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这几天罗永浩重回微博热门都透露了啥?我们逐条解析

  如果问手机行业的营销大师有谁?每个人的答案或都不太一样。不过要说备选答案,罗永浩肯定不会落选。我们曾在上周一篇汇总文章称“罗老师凭借一己情怀抗过了互联网手机这些风风雨雨”,那么赶在坚果Revolution One(以下简称坚果R1)发布会前,我们来展望下5.15罗老师凭什么让我们“尿裤子”。

  1、四月初的伏笔

  所谓营销高手,顾名思义和电影大师一样突出一个没有虚笔。四月初一款千元机坚果3发布,虽然当时看来发布会略显潦草,但是重点信息传达的很是到位——5.15要放大招。也是基于这一前提,临近发布会产品关于R1的曝光越来越多,老罗也再次成为微博话题人物。为什么要主动拔高用户预期,似乎事情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毕竟早年间罗老师相似套路的暗亏也是吃过。

  

恩,已经有不少经验了

 

  恩,已经有不少经验了  2、从T系列旗舰变“坚果R1”的品牌印象之变

  从T1到T2,要说承载老罗和锤科全部情怀的旗舰系列,T系列当之无愧。锤子Smartisan T*,也几乎可以说是锤粉心目中的真旗舰。然而这次疑似令人“尿裤子”的产品并非“锤子T系列”,而是“坚果R”系列。如何调和坚果“走量”的品牌印象,把T与坚果两个系列联系到一起,拔高产品形象势在必行。

  

高端定位,战略补齐

 

  高端定位,战略补齐  3、那么T系列还有没有

  不过既然知道这次是坚果R系列,那么肯定还会有人会问T系列到底有没有?

  这类猜想至少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个历史问题。想当年锤子科技成立,个性固然鲜明但也落下了“锤子在四川方言中指骂人的话”这种话柄。也因此,从成立之初到如今“锤子科技改名”传闻一直没断。

  但是一家经营多年的注册公司改名不容易,相比较而言把手机型号名称换掉就容易许多。所以坚果R系列应运而生,是情理之中。

  另外一种可能是因为“时间未到”。虽然我们说“锤子手机”可能成为了历史符号,但是“T系列”仍旧悬而未决,这还要从市场布局来说。

  显然罗老师这两年渐渐成为了一名“成熟企业家”,坚果系列从千元级别坚果、两千元价位的坚果Pro布局路线基本清晰;如果从战略来说,高中低三个段位锤子科技至少差一款能走量的旗舰产品。但“走量”这个词,和T系列代表的理想主义可能在某些方面又不能完美契合。

  

下半年仍有两款新品发布

 

  下半年仍有两款新品发布  同时要注意,今年下半年,老罗还有两场新品发布,按照高中低三个档位看:坚果系列刚刚更新,坚果旗舰5.15见;那么下半年应该会有坚果Pro系列的更新,还有...

  4、关于手机硬件

  从种种铺垫看,坚果R1显然是一款定位旗舰级别的产品,从老罗口中直接或者间接确认的这款产品特性包括:骁龙845移动平台、6GB或者8GB运行内存、取消耳机听筒、3000元以上的售价。

  

全面屏显然不是R1的主要卖点

 

  全面屏显然不是R1的主要卖点  至于外观部分,目前来说坚果R1还是留了不少猜测空间。此前有网友汇总过一波各种版本的坚果R1曝光图,老罗一句“假的”,基本是堵上了此前不少瞎想。当然其实目前外界最大的关注点还是“老罗打造的旗舰机,会怎么处理全面屏这个伪命题”。

  至于这个问题,笔者不得不泼盆冷水:采用iPhone X式COP封装工艺小下巴、小美人尖、超级高屏占比的R1是肯定不存在的。理由有两个。

  首先是老罗自己微博,他表示这款目前锤科在这代产品的关注点是“提高生产效率”,至于高屏占比并不是关注重点。

  另外一个还是产品定位。我们说过,在5.15锤科要完成高中低三个价位段的完整布局;不过还有个前提,一定要走量。而无论是从产业链的话语权还是产量考虑,极致的异形全面屏都是负担。

  5、怎样的一款生产力产品才能让人尿裤子

  几乎是去年开始,老罗就已经铺垫将会在本届发布会上推出“跨时代的生产力工具”。强调的首发包括发布会轮番口播、5分钟电视促销广告和各种微博曝光。

  软件自然是更新的一个层面,在昨天5.15发布会倒计时中锤科重新放出了愚人节那部五分钟短视频。视频显示R1系统将集成10大前沿科技,其中包括Smartisan Office、快如短信、超智能边栏、十大神钮等等。虽然是笑谈,但是系统上重大更新无疑是最大看点之一。

  

如何实现这些豪言 是发布会的一个看点

 

  如何实现这些豪言 是发布会的一个看点

  不过同样值得注意,近日老罗似乎透露了另外一个关键:将要在5.15之后停止更新电脑端管理安卓手机文件的软件HandShaker——因为有更好的替代软件出现。同时其还强调在三端同步上会有新的跨时代方案,这不免让人想到会有新硬件推出。

 

  目前关于这类猜想有两个,其一是笔记本,其二则是VR设备。不过由于相关资料并不充足。我们只能将其暂列为捕风捉影。(王迪)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