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宅经济”激活新消费 “无接触”新式餐饮聚人气

  原标题:“无接触”,新式餐饮聚人气(“宅经济”激活新消费②)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博澳丽苑小区出入口,快递员将外卖放在“外卖存放处”,业主可自行到就近门岗“外卖存放处”领取。

  近日,重庆通过线上点单、“零接触”配送等方式,让老百姓(67.930,0.78, 1.16%)在家里也能吃上热腾腾的火锅。图为重庆小天鹅火锅标准化生鲜火锅外卖的门店内,2名后厨工作人员对生鲜火锅外卖订单的菜品进行封装。

  “前厅不开、后厨开”“鼓励外带,发力外卖”……随着复工潮中的需求回暖,“无接触”成了餐饮业的突围之法。

  “无接触”不是权宜之计。许多餐饮店同时引进智能机器人(14.240,0.00, 0.00%)、增配终端取货设施、拓展线上平台,既减少用餐聚集和接触,又提高自动化水平,改善了安全卫生条件。

  业内人士分析,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向消费者提供无接触服务,一方面加快了餐饮业复工的步伐,有助于缓解短期压力,另一方面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通过更加让人放心的设备及流程赢得消费者信任,为迎接疫情过后的复苏反弹夯实基础。

  “无接触点餐送餐”,更心安

  大学生林咏琪最近一直在深圳的家中上网课自学。想吃点什么,她就会在美团上下单,网红蛋糕、炸鸡等经常出现在她的外卖单上。“这样点餐很放心。接到外卖小哥的电话,然后下楼自提餐食。小区门口设置了外卖柜,由保安定时用酒精喷雾消毒。”

  “我发现许多餐饮店的外卖会附带安心卡,写明了制作人、打包人与配送人的姓名与体温,封装也很细致,这些举措让我觉得安全、放心。”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的龙丹丹已经在家复工,经常点外卖以及生鲜等半成品。最近,她发现不仅过去喜欢的店铺开始提供配送服务,还有不少高端餐饮入驻外卖平台,餐食选择更丰富了。

  中国饭店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提供“无接触”服务的餐厅囊括了餐饮老字号、中式正餐、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四大类型,基本覆盖了消费者对所有餐饮口味的需求。一些五星级酒店的餐饮也加入进来,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可以品尝到星级酒店的美食。

  “无接触餐饮”,不仅餐饮店要巧思布置,还需要在取餐、外送环节上下功夫。

  许多餐饮门店设立了“无接触取餐”骑手专区,将外卖小哥与部分点餐及自取顾客进行分流。

  外卖行业也在保证就餐安全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制度。

  据了解,美团外卖率先在全国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通过减少面对面接触,保障用户和骑手在送餐环节的安全。目前,已经有5万多个美团合作商家上线“手机点餐”功能,3000多个商家申请升级店面“无接触点餐”方案。稍早前,美团外卖发布的《无接触配送报告》显示,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到订单总量的80%以上,且每单外卖都使用“无接触配送”服务的用户占比超过六成。

  配送平台加强了对骑手健康的管理。家住南京的江兵是“饿了么”一名外卖骑手,已多日奔波在送餐的路上。“平台方为我们配发口罩,测量体温才能上岗,还要对餐箱进行消毒,安全措施方面很到位。在门店时,店员制作好餐品后放置在指定的地方,我们去拿取,保证不与店员接触。”江兵说,随着餐饮店陆续开业,自己接的单也越来越多了。

  “只见美食不见人”,照样解馋

  宅家的日子里,一样要吃好。除了基本就餐之外,人们对各种美食的需求成为不少餐饮企业挖空心思提供“无接触”服务的动力。

  前不久,家住湖南株洲渌口区的陈少贤最近惊喜地发现周围有几家奶茶店和餐厅恢复了营业。“我们这里的华莱士每天营业10小时左右,一直开到晚上8点多,春节期间也坚持开,我经常去买汉堡薯条解馋。”陈少贤告诉笔者,消费者在门口说一声要什么,门店柜台收到后对工作间吆喝,然后工作间做出来交给柜台,店员打包食品后送到门口桌子上。桌子上有二维码,扫码付钱后就能带走,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人与人都隔着5米安全距离。

  餐饮企业尝试新的经营模式,运用新技术,在保障消费者安全的同时,提升了自身运营水平。

  浙江跨湖桥餐饮集团是当地一家知名餐饮企业,旗下8家门店,各店面积都在五六千平方米,员工上千人。逆境之下,跨湖楼探索“无接触”服务过程中得到不少意外收获。

  “餐饮业员工过年都不回家,我们1000个员工都住在宿舍里,做些肉包还是可以的。得到复工批复后,跨湖楼准备以外卖为突破口,启动云点单,青梅醋小排、越王东坡鸡、笋干老鸭煲等特色菜以及油焖笋、梅干菜捂肉、红烧大肠等家常菜都可以在线点。跨湖楼大肉包更是通过互联网与老客再次见面。”该集团董事长章金顺说,自己想不到的是,菜品和包子上线后,非常受欢迎,肉包单日的下单量更是一度突破6000只。

  在云海肴、汉堡王等“无接触餐厅”示范店中,更是使用机器人“店小二”承担运送菜品的职责。机器人按照指定路线将菜品由后厨运送到无接触取餐区,由骑手或顾客取走对应的餐品,整个过程“只见美食不见人”,尽可能减少人与人的接触。

  真功夫“无接触餐厅”示范店一位负责人表示,“无接触餐厅”无疑是最大限度减少风险的经营模式,也给疫情期间的餐饮经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复工复产后,消费者的用餐安全以“无接触餐厅”的形式得到保障,餐厅客流量慢慢恢复、自然上涨,这将是消费者和餐饮经营者都期待看到的。

  “餐饮升级的契机”,拓展需求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春节,防疫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

  令人欣慰的是,“无接触”正在成为餐饮业关键词,损失的需求正在回补。

  “等到疫情结束后,我想来个‘报复式消费’。”北京东城区的27岁上班族崔丽丽认为,现在消费者与餐饮业应当共克时艰,“我们点点外卖,满足自己,也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做好“无接触”这篇新文章,对传统餐饮经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是让消费者吃得踏实放心。中国饭店协会联合红餐网发布《疫情防控期间餐企经营指南》,提出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具体内容包括:在食材保障方面,建立统一科学的原料采购管理机制,选择资质合格、原料可溯源的供应商;在公共设施方面,餐厅内所有洗手池配备酒精洗手液,保障消毒设施供应充足,并准备好口罩、测温仪等防护物资;在员工管理方面,加强例行检测,组织疫情防护培训,使员工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和防范方法,具备应急处理能力。从多方位采取严格措施,保障食品卫生等。不少餐饮门店以此为契机,细化从食材选购到加工制作再到外送的全流程服务,在全面提高安全卫生水平的同时,也通过进一步透明化,吸引消费者。

  全面打通线上线下。中国餐饮门店众多,以往“一大一小”,即部分走高端化、国际范儿路线的高端餐饮,和以特色见长、老客户为主的小型餐饮店,往往只做线下。此次应对疫情,这些企业纷纷走到线上,推出更多美食。

 

  武汉大学金融系副主任余静文认为,在疫情结束之后,大部分群体还是会更偏好有社交、有接触的餐饮模式,但无接触餐饮依然可以被看作是餐饮业服务升级的一个契机。“毕竟很多餐厅以前没有使用到相关技术与管理方式,或者对线上服务的关注度不高。这样一个模式在业内扩展,将给上述餐饮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餐饮店将发现新的消费群,而消费者也将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余静文认为,二者相互作用,将在疫情结束后共同推动餐饮业的火热反弹。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