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国产游戏,别交白卷:当“抄袭”和“刷榜”成为顽疾

  创下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获奖超过160项的开发者陈星汉,带着自己最新作品回到中国市场后,在两家大公司的刷榜数据之间瑟瑟发抖。

  微博网友@feichenpan晒出了一张微信截图,截图中《Sky光·遇》的开发者陈星汉表示:腾讯的手游《拉吉尔》在一夜之间刷榜15000条,将评分从3.1刷到4.3。有些黑色幽默的是,陈星汉这款游戏的发行方网易因为害怕陷入和腾讯的相互举报,拒绝向他提供帮助。

  

 

  四天之前,国产游戏 厂商米哈游开发的《原神》开启了内部测试,激活码被淘宝炒到了3000,预约人数已超百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游戏在社交网络崩盘的口碑:游戏被指完全抄袭任天堂游戏《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引起了多方骂战。

  

“抄袭”和“刷榜”,成了中国游戏市场挥之不去的顽疾。

 

  “抄袭”和“刷榜”,成了中国游戏市场挥之不去的顽疾。

  三款新游戏

  6月初米哈游公开《原神》预告视频时,就已经有网友看出游戏的风格和《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过于相似。当时还仅限于小范围讨论,毕竟一个视频说明不了什么。等到两周之后《原神》的游戏直播铺天盖地时,大家才发现这游戏几乎就是照着《塞尔达》描了一遍。

  (对比来自知乎用户艾斯库瑞目)

  

 

  早在2019年1月份,米哈游就在暗示自己有一款游戏将会登录PS4主机,今天来看无疑就是这部《原神》。知道真相的玩家开始自嘲:PS4上终于可以玩到任天堂的《塞尔达》了。

  知乎用户天乐评论:

  十年前大家喷腾讯《CF》《跑跑卡丁车》抄袭,觉得网易《梦幻》系列就是那个挑战恶龙的勇士!帅爆!吹爆!

  一年前大家喷网易《第五人格》《荒野行动》抄袭,觉得米哈游《崩坏》系列就是那个挑战恶龙的勇士!比心!死粉!

  现在大家喷米哈游《原神》抄袭,这下恶龙太多,勇士都不够用了!

  客观来说,国内的技术实力能抄好《塞尔达》还是很难的,虽然目前《原神》的完成度堪忧,但模仿得有模有样,技术实力依然值得肯定——值得肯定也就只有技术实力了。

  腾讯同样有大把技术实力,可抄袭的帽子一直摘不掉。《拉吉尔》这游戏不仅做得像《暗黑破坏神》,而且开发速度快。暴雪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2018年11月的暴雪嘉年华上公布的《暗黑破坏神:不朽》,腾讯会比自己先开发出来。腾讯还拉来了原《暗黑2》的主设计师Philip Shenk为游戏背书,花钱把游戏刷上苹果榜首也不意外。

  

 

  某种程度来说,《Sky光·遇》能在苹果免费榜排第三也要托平台的福,苹果运营先是给了当日的推荐,随后把游戏区最显眼的推荐位给了它,足见重视程度。

  

苹果给了《Sky 光·遇》最显著的推荐位

 

  苹果给了《Sky 光·遇》最显著的推荐位  2017年9月的苹果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给陈星汉留了3分钟的时间去介绍自己的新游戏。

  陈星汉有些紧张,他介绍说在这部作品中,玩家可以探索云端文明的奇观。“给予”是游戏的主题,玩家扮演代表着“光”的孩子,与未知的伙伴一起探索黑暗,传递光明。在他们公司,游戏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他相信着“游戏可以将人与人连接到一起”。

  他身后大屏幕的演示画面上,天空中的“太阳”被一层耀眼的特殊的光晕包围,云层翻涌,霞光倾泻而出,三五个孩子在云端飞翔。

  

陈星汉在2017年苹果发布会上

 

  陈星汉在2017年苹果发布会上  为什么中国没有3A

  搜索网络对《原神》评价的时候,发现某游戏网站已经打出了《〈原神〉测试版试玩:国产手游离3A最近的一次》这样亮眼的标题。“中国会不会有3A游戏”“中国配不配有好游戏”这种强迫式的自问仿佛成了国内从业者的某种癔症,隔三差五就要发作一次。

  早在2013年,陈星汉凭借一部《风之旅人》获奖无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开发者同样可以做出好游戏。与索尼三部游戏的合作已经到期,大家都在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会是什么样的。

  

《风之旅人》截图

 

  《风之旅人》截图  陈星汉转头对外宣布:自己要做一款手机游戏。

  他深知手机的性能会限制游戏的发挥,这一次开发不会太顺利。他对记者解释:能够打动别人的游戏才是好游戏。主机玩家数量决定了《风之旅人》的影响力有限,而这一次他想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相信手机上也可以有好游戏。《晚点LatePost》点评:在陈星汉身上,我们看到了华人游戏业的未来。

  米哈游也曾被玩家寄以厚望。

  在《原神》之前,米哈游这家“小公司”一共出了两款游戏,都获得了成功。《崩坏学园》已经成为手游里的大IP。虽然两部作品依然摆脱不了其它游戏的影子,但更多是玩法的借鉴。米哈游积极地在游戏里加入更新自己原创的内容,让玩家对这家公司抱有了期待,并笑称他们是“技术宅拯救世界”。

  玩家们对国产好游戏的期待从来没有停止过。

  大约2014年,中国游戏界迎来了十几年以来最高光的时刻:一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索尼与微软得以在大陆分别发行了PS4和XBOX国行主机;另一方面随着Dota2国区的上线,Steam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中国用户;而以斗鱼、虎牙、熊猫等直播平台为首的游戏直播开始流行以来,越来越多的玩家接触到了制作更精良的游戏作品。

  根据SteamSpy的数据,今天Steam的中国玩家数量比2013年翻了40多倍,国区理所当然地成了第一大区。海外的开发商终于开始重视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市场,打开直播网站,从《隻狼》到《鬼泣》都有中文字幕。就连一向死板的任天堂也开始给《塞尔达》补上了中文,国内玩家好感度飙升。

  反馈是双向的,这些涌入的新玩家视野迅速被打开,中国玩家对游戏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中国游戏市场的首要矛盾,就是玩家日渐开放的视野和积重难返的市场环境。当时我说:在中国做游戏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开发水平,才能满足玩家日益挑剔的眼光,未来粗制劣造的换皮游戏在国内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没想到的是:粗制劣造的换皮游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精良的换皮游戏——也不能说有多精良吧,依然有很大差距。

  腾讯也好、米哈游也好,玩家们对他们最大的不满在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本来可以光明正大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却依然去偷别人的东西,拿铅笔照着蒙娜丽莎描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可以当成国产骄傲么?

  对游戏而言最宝贵的,不是音乐、美术、也不是程序代码,而是游戏的玩法和概念,前者砸钱就可以解决,后者没有经验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也是对游戏开发者来说真正的护城河。而当抄袭和刷榜的作品成为国产游戏的标杆,无疑会加深国外对中国游戏开发者的不信任。

  如今的国内已经诞生了一批诸如《太吾绘卷》《蜡烛人》《波西亚时光》这类认真做游戏的独立开发者。回过头来看被誉为“华人游戏业的未来”的陈星汉在微信上抱怨自己的游戏被腾讯刷榜,这无异于对他、对国内其他好好做游戏的同行努力与坚持的羞辱。

  讽刺的是,6月25日当天,腾讯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还发表文章,诠释了一下自己在“科技向善”上都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心领了

  学习

  25日晚5点,米哈游在taptap上发表了《原神制作组致玩家的一封信》,信中间接回应了自己的“抄袭”行为,使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强调“学习”一词。

  17年五一假期,我终于拿到了switch,玩到了塞尔达-荒野之息。我想说任天堂真心nb,玩了那么多开放世界游戏,荒野之息竟然给了我一种跟他们都不一样的开放世界体验。作为一个新人团队,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辈们学习。任务系统向B社学习,随机事件向GTA学习,世界探索体验向Botw学习…

  是啊,要学习。不管平时大家关起门怎么吹,国产游戏依然被国外甩得太远,想赶上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去年在一篇文章的结尾中举过一个差生的例子,调整一下拿到今天同样适用:

  从我们开始上学开始,学生就被粗暴地区分为“优生”和“差生”。

  优等生处处都好,反之逃学打架的往往是差生。老师自然是喜欢优等生,有什么好处都想着这些学生;差生则百般提防,生怕又捅出什么篓子。

  所以往往优等生愈优,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是优等生的学生,差生的差却各有不同。

  也会有逆袭的故事:某个差生在某个学期突然发愤图强,成绩冲上了年级前几。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夸大前后的对比——大家都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总之过往的劣迹统统一笔勾销,会成为无数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咱们国家的学生都比较擅长考试,但整体而言,游戏开发水平相比世界差距极大。国内开发者有努力的、有作弊的、还有抄作业的,总之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分数看起来高一些。

  闻道有先后,做一个差生不见得是多么丢人的事情。

 

  问题是,国产游戏会是哪一种学生?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