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单次收费、5G变革、未来模式 百度网盘负责人回答一切

  在移动互联网范畴,百度网盘之于百度可以说是他们触及用户最直接的产品之一。

  它出身于网盘混战时代,后来通过成熟的付费模式脱颖而出,到现在可以说是用户仅有的跨平台网盘服务的选择,但这款产品又从来不乏讨论。

  10月23日,百度网盘宣布非网盘会员用户可选择付费使用单次单日下载加速服务。具体收费标准为,0:00-20:00加速五分钟收费1.9元,20:00-24:00加速五分钟收费2.9元,加速24小时收费5.9元。

  官方表示上述定价为“限时优惠”,该服务收费标准未来或将有所调整。消息一经发布,引发网友热议,观点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花钱买服务天经地义,这样产品才能走下去;意见相左的人认为,不光限速,还要变着法收费。

  诸此种种,百度网盘总经理汤利华对话媒体,希望向外界阐释网盘的初衷与理念,并表示外界存在需要消除的误解,还谈到了网盘的未来发展趋势和5G新技术为网盘带来的更多可能。

  百度网盘为什么推出“单次收费”?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一线用户的反馈” 汤利华表示。

  她认为,我们在打磨产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务用户,像单日单次服务的推出,就是过去两年我们逐渐收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反馈,包括一些专家的建议,网盘的商业模式一直被大家所关注。

  那具体到“闲时”、“忙时”、“5分钟”这样的设定,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呢?百度网盘产品架构师吴天昊谈到,网盘的商业模式,一般分为空间付费和会员付费两种,百度网盘是会员付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包括20多种特权。

  “对于高频用户来说,买会员肯定更划算,那对于低频用户而言,以前可能下载一次你就得花30块钱买会员,现在只需要五块钱,甚至一块九就可以满足需求,这是更多元的选择。”

  吴天昊还解释道,“5分钟”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用户的文件可以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而闲时和忙时和带宽成本逻辑有关,在忙时的时候带宽成本更高。

  新的付费模式推出之后,用户“用脚投票”的反应如何,汤利华表示,大家可能认为5分钟收费太贵了,但其实基于真实的购买数据,5分钟的单次会员是购买最多的。“这就说明我们的产品设计确实是基于用户需求来设计的。”

  当然,收费模式也有网盘成本的因素,据介绍,在运营的过程中,包括传输、调度、存储等环节都是技术挑战和成本压力,“只要数据在增加,成本都在增加,而且网盘传输就像上高速,你需要缴高速费,遇到拥堵还需要切换最佳调度。”

  网盘服务的移动化发展趋势

  网盘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成为必不可少的必备工具。

  据汤利华介绍,现在网盘的发展正在经历三大趋势变化,首先是移动化,除了一些办公场景,用户更多的活跃在移动端,而且,这里的移动化不仅仅特指手机,还有一些延展的终端设备,网盘的能力或许在音箱上、智能电视上,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上传他的数据到云端,或者获取数据在他的终端设备上呈现。

  其次,百度网盘团队发现用户既然把数据放在网盘上,很大程度上不想再下载下来,而是直接操作和加工处理。基于这些需求,我们就在考虑视频播放器是不是应该提供;倍速要慢速一点或快一点;像音频播放器一样,最好来一个播单;所以,这需要我们后续数据消费的服务能力要跟上。

  第三,他们在思考网盘的行业定位,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以生态的视角看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最近谈到其实网盘在5G时代会是一个操作系统,提供底层的技术服务能力,那在这个系统之上,需要什么应用和服务,这就要联合更多合作伙伴,比如现在已经接入了第三方文档类的服务。

  5G+网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G已经从概念到落地迈出了一大步,运营商商用套餐的推出也昭示着更大规模用户即将到来。

  而网盘可以说是和5G强相关的产品,汤利华表示看好5G发展趋势,会做好准备,但也认为真正的服务落地还需要一些时间。

  “百度其实是5G的参与者,一起去推动整个中国在5G的基础设施能力的建设。从应用层面上来看,它在应用层面上还会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我们会持续保持关注。另一方面在新的基础设施的能力上面,其实现在还不足够完善,并不是速度马上起来了,其实不是那么均衡,而且未来人的需求、行为模式会怎么变,会有什么样新的服务需要提供,现在还不能准确预判,我们会持续关注和探索。”

  对于百度网盘的直接影响,吴天昊补充到,5G来了智能设备会普及,新的设备会产生新的数据,比如AR、VR设备会流行起来,现在视频一个小时可能1G、2G,以后VR视频可能1分钟就几个G,他也需要存储、在线消费和使用,这是网盘的机会和挑战。

  网盘和个人云服务的未来

  未来数字资产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影随形,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人生印记。

  现在,几乎每家互联网企业都涉及到云业务之中,有更多面对企业用户的上云服务,也有网盘或手机厂商等推出的个人云服务,前景广阔。

  汤利华认为,不仅仅是手机厂商,大家都在做,原来可能是做了一个本地服务,后来发现带来的时延、计算能力、传输能力问题,很多能力融合之后,服务天然可能就长在云上,这个时候各个服务提供商可能都需要具备云的能力。

 

  “像手机厂商是因为他的设备终端要跟云联通,服务体验会更好,另外阿里、腾讯的云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就是每一家切入的点的不同,我相信未来智能设备厂商一定要提供云服务能力,他们可能自建也可能跟网盘合作。”每家公司有自己的战略选择,云端服务能力未来是标配,汤利华表示。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