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葵花药业连续三年业绩实现两位数增长 苦修内功剑指百亿营收目标

  4月25日晚间,葵花药业(26.060, -1.44, -5.24%)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7.00亿元,同比增长11.89%;实现归母净利润11.19亿元,同比增长29.05%;实现扣非净利润10.03亿元,同比增长24.77%。结合往年业绩来看,葵花药业近年业绩表现持续向好,已连续三年实现营收及净利润的同比两位数增长。

  经营成效显著:ROE创历史新高 剔除疫情扰动近十年营收保持两位数增长

  除了营收及净利润保持强劲增长之外,葵花药业的营运能力也呈现出持续增强的态势。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净营业周期均连续三年缩短,公司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日益提升。在此推动下,葵花药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走高,2023年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3.49%,创历史新高。

  

  良好的经营成效同时也体现在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2023年,葵花药业资产负债率下降至27.28%,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6个百分点,达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值。公司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达到36.02亿元,创现能力强且资金充裕度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比率均显著增长。

 

  

  事实上,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若剔除2019年、2020年外界扰动因素较强导致行业整体出现波动之外,葵花药业近十年间的营收均保持在两位数的同比增速。这一点在生物医药行业支付政策、竞争格局日新月异,“过冬”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珍贵。

 

  业绩“常青树”的背后:苦修内功

  2023年是葵花药业成立25周年,也是“五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葵花药业用亮眼的业绩表现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那么,葵花药业能够成为业绩“常青树”的秘诀是什么呢?

  对葵花药业年报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公司的制胜法宝其实并不特殊,只是将药物生产、研发、品宣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研发方面,葵花药业以“买、改、联、研、代”为产品研发战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产品的研发和优化能力,并已组建北京儿童制剂技术研发平台、北京研究院、哈尔滨研究院、益生菌联合研发中心及各生产企业研发团队,形成四院一体、研产共进的态势。

  研发落地情况同样喜人。2023年,公司聚乙二醇3350散、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及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4个品种提交CDE并获得受理通知书。同时,公司护肝片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完成香港注册申报,阿莫西林颗粒获得通过一致性评价,化药9个产品和中药3个产品完成中试批生产,1个化药产品和1个中药产品验证批生产,1个化药产品完成BE试验。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

  目前,公司自主开展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2项;在研化药项目32个,主要聚焦在儿科、成人消化及妇科治疗领域;在研中药项目7个,主要集中于经典名方研发;在研保健品项目97个,主要集中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益生菌自有菌株研究等大健康领域;储备功能性食品项目36项。

  不难看出,葵花药业丰富的在研产品梯队不仅符合公司以生产中成药为主导,以“化学药、生物药”和“健康养生品”为两翼的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公司的既有优势,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常青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产方面,葵花药业恪守“做老百姓(32.120, 0.22, 0.69%)的好药”宗旨,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2023年持续推进生产系统全链条岗位资格体系认证,推进标准化作业及传帮带机制,拉通12家生产企业之间产能协同和经验交流,持续推动生产质量管理提档升级。

  品宣方面,葵花药业在拥有“葵花”和“小葵花”两大知名品牌的情况下,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媒介传播策略。例如强化护肝大讲堂、小葵花妈妈课堂等企业IP打造;构建自媒体矩阵,拉升终端客户的数量并提高粘性;进行学术科普,链接客户心智等。

  凭借多年在“一小、一老、一妇”特色领域深耕所打造出的产品力以及契合公司自身发展,充分发挥“品牌、品质、组织、模式、网络”核心优势,葵花药业黄金单品集群持续放大,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颗粒市场份额持续领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露、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芪斛楂颗粒等品种在高区位持续增长,起家品种护肝片年度发货金额更是历史首次破10亿元大关,跻身行业黄金大单品第一梯队。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不难看出,葵花药业能够成为业绩常青树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苦修内功,是对企业宗旨和理念的身体力行与持之以恒。

  下一个五年:内外兼修 剑指百亿

  展望未来,2024年,是葵花药业“六五规划”开局元年。过去一年间,公司以出色的经营及业绩表现为其“五五规划”收官献礼,下一个五年,葵花药业又将走向何方?2023年年报中,葵花药业表示,力争六五期末,公司销售规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国内家庭常用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

  5年达到百亿营收意味着葵花药业年度营收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11.89%。从历史数据看,剔除疫情扰动年份后,公司2014年至今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1.15%,且近三年间的营收增速均高于这一数值,因此这一目标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

  从品牌来看,葵花药业经过20余年的深耕,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用户忠诚度、复购首选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公司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脉搏,提出精准品牌传播路径,继续提升“葵花”、“小葵花”双品牌流量,持续保持品牌热度、主品认知,或将进一步扩大客群并提升用户粘性。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IQVIA测算,2022年全国OTC市场规模预计2592亿元。若从儿童药物市场的维度上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全国儿童药物市场规模为1079亿,2015—2021年全国儿童药物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6%。市场的内生扩容,以及葵花药业自身品牌力的进一步提升,产品矩阵的不断丰富,为公司未来增长夯实了基础。

 

  此外,葵花药业还在年报中指出,将继续实施“实业+资本”双轮驱动,从全球视野、行业前沿、适度超前的维度,以结果为导向,灵活地运用资本手段,提升新产品、新领域拓展与获取能力,有效提升传统并购后整合能力,实现外延式增长。因此,综合来看,葵花药业五年百亿的目标或许并非好高骛远。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