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从《愤怒的小鸟》到《宇宙大爆炸传说》,寓教于乐才是教育游戏的真谛

  “这些东西对于建立自信心相当有帮助”

  大多数教育类电子游戏的问题在于,太过于注重教育,致使趣味性大打折扣。譬如《数学冲击波》(Math Blaster)和《数字大嘴巴》(Number Munchers)之类的游戏,说穿了不过是些外表花哨的测验题,也难怪孩子们宁愿去玩《糖果传奇》(Candy Crush)或《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s)了,Lightnee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劳里•耶尔维莱赫托(Lauri Järvilehto)如是说。理想的教育游戏应该是“寓教于乐”的,他说,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或技能。

  开发手机游戏的创业公司Lightneer自信他们已经找到了教育游戏中的平衡点。与团队的大部分成员一样,耶尔维莱赫托也出身于《愤怒的小鸟》的出品商Rovio娱乐有限公司(Rovio Entertainment)。2015年,Rovio解散了其教育游戏部门,时任顾问的耶尔维莱赫托以及《愤怒的小鸟》的创意总监劳里•孔托里(Lauri Konttori)离开了Rovio,在伦敦的创业公司孵化器Founders Factory、Rovio的联合创始人尼克拉斯•赫德(Niklas Hed)以及当时的营销总监彼得•韦斯特巴卡(Peter Vesterbacka)的支持下,开始自立门户。

  

 

  Lightne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们

  Lightne公司决定跳过儿童教育中最基础的读、写、算。他们开发的第一款游戏

  名为《宇宙大爆炸传说》(Big Bang Legends),直接在整个结构中引入概念,想让4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对粒子物理学有一个初步了解。游戏的玩法是:玩家发射高能粒子束捕获夸克,然后将它们组装成质子,继而形成各种元素的原子。元素周期表中的前10个元素,从氢到氖,分别由不同的动画角色代表,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玩家可以运用它们去与反物质构成的怪物作战。游戏中没有任何形式的考试或测验。

  风投基金GSV Acceleration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德博拉•奎佐(Deborah Quazzo)指出,请家长们不要指望自家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把《宇宙大爆炸传说》玩通关后就能达到物理学学位的知识水平,但至少,他们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关键术语的熟悉。2016年,GSV Acceleration领投的一轮融资为Lightneer募集了280万英镑(约合300万美元)的资金。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学教育学教授基思•泰伯(Keith Taber)说道:“这些东西对于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相当有帮助。等他们上了中学,在物理和化学课堂上学到这些元素时,就不会心生畏惧了。”

  提出以亚原子作为游戏主题这个建议的是韦斯特巴卡,他既是Lightneer的投资人,又是公司的营销顾问。当他还在Rovio任职时,曾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内瓦的一家核研究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协商开发以教育为主题的《愤怒的小鸟》的授权协议。CERN的科学家们同意向Lightneer提供建议。

  

 

  一开始,他们让一班10岁孩子试玩了《宇宙大爆炸传说》。一个女孩反映她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没学到任何东西”,这让耶尔维莱赫托的心一沉。然而,当他问这25名学生谁知道一个质子里有多少个夸克时,每个孩子都举起手来。“由此我意识到‘潜移默化地学习’具有现实可行性,”他说。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麻省理工教育长廊(Education Arcade,一个专注于教育类游戏的机构)的负责人埃里克•克洛普弗(Eric Klopfer)表示,耳濡目染的方式无法让大部分孩子真正掌握哪怕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他说,“游戏也好,氛围体验也好,都需要实现这一点。”不过,也有一些研究站在耶尔维莱赫托这一边。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的学者们发现,较之仅在定期的小测验中介绍数学概念的游戏,孩子们玩植入了数学概念的打僵尸游戏的时间更长,在随后的数学考试中成绩也更好。

  

 

  2016年12月,《宇宙大爆炸传说》在芬兰的iOS App Store中首次亮相,迅速荣登教育类app榜首。Lightneer表示,从春天开始,他们将会向更多的国家提供这一免费游戏。公司的收入依靠应用内置广告,其中大多来自其他的游戏生产商。他们还制作了同系列的动画片,元素角色的设计十分可爱,未来可能会推出相应的玩具。

  倘若《宇宙大爆炸传说》能够成功,Lightneer会进一步开发植入化学以及生物学知识的游戏。那么,耶尔维莱赫托是怎样定义“成功”的呢?“我们希望该游戏的玩家能达到1亿人,”他说。这样,《宇宙大爆炸传说》将成为仅次于《我的世界》(Minecraft)的第二大教育类游戏。这个目标并不算异想天开,他说,毕竟Lightneer大部分员工参与的传统游戏的累积下载量已经突破了十亿。

  行业新闻网站Games and Learning的编辑李•邦维尔(Lee Banville)表示,与大部分教育类游戏制作方直接向学校推销的做法不同,Lightneer的宣传攻势主要针对孩子及父母,而这种营销策略经受的考验不够。“另一方面,”他指出,《我的世界》“的设计初衷也并非是作为教育游戏。”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