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一汽马自达将“解散” 长安马自达全面接管马自达国产车业务

  原标题:一汽马自达将“解散” 长安马自达全面接管马自达国产车业务

  作者: 唐柳杨 杨海艳

  [ “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的合并,主要是马自达的意愿。随着股比放开和对外资限制的减少,外方一定是要逐步加大控制权。对于一汽集团来说,一汽马自达一直都比较鸡肋,董事长徐留平现在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强主业。”一汽集团一家子公司高管表示。 ]

  第一财经记者独家获悉,一汽集团、马自达、长安汽车(14.810, -0.57,-3.71%)三方正在展开谈判,三方计划将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一汽马自达”)正在开展的马自达品牌相关业务,合并到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下称“长安马自达”)。

  “预计6月份前完成改制,目前人员正在加速外流。”一汽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长安汽车相关人士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了此消息,并表示除了经销商层面的合并之外,阿特兹等车型也将转移到长安马自达生产。

  需要说明的是,一汽集团与马自达的合作虽然可以追溯到2003年,但二者并未成立产销一体化的合资汽车公司,仅仅成立了合资销售公司。一汽马自达销售的马自达车型,均为马自达授权许可的方式,由一汽奔腾代工生产。

  这也意味着,一汽马自达“解散”,其马自达品牌业务合并到长安马自达后,马自达在中国将结束“一女嫁二夫”的业务格局,国产车业务均将依托于长安马自达展开。

  “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的合并,主要是马自达的意愿。随着股比放开和对外资限制的减少,外方一定是要逐步加大控制权。对于一汽集团来说,一汽马自达一直都比较鸡肋,董事长徐留平现在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强主业。”一汽集团一家子公司高管表示。

  马自达放弃在华平衡术

  一汽马自达与长安马自达合并的传闻早在2019年就在汽车行业里兴起,去年底,一张一汽马自达事业部内部调整的聊天截图流传于网络,内容包括:一汽马自达事业部将于2021年6月解散,原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员工,转奔腾或红旗事业部等等。

  针对以上传闻,一汽马自达高层迅速对外予以否认,但多家一汽马自达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厂家工作人员私下证实了该消息的真实性。近日,一汽集团内部人士则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一汽马自达预计将在今年6月改制,现有员工正在向红旗事业部和奔腾事业部分流。

  长安汽车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证实,一汽集团、马自达、长安汽车三方正在展开谈判,内容为一汽马自达关停,一汽马自达代工生产的车型将转移到长安马自达,同时一汽马自达全国的经销商也将合并到长安马自达经销商体系。

  据马自达中国披露的数据,自2017年在华销量首次突破30万辆之后,2018年起马自达在华销量逐年下滑。2020年马自达在华销量为21.7万辆,较2017年相比锐减近30%。其中一汽马自达2020年销量为7.98万辆,同比下滑12.7%;长安马自达2020年为13.73万辆,同比增长2.8%。

  ”马自达中国对一汽马自达的销售业绩一直不太满意,想要改变代工模式,成立产销一体化的公司,做大中国市场。但是对于徐留平来说,他的经营思路是做业务管控型的公司,把主业做强,而不是做投资管控型的公司,把摊子铺大。”一汽集团一家子公司高管表示。

  分分合合,马自达在华一路坎坷

  马自达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公司。

  1992年,马自达即通过与海南汽车厂技术合作的方式生产马自达323、普力马车型,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之一。1997年,一汽集团整合海南汽车厂,马自达与一汽继续以技术合作形式成立一汽马自达公司,生产马自达6轿车,并在2005年成立合资销售公司。

  2006年,在当时控股股东福特汽车的要求下,马自达参股福特汽车与长安汽车的合资公司长安福特,组建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并在南京兴建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公司和南京工厂。

  在福特的规划中,福特品牌的中高端车型与马自达的小型车形成互补,与其共同开拓中国等亚太重要市场。但马自达在长安福特马自达中仅占15%的股份比例,股权和实力的悬殊让马自达在新的三角关系中成了最没有话语权的一方,这也为后期处处受制埋下伏笔。

  2010年,福特汽车将其在马自达的股份减持至2.9%,马自达在其中国事务的决策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2012年,长安福特马自达正式拆分为长安马自达和长安福特两家50:50对等股比的合资公司,其中长安马自达以南京工厂为生产基地,长安福特以重庆工厂为生产基地。

  自此,马自达在华终于形成“1+1”业务格局。时任马自达中国总经理的渡部宣彦提出2015年达成40万辆销量的目标。但是,马自达狭窄的产品线并不足以效仿大众、丰田,扶持两家合资公司做大做强,反而致使两家公司缺乏足够的产品,难以突破销量瓶颈。在中国车市进入微增长阶段的2018年,马自达在华销量即陷入持续性下滑之中,距离曾经的目标渐行渐远。

  “鸡肋”一汽马自达

  2012年长安福特马自达拆分后,渡部宣彦表示:“针对长安马自达的渠道我们主要提供A0和A级车,一汽马自达是B级车和MPV,这是我们基本的产品供应方针,今后也会按照这样一个方针进行商品的导入。”

  根据马自达中国对两家合资公司的重新定位,一汽马自达计划推出阿特兹、CX-7、CX-9车型。长安马自达则主要生产A0及A级平台的车型,目前已经投产的车型包括马自达2、马自达3、CX-5。

  “今后在导入新车型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力争使两个渠道均衡地进行产品分配。”渡部宣彦说。

  但实际上,产品匮乏是一汽马自达长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汽马自达首款车型马自达6于2004年上市,直到2009年才推出马自达6的换代车型,在此期间,经销商不得不依靠一款国产车和为数不多的进口车支撑运营。

  而自2016年CX-4上市后,一汽马自达持续5年时间没有全新车型导入,仅靠阿特兹和CX-4两款产品苦苦支撑,其中CX-4实际上是一汽集团基于马自达产品自主开发的“中国特供车”,并非马自达导入的原型车。

  目前,马自达在华共有6款国产车型在售,分别是昂克赛拉、阿特兹、CX-5、CX-4、CX-8、CX-30,长安马自达拥有其中4款,一汽马自达为2款。如果剔除掉一汽集团自主开发的CX-4,马自达导入一汽马自达的车型实际上只有1款阿特兹。

  去年底,一汽集团内部架构和一汽马自达股东结构调整。变更后,一汽马自达将由一汽集团直接管理,与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处于同一管理层级。外界曾猜测此举可能是一汽集团重振一汽马自达的举动之一,但一汽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此次调整只是从集团层面对合资与自主业务整体性梳理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马自达此前披露的规划,为了应对技术变革的挑战,马自达计划把资金全部投入到研发一个大型的新车架构计划,在2022年3月之前不会有任何新车发布。这意味着一汽马自达还要在较长时间里面临产品短缺的困境。

 

  “对一汽集团来说,一汽马自达不要说鸡肋了,可能连鸡架子都称不上,放弃一汽马自达符合徐留平的战略安排。”接近一汽集团高层的一位人士表示。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