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硝烟弥漫 滴滴等各路资本争相入局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但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不足仍旧是制约其发展的痛点之一。

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从2019年6月底已经开始实施新政:补贴从今年开始已经腰斩,直至2020年取消。最终将转向充电等基础设施领域。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不少资本开始掘金充电市场,有传统车企,有造车新势力,有大型房企,也有能源巨头跨界,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硝烟弥漫。

滴滴携手能源巨头

掘金充电市场

8月1日,跨国能源巨头BP与滴滴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在中国建设新能源车充电基础设施。合资公司将通过建设独立、可靠、高品质的新能源车充电站,为滴滴用户及广大车主提供服务。

这两家公司合作已经初见成效。

据了解,BP和滴滴的首个充电站配有10座60KW-120KW的快速充电桩,已经落地广州市。该充电站将成为合资公司成立后首个转入合资公司的充电站。后续,合资公司将迅速拓展建设和运营更多的充电网络,以期快速成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车充电提供商。

BP中国董事长兼总裁杨筱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为BP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机遇。通过与滴滴的合作,BP将积极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并进一步扩大BP在华业务布局。”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一个车用能源转型的过程。自2010年之后,车用能源从传统油气到锂电的电气化转型趋势越来越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预计到2030年,中国80%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将在最终目的地、停车场和充电站完成。

在这种形势下,资本纷纷涌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不足为奇。

“BP与滴滴是租车业务的延伸,提供充电服务。”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BP是桩联网概念,也就是开放桩资源。

青域基金创始合伙人徐政军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完善的充换电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其中运营车辆的充换电需求会率先爆发。”

新能源汽车

充电市场打响争夺战

而除了跨国能源巨头、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一心想要造车的恒大,更是在重金打造充电领域。

半年前,恒大建立了恒大智慧充电子公司,主营充电桩的技术研发、设施设计与运营。

7月底,恒大智慧充电宣布与国家电网成立合资公司,以社区为基点,计划以一种比私人充电桩更智慧、更简便的方法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难题。

“现在有了第三种选择,也就是在个人充电桩和公共充电站之外的选择。”贾新光还表示,它不像私人充电桩那样需要自行改造电网,而是通过国网恒大配置的充电盒接入电网;而且能自动在用电低谷时充电,也不会给当前的电网带来太大压力。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更火热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新能源汽车这个巨大的新市场背后的充电市场也打枪争夺战。继蔚来、小鹏之后,威马联手特来电自建充电桩,造车新势力也在充电市场抢占地盘。

实际上,各路资本纷纷布局进入这个领域,与政策方面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指出,地方补贴政策在2019年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充电桩数量之间的比例仍有较大缺口。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万辆,同比增长30%。这一数据背后是充电基础设施“体量”爆发。

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份,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0.2万台,同比增加69.3%。此前《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基础设施。

因此,业内认为,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充电桩市场将在2030年达到5500亿元市场规模,未来几年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贾新光认为,理论上,充电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中国式充电是一个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中国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