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风华二十载,中国空调行业蜕变至“韧性时代”

  2023年8月23日,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指导,中国家电网主办的“风华二十载 再谱新篇章2023-2024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在大连举办。包括奥克斯、卡萨帝、长虹、GMCC&Welling、海尔、海立、海信、统帅、康佳、美博、美邦·霖界、美的、松下、TCL空调等在内的空调企业和上游零部件企业,以及独家会议渠道合作伙伴京东家电家居、特约内容合作平台知乎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首先对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给予行业的贡献表示了肯定,她提到,论坛举办的20年也是中国空调行业欣欣向荣的20年,在20年间论坛发挥了分享发展之道,汇集市场信息,凝聚行业共识,支持行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未来伴随着宏观环境与空调行业使命与责任担当的新变化,希望论坛能够再接再厉,继续为行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  她同时还提到,近年来空调市场销售波动较大,但大家在关注市场短期行为的同时,还应着眼于行业中长期趋势进行产品技术储备,尤其是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大环境下,空调正在从提升居室环境舒适度的可选品,变为在极端酷热天气中守护用户健康的刚需产品。产品角色转变也将重塑行业的成长使命和社会责任,她呼吁空调企业在关注产品舒适健康等技术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环保、降碳等议题。

  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  作为论坛主办方代表,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回顾了空调行业近20年发展历程。他提到,2004年我国家用空调国内零售量仅为2300万台,而到2022年,这一数值超过5000万台;2004年,我国空调出口约为2200多万台,而到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6200万台。而在20年间,空调也从我国家庭的可选消费品变成必选产品,中国家电网不仅是行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也是中国空调健康发展的推动者。而面向未来,中国空调的发展依旧“在路上”,他从四方面阐述了影响产业未来的四大因素,分别是人口、能源、科技和气候。他表示,市场的需求来自于人,人同时又是生产者,人口特征将对空调的需求和生产,规模和趋向等产生长期影响。再有能源也会从供给和政策监管层面影响空调业,比如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地,就为行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另外,科技已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科技创新正在重塑空调产业未来。同时作为“靠天吃饭”的空调业,气侯的变化进程也将深度作用于行业的未来。空调企业应从上述四方面出发,思索如何更好地面对和迎接未来。

  资深产业专家蔡莹

  面对空调行业发展新形势,资深产业专家蔡莹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势和细节中对产业进行了剖析。蔡莹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着手从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就业和收入等方面施政,让居民收入与GDP同幅度增长,创造让大家有意愿消费、敢于消费的良性市场环境。从国内政策层面看,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定位可能被提得比较靠前,这是我国市场发展动向和发展模式决定的,这种定位变化会进而影响国家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可以成为家电企业施为的指引。应对当前促消费大主题,个人信贷有望迎接支持政策,同时政府会从居民减税如降低商品消费税和提升个税起征点等方面出发,增强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实际购买力等。此外,他建议企业关注农村安置房、农村地区的渠道下沉和县域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以及城镇的宜居改造、适老家居改造等民生保障工程,或有施为空间。

  他同时对行业面临的一些风险进行了提示,他提到,我国社会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模式变成发展型模式,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在社会整体消费中的占比逐步降低,社保、医疗、教育、文娱、通讯等社会性消费比例扩大,耐用消费品逐步下行将成为长期趋势,由此观之,如何提升产品吸引力,保持企业市场份额,亟待思考。第二就是家电行业如何突破存量瓶颈,创造新增量来源,也是当务之急。同时,他强调,企业还是要关注外贸订单,目前世界地缘政治变化,海运运力及价格,大宗原材料供应以及汇率波动等对我国外贸订单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中国毕竟还是世界制造工厂,占到世界产能的30%,没有出口会造成我们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内卷,甚至导致企业倒闭,进而影响经济和消费的货币乘数扩张。

  聚焦普适性品质升级 挖掘新赛道

  奥维云网总裁助理兼研究创新部总经理赵梅梅  会上,奥维云网总裁助理兼研究创新部总经理赵梅梅就今年上半年的空调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就家电市场看,上半年家电全品类零售额增长4.4%,同期空调零售额增长19.5%,但剔除空调因素后,行业大盘实际呈下滑态势,可以说空调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行业大盘增长。但这也对2024新冷年需求造成了一定透支,赵梅梅认为,下半年空调增速已经进入收窄区间,预计空调行业全年增幅约在9.1%。而就具体渠道表现看,上半年空调全渠道零售量达到3727万台,同比增长18.8%,零售额1302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线上渠道销售量额亮眼,零售量2129万台,同比增长33.0%,零售额662亿元,同比增长35.8%;线下零售量1597万台,同比增长4.0%,零售额640亿元,同比增长6.4%。可以说,线上承担行业规模扩张作用,线下则成为企业推高卖新的主战场。她提到,以冷年统计口径来看,2023冷年空调市场增速达到了5年来的高点。

  而从细分市场看,空调K型消费分化仍较突出,用户高端需求持续强化,同时中低端需求构成了“普遍的大多数”。不过即使在K型曲线的下端,用户对产品的追求也在从“性价比”向“质价比”过渡,分级下面有升级是行业大趋势。而从产业升级看,健康除菌、新风等新卖点渐成企业提升产品溢价的制胜武器,而诸如功能集成型产品、大匹挂机以及中央空调、嵌入式解决方案、厨房空调等细分需求表现出色,成为企业增长新亮点。总得来看,2024冷年需求虽有透支压力,但长久来看,行业仍处于正常的循环发展周期。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章大全  在嘉宾的分享中,频繁提及天气对行业的影响,而今年我国多地出现的极端高温、极端降水情况也令大家心有余悸。而在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章大全眼中,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绝非偶发,他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持续关注,以及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总结,认为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全球高温浪潮的风险,他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东部地区高温热浪或呈常态化。

  京东家电家居空调业务部中央空调负责人张延鹏  京东家电家居空调业务部中央空调负责人张延鹏为大家介绍了京东渠道的空调销售情况,他提到,2023上半年京东空调销售增速跑赢大盘,而下半年,京东将围绕“家场景”下用户需求的变迁,从双栖用户、内容导购、服务优势、趋势赛道四方面来规划空调的操盘思路。

  这里提到的“双栖用户”指的是青年回乡就业浪潮带动下,小镇中产和小镇青年的快速增长,针对此,京东以专卖店为核心,加强了下沉市场布局。他提到,对于双栖用户,他们的空调购买与家居装修几乎同步,因而拉通家电与家装布局,方便用户一站式选购成为京东专卖店近两年升级的重点。而在空调的品质服务方面,京东除了提供更好的安装体验外,还与各品牌商合作大力推进以旧换新工作,据悉,上半年京东空调的销售中,刚需置换占比接近五成,以旧换新正在成为一个大市场。围绕这一点,京东推出了空调首年只换不修,首年免费清洗1次和空调延误补贴100元等举措,进一步升级用户体验。而关于趋势赛道的发掘,京东发现,新风空调、大匹量挂机、风管机,以及聚焦厨房场景的厨房空调,都在京东空调体系中表现出较好的增长速度,这些子赛道存在突围机会。

  不惧周期起伏 以创新致远行稳

  卡萨帝空调品牌负责人白骏  卡萨帝空调品牌负责人白骏表示,上半年海尔系空调聚焦稳规模、促零售、提结构,全渠道零售额同比增长17%,高端份额占比突破40%。成绩背后,是海尔在产品和技术领域的超前布局和持续引领,在技术端围绕好空气、好性能、好品质,进行室内空气品质改善,外观精细化,UI界面提升等突破,实现了从产品技术到上市呈现到用户体验的“三线合一”,为用户提供了更好体验。公司开发的射流匀风科技,解决了空调出风冷硬,直吹用户容易出现空调病等弊端,实现了出风更柔和,使用更舒适。此外,在空调性能提升方面,海尔空调从用户需求着手,自主研发出可变分流这一革命性绿色科技,通过对传统制冷系统的重新设计,将单一固定的冷媒流路变为柔性可变,使空调制冷制热效果发挥到最大,实现高效制冷且节能省电。据测算,应用可变分流技术的海尔冷媒变流空调,每年可省电400多度。按照家庭用电的碳排放公式计算,每节约一度电相当于少排放0.5703Kg二氧化碳。若以每棵树(以木荷树为例)每年固碳13kg来算,海尔空调一年的省电量相当于种了20棵树。

  海信空调预研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旭  海信空调预研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旭提到,共情用户需求,回馈良好体验,正在成为海信与客户形成共鸣的对接点。通过用户调研,他们认为空气、空调和用户构成了家庭的小生态,以往行业主要研究空调如何调节空气,却忽略了空气对用户产生的影响,而通过用户共情,他们发掘了空调的多维空气管理因素,让产品成为家庭“温、湿、风、净、氧”五维空气管家。譬如,人类体感舒适度受温湿度影响很大,有时只降低房间湿度而不降温度便能营造舒适环境,对此海信开发了温湿双控技术,在不降温度的同时通过提升除湿率营造更舒适的环境。

  美的家用中央空调研发总监张浩提到,美的空调正在布局全屋智慧空气解决方案,通过空间高效利用、好空气、定制化,让每个家庭享受智慧、舒适、健康的生活。从长远看,中国空调正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国,绿色低碳已经成为行业最重要的进化趋势,中国空调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更加低碳环保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此外,智能家居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给空调行业新的憧憬。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海龙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海龙表示,空调行业当前有两大主流走向,一是健康舒适,二是低碳发展。随着消费者对家居环境健康关注的增加,松下进行了空调健康舒适技术的大量探索,如在产品中应用专利纳诺怡技术,进行新风、富氧产品开发,而在2025年他们还计划推出一款可实现无水加湿功效的空调新品,有效提升干燥环境中居室舒适度。另外,2022年4月松下从集团层面制定了2025,2030和2050年的短中长期减碳目标,其中到2030年松下全球所有工厂要实现实质性零碳排,到2050年要实质性减少3.1亿吨碳排放量,而这些目标将落实在每一台产品,每个内部经营团队的KPI考核中。而就空调产品而言,应用环保冷媒如R290将成为企业的重点考量,R290的安全使用将会增加,而消费者对此却并不会有直接感知,企业需要自行化解成本增加的负担,对于企业而言属于践行社会责任。据悉,目前松下在欧洲已经开始了R290市场化探索,未来将在日本和中国市场逐步推动R290冷媒使用。另外,松下空调也在推动再生材料的使用,同样再生材料成本比普通材料高出30%左右,如何在不增加消费者支出负担,且产品功能不降低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需要行业形成共识。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