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朋友圈里人人都发世界杯状态:真球迷有多少?

  世界杯一到,一夜之间朋友圈里所有人都成了足球迷。

  小C买了戚薇同款的德国队10号球衣和足球长袜,在朋友圈里晒出9张自拍。有朋友在照片下留言“原来你也喜欢厄齐尔”,小C一头雾水地反问:厄齐尔是谁?

  小H的情况好一点,他好像对球星们都特别了解:,今天支持梅西,明天支持C罗,后天支持内马尔,每个叫得上名字的足球明星,在朋友圈里都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可下次见面和他聊起来,昨天那场球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啥?他支支吾吾半天,可能还是只能说出解说比赛的鹿晗或者陈一发儿。

  这就尴尬了。看朋友圈聊天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但要在世界杯期间按照朋友圈和人聊足球,类似上面的尴尬状况还是会时有发生。朋友圈里每个人都在假装热爱足球,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其中真的球迷?

  真·球迷不只在朋友圈里看球

  进入四分之一决赛之后,朋友圈里坚持在半夜发看比赛感想的人明显变少了。

  不是因为大家喜欢的队伍都被淘汰了,而是因为基本上没有十点开始十二点前结束,看完能正常睡觉的比赛了。四分之一决赛基本都在半夜两点开始,虽然球踢得可能比之前好看了,可是坚持到半夜两点看比赛?明天早上还得起床上班呢。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杯只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看看比赛,跟许久没见的老朋友在酒吧喝着酒聊聊球,或者只是在朋友圈里随意高谈阔论一番,发两张自拍,都是放松精神的一种方式。

  但如果在聊天时和这样的朋友聊起足球,那就十有八九会尴尬了。大部分在朋友圈里发世界杯的人,对足球可能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了解。他们未必会了解比赛的规则、战术以及每个队的球员,看世界杯,也许只是想要凑个热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能放心和他聊球的“真·球迷”?我们没办法通过一场考试来判断出哪些人是真的了解世界杯的情况,但在人人离了手机就活不了的时代,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个标准来找到那些真的关心世界杯、关心体育的人——他们在手机上,至少装了一个体育相关的新闻App——在他们的手机上,至少装了一个体育相关的新闻App。

  这样的人有多少?

  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5月,体育新闻应用的整体用户数有4106万,这些用户平均每人每天会打开这类应用5.35次,平均使用时长有也32.04分钟。虽然装了的人未必真的会用,但从平均数据来看,安装了体育新闻类应用后真的花时间去看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这些资深体育迷的特征,其实跟我们印象里的体育爱好者非常吻合。他们中70%以上是男性,一半以上在26-35岁。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甚至五线城市,都有这样的人存在。也就是说,虽然“真·球迷”对足球的热爱比普通人强烈得多,但他们在我们身边,是平凡又平均地分布着的。

 

  

 

  真·体育迷在发朋友圈之外还会干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在茫茫朋友圈里找出这些可以聊球的“真·球迷”呢?从朋友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

  一方面,就像我们上面说过的,这些深度体育迷每天平均会看半小时以上的体育新闻类App,其中15%的人还装了不止一款换着看。只要细心观察,经常在手机上看体育新闻的朋友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另一方面,这些资深体育迷的手机上还有很多其他可以被发现的特质。比如他们不仅会安装专门的App看体育新闻,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也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比如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这些资深体育迷们最偏爱的手机游戏前五位,分别是:“最强NBA”“炉石传说”“绝地求生:刺激战场”“NBALIVE”以及“FIFA足球世界”,他们最爱的电视直播类App,也主要是“直播吧”“央视影音”“CCTV5”等等。

  

 
 

 

  如果你的朋友向你推荐过类似的足球、体育类游戏,或者他平常看得最多的视频直播类软件不是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斗鱼等等而是直播吧、央视影音,那他很可能真的是个爱足球的人。

  不过无论是真球迷也好,“假球迷”也罢,世界杯不过是一场让人放松和娱乐的过程。如果你有幸找到了能和自己聊得来的球友,请好好珍惜他,多约他一起看球,偶尔也一起出去踢两脚;如果你在聊天里发现身边的朋友只是凑热闹的假球迷,也请千万不要拆穿他——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和大家找到共同语言而已。

 

  和你们这些真球迷不同,假球迷或许只是在朋友圈发一条世界杯的状态,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