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美团、滴滴等鏖战社区团购 物美张文中断言不会“一家独大”

  原标题:美团、滴滴、拼多多等鏖战社区团购,物美张文中断言不会“一家独大”

  资本和互联网巨头竞相入场社区团购,张文中感受到了火药味儿,他预言,“这种竞争往往都是不计成本的,也有人说跟‘千团大战’一样。至于结果,恐怕不会出现完全的‘一家独大’,可能会有若干家活下来。”

  文丨《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张文中眉头微蹙,他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这天,窗外细雨蒙蒙。11月中旬的北京,秋叶未尽,寒意渐浓。

  “怎么这么冷?”采访结束后,他站在门口跟助理“吐槽”了几声。尽管助理早有准备:在他进门前,一台电子取暖器被挪入会议室,已经运行了半个钟头。

  今年年初疫情突袭,零售行业更早感受到了市场寒意。用张文中的话说,这场疫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也改变了国际关系。正因如此,对行业影响也很大。

  “过去一年我们最大的变化,一定是跟疫情有关的。可以看到,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经受了考验和挑战。”张文中说。

  更重要的是,疫情正在重塑整个零售行业,且过程“非常剧烈”。张文中明显感觉到,疫情以来,老百姓(69.420, 2.42, 3.61%)的线上需求出现很大增长,零售企业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发展由此加速。“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使用APP下单,目前物美的销售有85%是通过APP实现的。”张文中说。

  1994年底,北京诞生了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超市——物美超市翠微店。在国内,物美模式被外界视为可以比肩“沃尔玛”。深耕线下多年,物美创始人张文中被冠以“零售大师”美誉。而今加速布局“反攻线上”,张文中的“多点Dmall董事长”称谓正为人熟知。

  2015年4月,张文中创立的分布式电商平台多点Dmall正式上线,专门为传统线下零售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张文中透露,目前国内已有百余家零售企业、1万多家门店采用多点Dmall开发的系统,积累了近1.5亿用户。

  “只有迎头而上,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办法。”张文中对《中国企业家》强调。身为学者下海经商的“92派”代表人物,张文中既是探索者,亦是改造者。最近他常说:谁能快速拥抱数字化、同时回归商业本质,谁就会拥有更大的前景和未来。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张文中的个人命途也曾深囿寒冬。

  在不断为自己“平反”的那几年,张文中没有忘记加快赶上数字化浪潮。他的观念和实践,不仅在纷繁残酷的零售战局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产业的转型。

  张文中的回归,正值一个时代的关键节点:数字化技术正在掀起一场零售业革命。在他看来,多点未来有机会成为万亿级企业。

  线上线下应该实现“包容性发展”

  今年7月,美团成立“美团优选”,正式进军社区团购。

  三个月后,拼多多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上,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对买菜业务给予厚望:“它必然是个长期业务,且需好多年的全力长跑。”

  11月3号,滴滴CEO程维首次公开谈及橙心优选:“滴滴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将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疫情刺激下,曾经热过一轮的“社区团购”再现风口,新一轮洗牌蓄势待发。

  张文中已经感受到火药味儿,他跟《中国企业家》称:“社区团购最近确实是大热点,打法也跟以前不一样,都是大资本、大企业在重兵投入。”

  在张文中看来,目前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基础设施有待整合。一方面是用户整合,“在很短时间内,这些入局企业就会大量吸纳用户,也会使自己的流量增加。”张文中说。另一方面,新加入平台的小店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解决自己的供应链问题,“现在这些新入局做社区团购的人,同时也都在解决供应链问题”。

  据张文中观察,截至目前所有参与到社区团购赛道的企业,都在深度解决前面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分散流量的集中、用户的集中、供应链的优化,还是供应商和店铺之间的直接打通,都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展开的。总体来看,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

  不过,“这种竞争往往都是不计成本的,也有人说像‘千团大战’一样,至于下一步、结果怎么样……”张文中预言,“恐怕不会出现完全的‘一家独大’,可能会有若干家活下来。目前能够真正投入做得起这件事的没几家,因为场景不同以往,现在市面上就这几家在做,而且都投入巨大。”

  多点同样携带光环,拥有豪华股东团。张文中介绍,多点有几十个股东,比如IDG资本、腾讯、联想、国调基金、深投控、兴业银行(20.400,0.64, 3.24%)等等,也有像恒安国际、思念食品这样的大型产业集团,“这进一步说明,多点是一个公用性平台,而且多点从第一天开始,它和物美就切分得很清楚。”

  多年过去,张文中始终对多点刚上线的一幕记忆犹新。“多点要复用线下超市和供应链,真正用数字化把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连接起来,先到B端再到C端。”张文中提出这样的想法。但在消费互联网风潮涌动的2014年,大部分人并不懂他提出的概念。

  直到两年后的2016年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新零售”理念。此后,数字化转型大行其道。今年,经过此次疫情的洗礼,传统零售更加明确了要加快线上化的进程。而在对手环伺之下,张文中正在重新审视自家公司及背后所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新机会。

  市场普遍认为,目前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盒马(阿里)为首的,线上向线下探索的“明星物种”;一是以“物美+多点”为代表的,线下向线上的主动求变者。

  今年3月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张文中说,对于阿里而言,自线上看线下,看到更多的是机会。对于物美等传统零售企业,面对的则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面对近期社区团购频频挑起的新战事,在《中国企业家》的采访中,张文中用“殊途同归”一词来表达各类模式所蕴含的生命力和价值。他提醒“新入局者”:“真正让企业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你要进入到供应链层面的重塑和改造,这个转型要花时间的,还要一点一点积累。”

  张文中觉得,大家都看到了数字化的未来,也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做尝试。2015年,多点刚开始做数字化转型时,一些互联网企业虽然发展迅速,却完全是一种对立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传统企业在拥抱数字化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这也正是多点的机会。

  “我们不是全部推倒盖新房,而是旧城改造。”张文中建议,实体经济数字化应该实现包容性发展,让企业原有的生产要素很好地存续,“让员工通过数字化培训再就业,商场通过数字化改造后,依然是个很好的商业设施,供应链通过数字化提升也能更有效率地为商店、为顾客提供服务。”

  “总之,这种包容性发展的成本最低,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和需要。”张文中说。

  股东背书、资金实力、多点与物美的关系、系统成本及费用控制……尽管没有明言,从张文中的一席言里,仍能总结出传统企业对于转型的担忧和对多点的诸多诉求。在张文中看来,运营五年的多点模式已经跑通,它真正帮助了流通企业实现用户的数字化。

  “多点本质上是帮助零售企业开发系统,为零售企业提供定制化APP。从这个意义上看,物美+多点是一个有效的试验,证明这个模式是可行的。而广大零售企业,如果自己开发这么一套系统,成本可能很难负担,所以只能抱团取暖。”张文中说。

  张文中时代“归去来”

  “张文中无罪。”电视画面里,审判长正式宣判前,张文中频频眨眼。2018年5月31日,他穿着合体西装、系红色条纹领带出现在庭审现场。不同于10年前被判诈骗罪等三项罪名入狱,这次等待他的是洗冤。在此之前,张文中已经远离公众视野近12年。

  “冤案从天而降,物美受到重创。”2018年2月底,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张文中朗读了一篇《写给40年的信》,其中如此表述物美当年的境况。

  2006年之前,张文中治下的物美在中国零售业赛场狂飙突进。在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零售30强中,物美排名第7。但“失去了张文中”的物美,确如他自己所言,“失去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有统计称,2006年张文中被带走时,物美已经发展了567家店铺,被认为是本土最具潜力的零售公司之一。2015年张文中出狱时,物美集团经营的大型超市只剩168家,不久后,物美从港股退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那封《写给40年的信》中,张文中这样写道。

  出狱后的他,“立即投身到用技术促进中国零售的革命中去”。他回归后,其身后的物美迅速回到零售商超第一梯队。

  “物美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多年前,张文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物美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一直领当时行业之先。比如,物美率先在国内零售业运用pos系统、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还通过了ISO9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2000年,物美就已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品订货和管理,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采购、管理的连锁企业。

  对“张文中时代”,外界多用“狼性”评价,这源自张文中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资本运作,和“做强区域、并购扩张”的侵略性风格。在他被调查的那一年,也是物美实施收购最多的一年。美廉美、宁夏新华百货(13.950,0.00, 0.00%)、北京时代风帆大厦业权先后在这一年收入物美囊中。张文中归来后,物美重拾规模,再度开启并购整合的快节奏。

  2014年,物美收购百安居中国;2019年,物美参加了重庆商社混改;2019年年底,物美收购了麦德龙中国80%股权。目前北京和上海的麦德龙已经上线了多点业务。今年10月底,张文中透露,“物美从1994年12月开始到现在一共有1800个商场,每年有超过20亿人次到店,销售额也超过1000亿元。”

  “过去一年来,你个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道。

  “我个人谈不上多大变化,我还是多年前的自己,对于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对于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于生存环境的快速变化,也有应变准备。”张文中对《中国企业家》说,“这些总体上也都是意料之中的。”

  “年少时的我,心里只有一个梦想:像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不久前,57岁的张文中曾这样勉励南开学子。对于经历过磨难又身处转型洪流的张文中来说,心境或已不复少年。而今谈及过往心迹,他翻出自己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没有选择的选择”,另一句是“心中有春天,人就充满阳光”。这些话曾陪伴他走过无数艰难时刻。

  “在困难的时候、在形势很复杂的时候,你要坚持着,当好人、干正事、有原则、守底线,不断往前走,去追求未来。在大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张文中说。

 

  那个零售业的王者,正在真正彻底地归来。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