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中国首个禁售燃油车时间预测表:2050传统燃油车退出

  自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泰达论坛上首度释放禁售燃油车的信号以来,关于“禁燃”(禁售燃油车)的讨论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5月20日,中国石油(7.220, -0.01, -0.14%)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油控研究项目)在京发布《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综合中国汽车业发展及排放目标,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有望在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其中,一级城市私家车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

  在205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全面替换的目标预设上,该报告进行了区域层级设置,根据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汽车饱和度、燃油车限购限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和推广力度、政府决策与执行力等十大指标,共划分为四个层级。其中,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以及功能性示范区域(如海南、雄安等)为第一层级城市,将率先实现燃油车禁售的目标。

  在车型退出的顺序上,也进行了优先级划分。该报告指出,在所有燃油车类别中,公交车、出租车、分时租赁及网约车、邮政与轻型物流车、机场港口车、环卫车、公务车领域的燃油车将最早实现全面退出,大约发生在2030年。

  其次是私家车,在北上广深、天津、南京等第一、二层级城市,私家车将在2030年全面退出,而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退出将在2040年。替代车型上,将首选混合动力技术来大幅度降低油耗水平,替代比例超过25-35%;随着纯电动汽车成本下降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大部分换车需求将从混合动力转向纯电动,预计在2050年纯电动在私家车领域的占比将达到85%左右。

  最晚实现燃油车退出的为轻卡、重卡、客车等商用车。综合来看,中国将在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

  对于制定这一时间表的根据,报告称,是基于各汽车企业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与技术战略,并通过广泛咨询专家,构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预测模型,确定传统燃油汽车退出的 2050 未来情景。

  至于这一退出节奏的设置,报告称,依据了先松后紧的原则,2020-2030 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目标基于国家目标设定,而2031-2050 年则基于汽车石油消耗总量在 2040 年和 2050 年分别较峰值下降 55% 和 80% 来确定,进行自洽拟合。“在未来情景基础上对各类车型替代技术发展与应用进行预判,提出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

  据介绍,“油控研究项目”是2018年1月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能源基金会中国作为协调单位,与国内外政府研究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十余家有影响力的单位合作,共同启动的项目。此次发布的《报告》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撰写,希望作为相关部门作决策时的参考。

  在世界上已公布禁售计划的国家中,《报告》给出的2050年是里面最晚的。截至目前,荷兰、挪威、巴黎、法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均推出了具体的禁售时间表,时间最早的为意大利罗马的2024年,最晚的是法国的2040年。

  但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出台“禁燃”时间表,业内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今年初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情报所总工程师黄永和表示,中国不适合立即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他表示,一方面在车市下行的情况下,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将造成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延缓购买搭载燃油发动机车型的计划,对消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与国外的“零排放”汽车范围有所差别。黄永和认为,到2050年左右内燃机仍然有一定生命力,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搭载内燃机的汽车占比将达65%左右。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李万里在点评时也表示,《报告》中对于私家燃油车的退出时间偏早,因为私家车市场主要由买方推动,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促进配合。“在接下来的30年中,很可能还是油、电、氢燃料长期共存的状况。在技术路线上,不可能谁一下子替代谁,会是此消彼长的。”李万里指出。

  但《报告》认为,传统燃油车的逐步替代与退出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制定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可以发挥政策和企业生产规划的指引性作用,给社会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有利于企业的提前部署和转变消费者的认知,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链如此冗长的情况下。

  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提出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如大众汽车计划在2030年实现所有车型电动化,传统燃油车彻底停止销售;北汽集团提出2025年旗下自主品牌将在中国全面停售燃油车;长安汽车(7.290, 0.05,0.69%)也提出2025年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

 

  在区域方面,2019年3月,海南省出台了《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规定2030年起全省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成为全国首个提出所有细分领域车辆清洁能源化目标和路线图的地区。《海南省清洁汽车发展规划》起草组成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白侠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打破了现有的利益格局,“‘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要求在发展的时候不能打歼灭战,而是要学会‘招安’,要考虑到燃油车退出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 王白侠称。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