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明年全额缴社保将减薪?央财教授:未来能多拿养老金

  个税新政的减税大利好10月即将惠及每位市民,尤其低收入者减税幅度远大于中高收入者。不过,近来网上热议,明年企业必须据实全额缴社保,部分企业员工反而可能被“减薪”。对此,专家建言,适度降低社保费率,有助于化解这一问题。

  低收入者减税比例大

  还有不到1个月,新个税法的利好就要实打实的来了。在今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这段时间,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将率先执行5000元起征点带来的减税优惠。

  

 

 

  最新个税计算器可以帮大家算算高中低档的收入水平到底能省多少钱,请戳图片↓↓

  

 

  以月收入6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来看,过去市民需要每月缴税145元,10月以后每月只需缴税30元,改革后市民纳税额为原来的约20%,每年因此可以省下1380元。

  如果是月收入18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现行规定下职工需要每月缴税2620元,10月起职工的纳税额为1190元,是原来的约45%,每年能省下17160元。

  对于月收入50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的高收入者来说,以往的月缴税额是11195元,10月以后则是月缴个税9090元,新的缴税额大概是原来的约81%,每年可省下25260元。

  市民可以发现,低收入者的减税幅度无疑最大,高收入者虽然减税绝对额相对多,但是减税比例远远不及中低收入者。

  统征个税社保企业难钻漏洞

  一则降税后社保必须按实际工资缴纳的消息近日在网上广为流传,不少中小企业的员工表示担心明年起实际到手工资会因此大受影响。

  以月薪5000元为例,某企业降税前社保并未完全据实为员工缴纳,而是按当地1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缴纳,最终个人缴纳个税45元,社保费扣330元,其到手工资为4625元。而在降税后,这位员工个税降为零,但社保扣费按实际工资缴纳,大约需要920元,最终到手工资4080元,反而比降税前的实际收入少。

  记者了解到,这一说法事出有因。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五部委局决定今年12月10日前要完成社会保险费征管职责划转交接工作,自2019年1月1日起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

  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也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参保在基数合规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3成企业没有按合规的职工工资水平为员工缴费。

  换言之,在税务部门征收个税,人社部门征收社保费之时,确实有部分企业没有足额为职工缴纳社保。

  明年新个税法全面实施,统管各项相关数据的税务部门接手社保费用征收,企业将失去在两部门给职工申报不同工资标准的“操作空间”,无法再钻漏洞了。

  降社保费率可让职工少缴费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确实有少数企业没有完全遵照国家规定,而是投机取巧降低缴费标准,不以职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费,转而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给职工缴费。他认为,严格来说,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多缴多得是我国社保缴费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大家在职时社保费交的多,退休后养老金也会按比例拿的多。”褚福灵说,“反之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就会缩水。因此即使社保费扣缴的多一点,但实际上这对大家未来拿更多的养老金,是有很大好处的。公众不应一味盯着工资可能相对少了一点儿,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件事。”

  既能少交社保费,又不降低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会不会有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呢?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建议,国家降低社保费率,就可以在不降低退休养老金标准前提下,降低缴费水平,为大家进一步减负。

  

 

 

  “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夯实费基,目前很多险种已达到或接近全覆盖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了解到有关部门也在考虑继续降低社保费率的问题。”杨燕绥表示,“以养老保险为例,目前企业与个人的缴费率是28%,这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其职工,确实是一个相对较重的负担。”

  她介绍,以德国为例,养老保险费率的上限就是10%,借鉴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费率还有较大下调空间。杨燕绥分析,对于个税缴纳与社保缴费两件事,国家有关部门会统筹考虑,预计明年我国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的可能较大。

  今年年初,人社部披露,过去三年多来,我国先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4次,总体社保费率从41%降到了37.25%,累计已减少企业成本约3150亿元。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