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泡泡玛特迎资本市场之旅:盲盒赚4.5亿 成于IP困于IP

  原标题:IPO了 泡泡玛特的IP梦呢

  来源:北京商报

  成立十年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玛特,在挺过了疫情后的夏天,迎来了第二次资本市场之旅。6月1日,泡泡玛特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据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近三年的营收、净利持续攀升。虽然泡泡玛特方面将盈利能力归结为IP开发运营、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等,但泡泡玛特如今却也正经历着因IP带来的双刃效应。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改变,再战IPO的泡泡玛特,又该如何将手中的资本泡泡越吹越大?

  靠盲盒赚4.5亿

  好风凭借力,中国最大潮流玩具企业泡泡玛借盲盒之热再登资本市场。6月1日晚间,泡泡玛特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摩根士丹利、中信里昂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招股说明书显示,泡泡玛特于2017-2019年的年营收分别为1.58亿元、5.15亿元和16.83亿元,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幅分别为225.4%和227.2%,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6.3%。净利润方面,2017-2019年分别取得160万元、9950万元和4.51亿元,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幅分别高达6119%和353%。

  在渠道上,2019年12月,泡泡玛特在33个一二线城市主流商圈开设114家线下直营零售店,在57个城市开设825个创新机器人商店。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者从为了生存而购物的需求中解放出来,潮玩盲盒逐渐发展成为了爱好、兴趣而购物。而盲盒的构造给消费者创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新奇性的消费模式推动了整个盲盒市场的发展,泡泡玛特也正是借助这种市场机遇备受资本追捧。

  回溯过往,泡泡玛特似乎一直都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泡泡玛特曾于2017年1月25日在新三板上市。2019年3月,泡泡玛特从新三板摘牌退市,当时其市值为20亿元。针对在新三板退市,泡泡玛特表示,退市乃是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作出的商业及战略决策。

  北京商报记者从天眼查获悉,成立于2010年的泡泡玛特,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八轮融资。从2011年1月,泡泡玛特完成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到今年4月29日,泡泡玛特获得超1亿美元的战略融资,其几乎每年都能拿到新的融资。

  快消行业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分析称,无论是线上布局还是线下布局,泡泡玛特近几年都在快速收割市场份额,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速度,被资本市场持续看好,而随着泡泡玛特的不断扩张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加剧,所以需要更大的融资平台。

  针对此次再战资本市场,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北京商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泡泡玛特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以回应。

  成于IP 困于IP

  2020年恰好是泡泡玛特成立十周年。十年发展中,泡泡玛特并没有将令其声名鹊起的盲盒营销方式视为核心竞争力,而是将自己定位为IP的挖掘者、孵化者和经营者。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公开表示,泡泡玛特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五年后成为国内最像迪士尼的那家公司,像迪士尼一样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超级IP,去孵化以及挖掘出更多国际化IP并将其商业化。

  不过,泡泡玛特成为IP王国之路才刚刚开启。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泡泡玛特运营85个IP,包括12个自有IP、22个独家IP及51个非独家IP,已有4个IP产生的累计收入分别超过1亿元。

  在鲍跃忠看来,虽然泡泡玛特发展风头不容小觑,且签约了众多设计师,但想要长久地立足,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关键。如果后续的产品创新、迭代以及销售模式的创新没有跟上,那消费者也会大量流失。

  而成于IP的泡泡玛特如今也正在经历着IP带来的双刃效应。

  以泡泡玛特旗下的最受消费者欢迎的Molly为例,基于Molly形象自主开发的潮流玩具产品的销售额分别约占泡泡玛特2017年、2018年及2019年总收益的26.3%、42.6%及27.4%,针对此现象,泡泡玛特方面在招股书中直言,“Molly潮流玩具产品销量的任何减少均可能对我们的收益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据公开报道,今年2月,泡泡玛特新品AYLA动物时装系列对外发售,但随后有消费者指出,AYLA动物系列盲盒疑似抄袭知名娃社“DollChatueau”2017年的产品。最终在2月18日,泡泡玛特官方致歉,承认AYLA动物时装秀系列个别款式设计过程存在问题,与“DollChateau”产品设计相似,全渠道下架该系列产品,已售出的则退款并召回。

  如何延续成功

  目前泡泡玛特所处的盲盒市场正在逐渐拥挤,入局玩家来势汹汹。正如泡泡玛特招股书中所提及的那样,“中国的潮流玩具零售市场分散且充满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包括国际品牌及本土品牌”。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市场上除泡泡玛特外,还有包括独角兽、L.O.L、sonyangle、毕奇、littleamber、吾皇万睡、actoys猫铃铛、lego迷你人仔、sml盲盒等品牌产品,盲盒市场的竞争正在逐步加大。

  而盲盒的形式也非长久之计,随机机制放大了抽到喜欢款式的惊喜,但也让“踩雷”抽到不想要款式的玩家心情更糟糕。盲盒爱好者蔡女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买盲盒就是一种赌博心态。“我有一次在店里买,觉得盲盒的款式里有一半可以接受就想试试手气。结果一直抽不出来,买上头了,花了好多钱。”蔡女士表示,她在那次“翻车”之后学会了设置止损线,“现在我基本只买所有款式都想要的系列,如果有‘雷’,就无论结果三把收手”。

  泡泡玛特资深买家曾陌进一步强调,“一旦品控没有做好、设计更新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盲盒反而会造成消费者逆反心理,正所谓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在经历了几次不愉快的拆盒经历之后,都已经‘退坑’了”。

  对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泡泡玛特似乎也早有预见,据其招股书中所言,“潮流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相对较短……消费者对于实体产品的需求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即使我们的产品最初成功,亦无法保证我们能够保持在消费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赖阳表示:“随着资本融通,通过大量烧钱推出的产品消费者未必感兴趣,高速扩张之下,其业绩有可能会呈现增长放缓或者下滑的状态,存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后期的发展,泡泡玛特还需要保持前期成功的基因,保持创新。”

 

  同时,新元文智创始人刘德良也指出,如今时尚潮玩的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推测规模大概有100亿元左右。青年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方向已经形成,市场还有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对于泡泡玛特来说,想要进一步扩张,不仅在IP方面,营销、玩法和粉丝运营等全方位都需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增速是可能会出现下滑的。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