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宇信易诚张建利:迎接互联网金融2.0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思维”也许会被评为2014年度十大网络热词,凡圈内人士闲暇之余、小酌几口之际,都会谈及于此。约半年之前,互联网金融相关产业均被赋予“高大上”或“不明觉厉”之词,如今大有满城尽是黄金甲之势,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目前业界仍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实业界做得如火如荼,理论界描得惟妙惟肖,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了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互联网金融2.0时代。

  一、 互联网金融1.0 时代

  (一)主要参与者及特点

  1.引领者。主要是以百度、阿里、腾讯、京东为主的互联网巨头构成第一阵营。这些企业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互联网产业链,积累了数量巨大的用户群体,稳定的用户流量,完整的用户数据,以及与平台相关的第三方资源,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会迅速普及和推广,并为整个行业完成用户的洗脑和培训。

  

 

  2.积极跟随者。这类企业主要是“影子银行”体系的生力军,包括宜信、拍拍贷、人人贷、翼龙等公司,以上公司其实已经成立多时,随着民间借贷的疯狂、金融脱媒的趋势、互联网金融的爆发,促使这些企业紧紧跟随在互联网巨头身后,积极应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手段,迅速的完成业务模式创新,逐渐形成了O2O互联网在线融资业务。

  3.被动跟随者。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培养了当今互联网用户的思维和消费习惯,使得上述金融机构逐渐将传统金融业务“触网”。而这些金融机构更多依靠品牌、资金、产品、风控、客户等各种优势,已经形成了持续稳定的业务增长,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会很大程度上敲响警钟,使其开始不断的谋求渠道创新、业务创新以及服务创新,用以满足用户习惯改变带来的需求变化。

  4.潜在进入者。主要是拥有自身平台,有一定用户和资源的其他跨界行业,比如携程、嘀嘀、快的等平台企业。这些企业目前已经有自己的平台,成为互联网的入口,当前正在从某个方向切入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中来。

  (二)主要业务形式及特点

  1.互联网理财平台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类产品经过包装上市,得到了广大屌丝用户的青睐。究其原因,当前房地产行业一直在高位震荡,投资渠道严重缺乏,保值增值的压力使得大家对“宝宝”类产品疯狂追逐,随后出现的百度百发、娱乐宝、招财宝,一度出现秒杀现象。今年一季度银行存款总额下降9400亿,因此多加银行纷纷与货币基金合作,推出各种“宝宝”,例如:如意宝、薪金宝、定期宝等,从此各种“宝宝”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逐渐从7%下降至4%左右。 因此该类产品的出现和存在,既让广大民众获得了实惠,又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出打下了基础。

  2.互联网投融资平台

  在互联网融资市场中,由于受货币基金抬高银行资金成本影响,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将短期走高,但中长期将随着金融市场化竞争程度的提升而下降。P2P、众筹以及网络贷将逐步纳入监管范围,因此业务开展将会更加规范,从而导致投资理财类产品的收益率走势趋同,因此中国金融业信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减。同时伴随着信息透明化,征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数据维度将更加丰富,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因此风控、监管、征信、大数据将会成为互联网融资平台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支付平台

  截至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发放了七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总计约 250个,业务包括“互联网支付”共86家公司。专营“互联网支付”共24家,包括腾讯(财付通)、百度(百付宝)、阿里巴巴(支付宝)、新浪(新付通)。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通过不同的互联网入口,或联合第三方平台,这些支付公司将会更多的参与到网络支付、网络贷款、网络众筹等业务中来。

  4.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这里主要是以阿里、京东为主的综合电商平台,也包括银行正在发力建设的建行善融商务、交行交博汇、E-中信等银行系电商平台,根据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流向,建立供应链金融体系,将银行传统的非现金类业务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从而为用户、商户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

  二、 互联网金融2.0时代

  1.创新走向深入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我们通过认真分析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和交易流程,很难发现其有本质的创新和突破,至少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体现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因此要实现颠覆性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互联网金融创新要经历渠道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理念创新等三个不同的阶段。那么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渠道创新上,只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传统金融业务从线下走到线上,金融产品的创新已经开始起步,理念的创新更应该具备颠覆性,将会伴随着产品的创新而不断产生。

  2.互联网金融的两端均实现互联网化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业务模式:余额宝、P2P、众筹等,还没有做到完全的信息对称,资金的募集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化,而资金的运用和项目的拓展,并未实现透明化,目前国内只有京东金融和阿里小贷凭借高度信息化的电商供应链数据实现了这一目标。随着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的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两端,也就是资金募集和项目拓展将会完全实现互联网化。

  3.移动互联网金融前景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催生全新的移动金融服务概念。金融服务从PC端走向移动端这是一大趋势,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办理多种金融服务业务。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在改变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习惯,简单、便捷、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就会成为用户的首选渠道,对善于调研和比较的互联网用户而言,价格敏感度更高,同时又很在意产品及服务的便捷性和客户体验,因此导致移动终端必然会成为用户的交易首选渠道,移动互联网金融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

  4.大数据将会得到充分应用

  互联网金融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的程度上主要是依靠拥有海量的用户、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因此真正能带来改变的互联网金融,将会是基于大数据,并深谙互联网思维,只有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具有核心的竞争力。互联网可以在法律和道德所容许的范围内捕捉信用评估所需要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信息和交易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加工,从而完成对个人或群体的信用价值的评估分析, 为精准营销提供必要的输入,挖掘潜在客户,提升营销效率,真正应用互联网思维去实现获客、营客及留客。

  5.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监管机构对其态度的既鼓励创新又要做到风险可控。归根结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因此风险控制是互联网金融的立身之本,不管是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企业,还是P2P机构,都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是否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会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会是成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6.竞争格局将会形成

  当前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金融理财或金融服务模式,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竞争格局,同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带来升级转型,使其透明度、参与度、协作性、中间成本、操作等更能方便用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竞争割据将会日趋明显:一类是拥有平台、资源、用户、数据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一类是资金实力雄厚、风控体系完善、用户基础稳定的金融机构、还有一类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的先行者。那么其他跟随者或者中小公司,将会不断被收购或者消失,因此在互联网金融2.0时代,竞争愈加激烈。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从渠道创新向产品创新和理念创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会逐渐看到有关监管机构“且看且监管”的态度,为中国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积极等待互联网金融2.0的到来,也许到那时,“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本文作者张建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宇信易诚互联网金融产品总监。15年金融IT从业经验,参与过多家银行互联网金融策划,对新一代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移动银行、社区银行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咨询规划、产品实施经验。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