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网易云和QQ音乐们 终于想清楚要做什么了

  这年头,听歌软件已经变得越来越花里胡哨了。

  什么东西都能往 App 里塞,甚至平台之间互相掐架,都不是因为歌曲版权,而是你抄了我的 UI 设计、产品功能。

  就前几天,网易云发小作文贴脸开大 QQ 音乐的事儿,可能大伙儿也都听说了。

  大概就是,网易云细数了 QQ 音乐 “ 抄袭 ” 他们家产品的几大罪状,比如 QQ 音乐抄了他们家的播放器 diy 功能、黑胶播放界面,就连 “ 音乐房间 ” 功能也是抄网易云的 “ 一起听 ” 。。。

  然后酷狗音乐站出来替自家兄弟反击,转发了一条自己去年 10 月份的微博,一句 “ 我这个算什么式创新? ” ,直接硬刚网易云。

  而 QQ 音乐本尊,也疑似暗戳戳用《 多余的解释 》,还有周杰伦的《 枫 》来回应了一波( 网易云没有周杰伦的版权 )。

  结果抄袭的事儿没闹多大,网易云音乐却因为版权少被网友嘴了个遍。但 QQ 音乐也免不了被吐槽,大家的态度无非就是:QQ 音乐两巴掌,网易云音乐更是降龙十八掌。

  不过,这其实已经不是网易云和腾讯音乐之间第一次闹矛盾了。

  两年前,网易云音乐一口气给 QQ 音乐、酷我音乐还有酷狗音乐这些腾家军,扣上了盗播、洗歌、抄袭产品功能和视觉设计好几顶帽子。

  商业战场,两家互相看不对眼倒也没啥稀奇,但同样是打架,差评君总感觉这架,好像 “ 格局 ” 打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无聊了。

  就拿当年最能搞事的腾讯音乐为例。

  27 亿美元拿下酷狗、酷我的母公司中国音乐集团,为了抢到环球音乐 3 年的独家版权,不惜把价格抬到 4.5 亿美元( 3.5 亿现金 +1 亿股权 ),后来又是入股环球音乐,又是买断周杰伦的独家版权。

  反正靠着这些大手笔,那个时候腾讯音乐几乎拿下了国内 90% 的曲库版权。

  不过树大招风,没多久版权局就开始 “ 撮合 ” 腾讯音乐和其他几个平台版权互授, 2021 年甚至直接给腾讯音乐开了张反垄断罚单。

  但当年动不动就震死个小虾米的音乐平台大战,现在居然开始争一个图标、一个功能了?

  为了搞明白国内在线音乐平台到底是个啥情况,差评君也去查了查资料,发现所谓的 “ 格局小 ” 和 “ 无聊 ” 的背后,其实是如今的在线音乐平台,已经走过年少轻狂,变得越来越成熟了,甚至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

  最明显的就是在月活数据上,腾讯音乐和网易云不再那么支棱了。

  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国内在线音乐第一梯队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腾讯音乐的月活,从 2019 年以后也一直很稳定,稳定地下滑。

  网易云音乐的月活虽说还在增长,但说没影响也未必见得。

  2020 年 - 2023 年,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付费人数分别是 1600 万、 2890 万、 3830 万和 4412 万。

  打眼一看都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从每年能多出一千两百多万的付费用户,到每年只能多出来五百多万。

  不过数据这玩意儿,不能只瞅个大概,咱还得细看。

  至少从蒸蒸日上的付费率咱能看出来,这俩好像终于明白,自个儿的主业是音乐了。

  还是拿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为例,如果把两家的收入拆开来看,无非就两大块业务,在线音乐和社交娱乐。

  前者主要靠用户开会员听歌、广告实现增长,后者则是靠直播刷礼物这类的。社交娱乐业务虽说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但却实打实给腾讯音乐和网易云输了不少血。

  这么说吧,当年腾讯音乐 “ 唯一盈利音乐流媒体 ” 的 title 就是社交娱乐奶出来的。2018 年腾讯音乐的社交娱乐服务收入,比在线音乐服务收入翻了两倍都不止,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去年第二季度。

  网易云音乐也不例外,上市之后连着两年,都靠社交娱乐业务糊口。

  至于前几年大家争得你死我活的版权,不管是付费转化还是转授收入,都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咱这些臭听音乐的,是真的不如榜一大哥们肯砸钱。

  腾讯音乐每月在线音乐 ARPPU (每个付费用户产生的平均收入 )是 8.5 元,每月社交娱乐 ARPPU 是 175.1 元( 2021 年 ),这个指标,网易云同期分别是 6.7 元和 448.1 元。

  哪边才是花钱的大爷,显而易见了吧。

  可惜好景不长,直播这些泛娱乐化业态开始了一波整顿,在线音乐平台也不得不调整收入结构,这两年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娱乐收入占比一降再降,近乎腰斩。

  很显然,接下来的压力马上就要给到在线音乐服务。

  而去年二季度,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收入同比增长 47.6% ,收入占比 58.3% ,第一次超过了社交娱乐,网易云音乐也是去年一季度,在线音乐服务的收入超过了社交娱乐。

  这成绩的背后,是腾讯音乐和网易云的各种在音乐领域的微操。

  不让签独家版权,那就抢独家首发。像腾讯音乐跟乐华、时代峰峻还有 YG 娱乐等公司都有合作,新歌抢先 30 天上线,数字专辑让一部分粉丝先 “ 付起来 ” ,钱挣到了,首发平台的宣传目的也达到了。

  对国外的音乐流媒体也是有样学样, Apple Music 音质 nb , QQ 音乐今年也狂卷音质, DTS 音效、杜比全景声和臻品音质齐活儿,国内暂时还找不出第二家。

  AI 歌手火,腾讯音乐就跟王力宏工作室合作,搞了个官方版 AI 力宏。除此之外,还把会员体系分成了好几档,对付费用户进行了又一波 “ 提纯 ” 。

  而网易云音乐一手以价换量也玩得贼溜。跟电商、长视频平台搞捆绑销售,这就已经有一大茬流量了,推 5 元学生会员,还升级了黑胶会员多端一个 vip 搞定,主打的就是性价比。

  前阵子又多了个类似小红书的 “ 笔记 ” 功能,虽然被不少人吐槽,但对平台上那些独立音乐人来说,怎么不算是一个曝光的好机会呢。

  包括这次 “ 抄袭风波 ” 中提到的一堆产品功能,其实也是各家想法子提升用户体验的缩影罢了。

  就是吧,不知道啥时候能学一学国外音乐流媒体 “ 干净 ” 的页面,听歌的套路再简单点,好吗?!

  反正就是这么一折腾,月活虽然不如之前支棱了、会员还涨价了,但愿意为音乐花钱的人却多了。

  光是腾讯音乐今年三季度的付费人数,就比去年同期多了上千万,网易云也终于开始盈利。

  我也大胆预测随着咱们音乐市场的成熟,之后音乐平台之间的战争,会像海外的 Spotify 一个劲儿卷算法、 Apple Music 卷音质那样,越来越 “ 无聊 ” ,越来越抠细节。

  不过就算这些平台在同行里卷出头了,未必就能躺着赚钱。

  一个是,这两年的短视频多少给在线音乐整得有点焦头烂额了。

  抢走了流量不说,很多新歌的发布、传播都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现在就差让华语乐坛改姓抖快了。

  另外还有个点,在线音乐平台本质上还是个搬运工,吃肉的都是上游的唱片公司、音乐版权方,平台顶多也就喝口汤。

  虽说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早早就开始扶持独立音乐人,但就现在这体量,还碰瓷不了每年上百亿的硬性版权支出。

 

  说到底,还是生意模式导致了自己不利的地位,步入正轨的在线音乐平台,难熬的日子可能还在后头。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