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一年多来暴涨近7倍!英伟达的股价狂飙还能继续吗?

  在美联储放缓降息步伐的背景下,英伟达财报几乎成为了美股市场信心的最后希望。

  伴随着人工智能前景被看好,英伟达股价从2022年10月低位已经上涨了近7倍,股价从108美元,最高触及806美元。

  今年以来,这家芯片巨头市值连续超越亚马逊和谷歌,一度越过了2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仅次于微软和苹果的美国第三大上市公司。超高的热度背后,英伟达领先优势是否将会在竞争中受到威胁,成为了机构和投资者争论的焦点。

  人工智能行业红利释放

  在美联储放缓降息步伐的背景下,英伟达财报几乎成为了美股市场信心的最后希望。高盛甚至称之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股票。美国知名股评人克拉默(Jim Cramer)也对英伟达CEO黄仁勋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相比更具远见。

  英伟达最新业绩并没有让人失望,华尔街分析师的目标价格迅速上调。按照最乐观的预期测算,英伟达的估值将在短期内达到2.5万亿美元。机构也在积极参与,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赛道依然很拥挤,市场热情依然很高。

  OANDA 高级市场分析师厄拉姆(Craig Erlam)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英伟达再一次显示了在行业中的绝对统治力。黄仁勋所说的加速计算和生成式AI已经达到引爆点,也给市场带来了强心剂的作用。他预计,人工智能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对相关行业企业业绩释放带来更大的空间。

  投资研究机构Main Street Research的首席投资官戴默特(James Demmert)表示,英伟达的盈利增速甚至超过了其股价的增长速度:“每次英伟达公布财报,其市盈率就会缩水,因为每股收益往往比人们的预期要好得多。”

  花旗研究发现,即使大盘股在盈利公布后大幅反弹超过10%,未来仍有上行的空间。“那些在盈利中表现强劲的大盘股往往在未来三个月将继续表现良好。”英伟达在业绩发布后次日飙升16%,市值增加2770亿美元,创下美股有史以来最大单日市值涨幅。

  花旗量化策略师桑德斯(Alex Saunders)团队策略师研究了30年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数据,发现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21世纪初,一些公司的抢眼财报可以支持股价在未来3个月上涨27%。“我们仍然相信这是正确的策略,因为在一项新技术的早期,铲子卖家比金矿商受益更多。虽然这种情况最终会改变,但我们仍处于人工智能推广的早期阶段。”

  毛利润率超76%

  瑞银成为华尔街为数不多在财报后下调英伟达目标价格的公司,从850美元降至800美元。瑞银指出,从英伟达总供应量按季下降及营运成本上升等因素分析,未来几个季度其收入可能会放缓至平稳状态。

  由于缺乏实质性竞争,英伟达在数据中心图形处理单元(GPU)市场的份额已经增长到98%以上。这一早期领先优势赋予了巨大定价权,其数据中心营收同比飙升400%以上,达到184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170.6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的毛利润率将超过76%。

  随着竞争者开始入场,英伟达的业绩增长能力可能将面临考验。

  AMD首席执行官Lisa Su此前表示,AMD MI300 GPU营收目标为40亿美元。威胁也来自于英伟达的重要客户。当前,微软Azure、亚马逊云服务AWS、谷歌云等云服务巨头都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寻求降低对英伟达GPU的依赖。甲骨文公司和Meta也在内部开发人工智能芯片。

  科技咨询和研究公司Futurum Group首席执行官纽曼(Daniel Newman)表示,目前英伟达是世界上“最先进、部署最全面”的芯片制造商,其产量对全球至关重要。

  纽曼认为,英伟达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随着竞争出现,未来可能不会达到投资者希望的天价。“需要注意的是大数定律。”他说。

  对于英伟达而言,潜在的另一大风险可能来自于衍生品市场的过于狂热。机构统计发现,热门科技股出现了较明显的伽马挤压(Gamma Squeeze)的迹象,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行为,投资者买断看涨期权,这导致做市商通过购买股票来对冲标的股票,从而推高股票。一旦“伽马挤压”的过程耗尽,将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下跌。

 

  高盛近日发布报告表示,在连续六周买入后,随着英伟达业绩兑现,对冲基金上周去年5月来最快的速度抛售科技股。该公司的交易部门表示,上周美国股市出现了五周以来最大规模的净卖出,主要受到宏观产品和个别股票的影响,资金流向表明投资者正在从科技、医疗保健和工业股票中撤离。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