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小欢喜》刷屏背后:揭露了中国家庭教育的4个扎心真相

  最近,由黄磊、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火了。

  这部豆瓣评分8.1的热播剧真实地讲述了几个家庭备战高考的故事。

  有网友评论:代入感超强,亦庄亦谐的就说透了不少人生道理。

  尤其是剧中每个父母的表现,让我们看到,父母们都在以爱为名,做着或对或错,或过分或出格的事情。

  既现实又真实,剧中的父母和孩子,也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缩影。

  

 

  剧中,乔英子和妈妈宋倩就是其中之一。

  乔英子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从小就跟着妈妈生活。在宋倩眼里,孩子比她的命还重要,她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英子的身上。

  

 

  高三了,为了英子的学习,宋倩把女儿卧室连着客厅的墙壁打通,换成隔音玻璃,360度可以观察到女儿的任何动态。

  

 

  在宋倩的“打击式教育”理念中,女儿考第二都是丢人的。

  

 

  在生活上,也是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做,天还没亮就起床给女儿炖燕窝。

  

 

  她是真的爱女儿,但是她却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女儿的真实感受,这样的爱和压力常常让女儿感到压迫、窒息,想要逃离。

  

 

  在高三誓师大会上,放气球许愿的时候,英子想要去中国国家航天局,但宋倩执意让女儿写下:考700分,上清华北大。

  英子当时就不耐烦,说道:这是你的愿望,不是我的。

  

 

  最近的剧集中,两个人积压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了。英子痛诉妈妈的爱让她压力很大。

  宋倩崩溃地喊到,我这么多年容易吗,我难道压力就不大吗?影后陶虹将这种单亲妈妈对子女的期许和失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明明对孩子付出最多的是她,为什么痛苦最多的也是她?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非爱行为”,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

  宋倩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她的付出属于“自我感动”式,以爱之名的控制下,让母女二人的关系如履薄冰。

  而另一位虎妈童文洁,虽然没有宋倩那般高压逼迫,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儿子的高三,她也是手忙脚乱,比谁都紧张。

  为了缩短孩子上下学的路程,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她决定举家搬到学校旁边的高价“学区房”。

  但儿子却“吃鸡”的时候精神头十足,一让他学习就犯困、分心,考试成绩起起落落落落落,差点儿就被学校强制留级。

  看看童文洁这些让人魂飞魄散的台词:

  “人家二十分钟做套卷子,他二十分钟给自己做个美甲!”

  “学习学习不行,打架打架门清!”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不管是宋倩还是童文洁,为了高考,每个家长都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成功教育里,为了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不惜一切。

  但对于背负家长愿望的孩子来说,显然这一切都太过于沉甸甸。

  

 

  其实不仅是剧中的几个家庭,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孩子教育的问题。

  作为父母,你必须明白:

  第一,孩子不是你的“艺术品”,父母要学会放手。

  中国父母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唯我独尊。在孩子小的时候,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大多数都是请父母决断;但孩子渐渐长大, 总要有自己做决定的一天。

  父母过度的关心与控制,只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身份认同。亲密也留有空隙,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该有的样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第二,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之前看过一个结论,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如此深沉?是因为孩子生下来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首先相貌上跟我们十分接近,这是一种基因认可。紧接着,你会发现,不管是性情还是其他方面,孩子也跟我们十分相像。

  所以,想拥有什么样的孩子,你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就好了。

  美国作家 Scott Peck 曾说,“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很多时候,教育的难题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身上。

  世界上不仅需要懂事的孩子,还要有自我教育的父母。

  

 

  第三,孩子一旦长大,父母一定要学会狠心将孩子“推出去”。

  高晓松在《如丧》中描述了和母亲的一次对话:

  我:“妈妈。”

  妈:“你在哪?干嘛呢?”

  我:“我在厦门,没钱回来,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妈:“我的地理知识没出错的话,厦门有码头。”

  我:“是的。”

  妈:“我没记错的话,你20岁了。”

  我:“是的。”

  妈:“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会在码头活不下去吗?”

  我:“好吧,我懂了。”

  有人会说高晓松妈妈“绝情”,但我领悟的是,妈妈想对高晓松说,你总有一天会长大,变成参天大树也好,变成废柴也好,这都是你的自由选择。

  诗人于戈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他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先要学会,让孩子自我成长。

  

 

  第四:家庭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是你得保证自己一直在循序渐进地成长中。

  很多家长应该都为孩子的教育头疼过,平时不谈教育,母慈子孝,一谈教育,鸡飞狗跳。如果赶上叛逆期的孩子,那真是要火星撞地球了。

  但作为家长必须知道,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去引导。

  没有生来100分的孩子和家长,他们都是在以爱为基础的教育下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进行自我修行。

 

  一个真正好的家庭关系,并非是重复彼此的人生,而是互相陪伴着一起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他们。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