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人身险公司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历时两年、经历两版征求意见稿后,人身险公司“分类监管”制度正式落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下发《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下称《办法》),通过六大维度、百余个指标,全方位审视人身险公司的各类风险,并对各类风险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和预警。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引导人身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北美精算师、精算视觉主理人Alex认为,“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将是未来监管的核心思路,以此来防止激进保险公司扰乱市场秩序,埋下金融风险隐患,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人身保险公司共96家,人身险公司2023年保费收入3.54万亿元。(注:保费不包含处于风险处置阶段的公司)

  六个维度 五级监管

  《办法》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和其他方面六个维度,搭建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六个维度下又细分了合规性、股权等30个要点。另外,根据两年前原银保监会下发的《人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风险监测和非现场监管评估办法》,六个维度背后还涉及核心、辅助指标共105个。

  综合风险水平等级评定采用权重法,总分值为100分。并对六个评估维度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加上特别得分(如有),得到人身险公司风险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所属区间确定综合风险水平等级。

  具体来看,各维度权重分配如下:公司治理(22%)、业务经营(14%)、资金运用(22%)、资产负债管理(14%)、偿付能力管理(14%)、其他方面(14%)。

  根据不同得分结果,人身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水平等级将被划分为1至5级,数值越大反映人身险公司风险越大,就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同时,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或风险处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人身险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将被划分为S级。

  记者注意到,公司治理和资金运用两个维度的权重略高于其他四个维度。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公司治理体系是保险公司良好经营的基础,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确保公司决策科学、透明,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减少违规操作和道德风险。

  同时,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接收保费,并进行资金投资以获取收益。因此,有效的资金运用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确保长期偿付能力,并管理投资风险,防范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到这两个维度的重要性,监管机构在评价和监管保险公司时给予了较高的权重。

  《办法》还另设置“履行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情况”作为特别加分项,对开展绿色保险、普惠保险较多的人身险公司,给予适当加分。在杨帆看来,通过加分项,可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绿色保险和普惠保险,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将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形象。而且加分项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差异化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推动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分项,监管可以引导保险行业朝着环境友好和普惠保护方向发展,推动行业整体提升。

  不过,也有受访人士认为,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引导人身险公司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双碳”等国家战略作贡献,但估计加分上限不会很高,对公司影响有限。

  严重者或实施市场退出

  《办法》还对一些重要风险进行了侧重,增加了特殊情形调整机制。“这意味着监管层更强调对高风险系数机构的监管和限制。”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比如,出现了两个及以上评估维度的风险水平等级为高;公司治理维度、资金运用任一评估维度的风险水平等级为高。或规模保费增速大于40%,业务激进扩张,关联交易存在较大风险等五种情况的公司,将对其综合风险水平上调一个等级,直到5级为止。

  《办法》还规定,若出现以下七种重大风险情形的公司,将综合风险水平等级评定为5级:一是公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二是关联交易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三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四是流动性存在不足;五是有效资产不足以抵御风险;六是净资产小于0,或其他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形;七是监管机构认定的存在其他重大风险的情况。

  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人身险公司为高风险公司,需要限制高风险业务,压降风险敞口。对于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的公司,《办法》强调,将在采取3级、4级监管措施(如对业务范围、股东分红、增设分支机构、股东权利等作出限制,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基础上,必要时应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可视情况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人身险公司被接管,比如华夏人寿、天安人寿自2020年7月17日被接管一年后,又延期一年,2年接管期限到2022年7月16日止。如今,华夏人寿已变身瑞众人寿、天安人寿变身中汇人寿。

  Alex认为,在分类监管办法下,经营策略激进的中小公司的发展将会大大受限,这类公司要么转变经营思路,努力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要么逐渐退出市场,被其他有实力的公司吞并或收购。

  “中小人身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以提高风险应对和防范能力。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加强内部合规风控管理。及时向监管部门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与监管保持密切沟通,主动配合监管工作。”杨帆补充称。

 

  另有媒体报道,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保险行业整体已存在至少6000亿元的高风险资产。对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强调,将进一步健全涵盖源头治理、早期纠正、恢复处置全流程防控机制,做到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