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传统金融艰难应战互联网转型 细分领域存先机

  在11月29日举行的“南开·八里台金融论坛”上,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通联数据董事长肖风强调,金融互联网中互联网起到的作用是工具改善;而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需要改变的是商业模式。

  如果以肖风所言的标准为互联网元年各传统机构做期终考试,业内人士称多个传统金融行业都难言及格;而元年过后,抢占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先机,或将成为未来各方角力的重要筹码。

  传统机构艰难应战

  传统公募基金出身的肖风,俨然已成功转型大数据专家;但他同时也为传统金融机构出了不小的难题。在以校友身份出席“南开·八里台金融论坛”时,面对分布在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各传统机构的昔日同窗,他指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就是去中介化、去中心的数字金融,而与之违背的互联网模式都是“伪模式”;而一切互联网金融都需要在众筹模式、数字货币机制基础上延续创新。

  从基因及行业生态来看,年内野蛮生长的P2P、众筹等或已拥有绝对优势。泛华金融集团CEO翟彬在论坛期间介绍,该集团目前也推出了基于房产抵押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淘淘金,“但我们知道现在做的也只是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还需要一步步来;我们现在切实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区,做一个成功的电商平台”。

  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纷纷应战。国金证券董事长冉云在论坛上就针对其与腾讯的深度合作及合作产品“佣金宝”做了介绍,这也是首家与互联网巨头携手的券商。国金证券近期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实现营收17.76亿元,同比增长53.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133.73%。“‘佣金宝’的推出为国金证券带来较大增量客户,加之行情转好直接推动了公司交易量上升。国金证券融资融券余额年初至三季度末也有翻倍的增长;这其中可能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佣金宝’的大量新增客户在6月份户龄满足两融条件后,对规模和业绩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有行业分析师称。

  就在上周,证监会发布了第三批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的10家证券公司名单,国金证券榜上有名。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试点券商公布的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方案更多围绕账户管理开展。如兴业证券和中信证券就在公告中表示,获得试点资质后将建立并严格区分消费类、理财类和交易类三类账户,实现客户资金与自有资金分开管理。

  “说我们转型成功,其实我们自己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但证券行业很特殊,与互联网的融合必须要符合严格的监管要求,”冉云也称,仅靠“佣金宝”一款产品还远远不够,国金证券下一步重点是希望能实现资金、产品和服务供需方的直接对接,放大双方效益;具体还要进一步推动账户线上线下联动。

  而另一传统领域保险行业,转型情况并非如此乐观。年内,多家保险公司加大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开发利用,针对销售人员、用户推出不同产品及服务,强化新渠道铺设和开发利用。

  “在保险尤其细化到寿险行业,互联网渠道上有效用户的实际转化率并不高,同时还要面对电商平台对用户的占据,甚至是反扑和掐断通道的威胁。保险行业的互联网金融进程,挑战大于机遇。”农银人寿保险总精算师李鹏表示。

  其介绍称,初步计算年内有20家寿险公司先后涉足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产品大部分都是理财和意外险两个领域;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特点决定了寿险对中介平台的依赖较大,结构复杂的寿险产品则基本难在互联网渠道销售。

  由此造成的保险行业互联网转型现状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掌握着保险特别是寿险行业的销售环节命脉,占据着用户或占取利润最大头,“如果中介平台选择自己掌握保险公司卖保险,掐断了这一通道后对我们来说影响是致命的。”李鹏称。

  细分领域犹存先机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逼迫传统机构转型改革之外,也提供了寻找出路的某种线索。

  “融资租赁在整个金融行业比例不大,而互联网对我们的冲击也没有特别严峻;我们更想要做的是,以互联网金额重构商业模式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公司和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融租E投CEO刘一杉在论坛期间接受专访时表示,国内融资租赁有点偏离主流方向,有的业务甚至做成了类信贷模式,与国际模式有很大偏离,脱离了实体行业和实物本身,成为规避监管的手段。

  今年11月19日,融租E投对外宣布获得狮桥资本1亿元投资。刘一杉介绍称,融租E投最初的想法是实现融资租赁行业收益权的转让,让个人投资对接融资租赁项目。9月份试运行以来,融租E投目前产品均为狮桥租赁此前专注领域内重卡、农机等的融资租赁收益权。

 

  对于融资租赁与P2P的此次“联姻”,在刘一杉看来更像是吸取了两个行业“所长”。她表示,平台有助于融资租赁完善并提供标准化综合服务的有效探索,也是将租赁资产从线下搬到线上的可行途径;给予投资人的一定程度收益率,让资产不断创造现金流价值。而平台的出现也让每一起交易的资金用途等具体环节控制更清楚,其定位和操作也适应了重卡等行业中愈加年轻化的从业人员的体验需求。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