的广泛使用有可能让苹果等强势手机厂商绕开运营商,进一步推动运营商边缘化。

  但另一方面,eSIM的便捷性对用户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卡槽去除,带来了终端的自由,由于芯片内嵌于设备之中,可以全面提升防水、抗震性能;二是eSIM号码可远程下载,给用户带来了可随时随地入网的自由。4G网络时代,用户需要更换4G的SIM卡才能使用4G网络,换卡给用户带来许多不便。相比之下,eSIM业务的普及,能够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入网体验;三是eSIM技术可以让用户自由的切换运营商,无需经过复杂的销号再入网,“携号转网”不再是问题。四是eSIM的多场景化,使泛终端接入更为便捷,带给用户体验万物互联应用生活的更多可能。独立观察家贾敬华认为,尽管针对手机终端的eSIM业务还未开放,但可穿戴设备eSIM业务全国推广已经释放了一个信号:eSIM可穿戴独立号码全国推广后,全面放开eSIM业务很快就会落地,毕竟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的eSIM业务也已经在几个城市试点。未来,SIM全面被eSIM取代是历史的必然。

  从长远来看,eSIM对于运营商来说其优越性也是巨大的。eSIM业务能为运营商节约大量的传统SIM卡制作成本,为运营商降本增效提供新的手段。eSIM无需实体卡片,而是把实体SIM卡的所有信息写入到内置的智能终端或手机的eSIM芯片中,与传统存储芯片一样,eSIM支持重复擦写。可擦写的eSIM卡能为三大运营商节省每年在SIM卡采购上高达几十亿元的开支。

  此外eSIM一号双终端能够扩大应用场景,为运营商提供新的增长点。在提速降费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传统电信业务已不能为运营商提供长久的利润增长,运营商必须探索新的收入来源,运营商经营模式转型势在必行。eSIM为运营商打开万物互联新思路带来了可能,eSIM技术同时也避免了运营商物联网卡不能语音和短信通信的弊端。

  终端企业的新机遇

  eSIM技术除了有利于用户体验和运营商转型之外,更大的利好还在于为终端企业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5G、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人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设备加入到互联网中,而伴随eSIM技术的成熟,这些设备不仅仅是联入网络,更会成为通信的一部分。上网和电话语音等服务不再是手机的专属,更多的会出现在笔记本、智能手表、智能音箱上,下一步还将在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eSIM的出现不仅仅会让万物无处不互联,而且会无处不通信。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总监吴勇毅认为,eSIM技术将掀起划时代的通信新革命。

  根据中国联通发布的eSIM产业合作白皮书显示,在eSIM终端出货量中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M2M终端、平板电脑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同时,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新型终端,由于正处于产品快速迭代阶段,可以快速迁移至eSIM方案,前景尤为值得关注。

  消费物联网是eSIM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相关机构预测2019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可达到487.1亿元。经过近两年的用户培育,消费者对联网消费电子产品逐步接受,使用eSIM,用户可以便捷地为终端配置网络连通,有效提高终端入网效率,降低连接管理的复杂性。

  在国内,除了苹果、华为最早与联通合作推出eSIM产品外,努比亚、出门问问、小天才、联想也纷纷推出eSIM可穿戴产品。据中国联通介绍,自2018年以来,中国联通已配合10余家企业、20余款消费互联网智能终端,完成eSIM技术对接。其中包括可穿戴、平板、PC以及其他终端如智能音箱、智能后视镜、POS机等多种品类,涵盖运动、家庭、医疗、娱乐、教育等各类应用场景。

  2019年4月8日“腕机”努比亚α上市,成为了eSIM在全国商用后上市的第一款可穿戴产品。同时也意味着eSIM产业链新生态在中国蓄势待发。

  根据麦肯锡机构预测,全球将在2021年实现50亿个连接数;年复合增长95%,2022年度eSIM市场规模将达到54亿美元。Ovum机构则预期,2022年eSIM设备销量将达到5.38亿部,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高端手机追随苹果采用eSIM技术。而根据中国联通发布的eSIM产业合作白皮书显示,未来几年内,eSIM将开始逐步替代传统SIM卡。到2021年,全球eSIM终端出货量将大幅增长,渗透率达50%。

  eSIM以其小型化、贴片式,满足物联网更为苛刻的环境要求和灵活的开卡方式等诸多优点,成为物联网设备的首选。业界普遍认为,eSIM对于推动未来5到10年的物联网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目前手机市场已经相对成熟,eSIM在手机上的应用更多的限定在有限范围之内,对于传统SIM卡来说更多的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但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具有更强烈的取消实体卡槽,释放空间增加手机设计的灵活性的愿望。并且eSIM对于通信市场格局优化和通信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长远来讲,eSIM取代SIM卡终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