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完美世界萧泓: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智造升级

 中新网5月19日电2016年5月18日,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正式开幕,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主题报告会”上,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发表主题为“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智造升级”的演讲。在演讲中,针对目前整个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智造升级的巨大机遇与挑战,萧泓博士表示:“在数字时代,只有立足互联网技术,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营造文化融合创新的产业氛围,才能助力文化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进而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智造升级,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影响力。”

  

 

  图1: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受邀在主题报告会上进行专题演讲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据统计,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940亿元,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829亿元,比2013年增长21.0%。在文化出口方面,中国文化产品表现尤为出色,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品的“智造”增速也在不断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在对外出口方面,数字文化产品等“智造”产品正逐渐成为重要力量,来自《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0.76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69.02%;2015年收入为53.1亿元,同比增长72.4%。可以说,“中国智造”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文化产业还面临着数字化大潮。在数字时代,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发展新模式。不同文化形式借助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整个文化娱乐领域呈现泛娱乐大文化的发展态势。国内许多文化企业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融合不同文化形式,甚至与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式的合作,试图建立更强大的文化娱乐航母甚至是文化联合舰队,进行更深度的智造升级。

  但是,文化产业在智造升级过程中仍旧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文化产品产能过剩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业占整个GDP比例较低,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不足,文化出口产品中涉及文化创意领域不多。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智造升级。

  那么,中国文化产业究竟该如何进行智造升级,具体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萧泓博士在演讲中特别结合完美世界的经验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总结出6大要点。

  一是多元化合作。借助互动技术,融合传统行业。

  文化创业企业要与更多不同企业进行合作,以多元化发展拓宽企业未来发展空间。以完美世界为例,此前就与华为、联通科技、东方明珠、华策影视、咪咕互娱以及海外诸多工作室以及各个大学进行多元化合作,借助多种互联网技术,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了深度融合。

  二是立体化布局。联动娱乐运营,构建立体布局。

  数字时代,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更庞大立体的互动娱乐文化产业链条,才能更好的整合不同资源,形成大文化的发展合力。在这方面,国内许多文化企业包括完美世界、腾讯、乐视等如今都形成了融合了游戏、影视、文学、动漫、教育甚至是传统电信、IT行业在内的立体化产业布局,这将会为文化智造升级提供更多资源。

  三是整合化创新。研发下一代技术,促进科技文化创新

  今天,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文化科技融合已成大势所趋。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娱乐技术,包括VRAR等最先进互动数字技术,并且将技术应用至游戏、影视等文化领域。同时,在进行文化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用更多先进的技术,将中国文化因素融入到产品中,这对提升文化产品的智造水平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融合化发展。打造融合平台 激发创新意识

  在产品内容端,要融合更多优秀文化内容,不仅融合知名IP,还要将最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相融合。在产业链端,则要借助不同文化形式进行联合开发。目前,在文化娱乐圈,兴起了一股影游联动的运营方式,以完美世界为代表的一批游戏影视公司开始借助影视拓展游戏产业链条,搭建起“泛文化娱乐产业”的综合性原创开发平台,相信借助应这种影游一体化的创新,一定会进一步引发影视游戏领域文化产品的智造升级。

  五是全球化运营:加强全球布局 融合全球资源

  目前,中国其实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极速发展的良好历史机遇下。坚持全球研发、全球发行、全球伙伴,推动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大产业的形成,应该是每一个文化企业应有的姿态。

  六是超越文化产业本身的局限。这需要不仅和教育等传统产业融合,更要开拓眼界,走向全球。在这方面,完美世界的一些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完美世界不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教育、青年交流方面有多项合作,还在教育领域积极进行国际化部署,与欧洲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在科研、数字艺术教育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在高等教育、人员培训、青年交流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熟悉国际事务、了解世界文化、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速度,进而极大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实际上,今天,中国文化产业正面临着智造升级的良好机遇。如今,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基本国策,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积极推行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而且,国内科技发展也极为迅速,数字技术已经全面融入文化产业,借助网络技术,文化产品借助数字化形式得以快速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如AR、VR技术的发展,直接激发了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产生。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智造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坚持多元化融合发展,坚持文化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策略,中国文化产业一定会很快实现智造升级,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