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理想汽车走向务实 调整组织架构 纯电失利后再迎关键一战

  在经历3月份的一系列低谷之后,战略反思过后的理想汽车,新一轮调整开始逐渐落地。

  4月3日下午,理想汽车内部发布全员公告,宣布开启矩阵型组织2.0升级,同时进行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这是2022年底理想汽车启动矩阵型组织升级后内部最大的一次调整。

  3月21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全员信,李想反思了自3月初理想MEGA上市以来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纯电战略存在误判,公司内部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李想表示,将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聚焦用户而非竞争,聚焦价值而非欲望。

  按照此前的计划,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销量目标为80万辆,挑战奔驰、宝马、奥迪在华规模,进入豪华品牌第一阵营。不过,由于当前面临较大的市场考验,有消息称,理想汽车已将80万辆年销量目标调整为56万至64万辆。

  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3月理想汽车交付量为28984辆。1~3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80400辆,低于问界的85842辆,失去了已经蝉联数月之久的新造车销冠位置。

  一路高歌猛进并率先盈利的理想汽车,在今年3月急转直下,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新造车企业仍会面临来自各方面不同的挑战,新造车“马拉松”不会一路坦途,关键在于及时调整与应对,在这个过程中应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节奏,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很快,理想汽车就将迎来新一轮的“开枪”机会。

  4月8日,理想汽车官宣,全新理想L6产品发布会将于4月18日进行。这款新车将是理想汽车开拓20~30万元市场区间的重要产品,也是理想汽车重夺新造车销量榜首的关键。

  不过,理想汽车也更需要注重这款车型的市场战略。对于现在的理想汽车而言,的确不容在短期内出现第二次失误。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网络上也开始流传理想汽车裁员和预算削减等消息。对此,理想汽车4月8日澄清称消息不实。

  

图片来源:IC photo

图片来源:IC photo  再次动刀组织架构

 

  据了解,理想汽车新一轮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涉及多个部门的组织架构调整。

  其中,组织变动主要集中在理想汽车的CEO办公室,从原有涵盖品牌部、产品部、商业部、战略部、供应部的部门变更为“产品与战略群组”。这一部门变更后将弱化供应链和商业销售职能,转而聚焦于产品与战略,同时不再向李想汇报。

  产品与战略群组将设立“产品线”部门和“质量运营”部门。其中,产品线由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负责,主管理想车型的全生命周期操盘;产品高级副总裁范皓宇原管辖的产品部的车型PDT团队也纳入该部门。

  此外,在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之下,理想汽车新设立GTM(Go to Market)团队,负责协同新产品上市操盘计划的落地。

  “此次调整中,理想汽车将着重解决价值传递链条过长的问题,避免让过于复杂的流程降低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完成组织架构升级后,理想汽车各团队的工作将更加聚焦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企业也将再次成长。”理想汽车表示。

  在2022年底,李想宣布理想汽车将向矩阵型组织升级。李想称,改革是因为公司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要为千亿、万亿规模营收做好准备”。

  按照李想的说法,矩阵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是确保全流程的管理质量,横向团队规划路、修路、运营路,纵向团队造车、开车、运营车,高质量的道路配合高水平的车队,把持续创造的价值源源不断地运送给消费者,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产生良性循环。

  “组织升级是企业进入更大规模和更难阶段最重要的考试题,90%以上失败的企业其实并非是业务出现了问题,业务出现问题只是表象,而本质是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行业变化无法适配。”李想表示。

  可以看到的是,理想本次的组织调整,是在企业出现一系列危机之后,对矩阵式组织的内部再调整与优化。

  “卓越的创业者,通常在争议中自我突破。”有汽车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理想汽车此前发展一直比较顺利,因此也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预期目标,此次能够在遭遇问题之后,冷静下来从内部反省,是理想汽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企业必须经历的考验。

  重夺皇冠之重

  事实上,在理想汽车此前的规划中,2024年是相当关键的一年。

  一方面,理想汽车希望能够在规模上再上一个台阶,能够达到与BBA比肩的一线水平;另一方面,凭借增程式路线取得风光的理想汽车,也将正式进入纯电动汽车市场。

  事实上,理想汽车通过增程式路线另辟蹊径,并精准定位家庭用户市场,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从行业来看,增程式或者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在现阶段取得了快速的市场增长,但整体而言,增程式技术含量并不算高,随着电动车成本优势的提升,市场普遍认为纯电动未来更有可能占到市场主流,也是新能源车企竞争主战场。

  和从一开始便将产品定位为智能电动汽车的蔚来和将智能化视作核心差异化竞争点的小鹏汽车相比,理想汽车的短板是较为明显的。

  2023年,理想汽车宣布了“双能”战略,宣布在电能和智能加大投入和布局。从智能化上看,理想汽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进入行业一线水平。但理想汽车在纯电市场的第一次出牌并不顺利。

  3月1日,被理想汽车寄予厚望的理想MEGA上市,对于这款售价超过50万元的MPV,理想汽车提出了月销8000辆的激进目标。

  事实上,业内普遍认为,无论从所在细分市场定位,还是昂贵的价格背后的潜在消费力,理想汽车的这一预期销量目标过于自信。

  雪上加霜的是,理想MEGA被恶搞的照片很快在网上疯传,理想汽车也被拖入网络舆论场的浑水。

  3月11日,李想在朋友圈回应了负面舆论。“虽然身处黑暗,但是我仍然选择光明。”李想表示,理想汽车已经采取了法律手段,去应对事件中存在的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3月21日发布的内部信中,李想也承认对纯电市场节奏的把握出现了误判。“我们错误地把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理想汽车目前暂未公布MEGA首月的交付数据,但从此前公布的单周销量数据来看远不及理想的预期。

  并且,由于理想汽车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MEGA身上,新款的理想L系列的车型也出现了销量增长缓慢的迹象,以致3月理想汽车的销量并没有突破3万辆,离在去年12月曾创下的破5万辆的月交付纪录相距甚远。

  这无疑也会打击到理想的士气,理想汽车急需提振市场的信心。最有效的策略,当然是回归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即将发布的理想L6,是决定着理想汽车2024年整年交付量的一款关键车型。

  这款车型延续了品牌特有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尺寸小于理想L7。它将帮助理想汽车价格下探,从而扩大更广阔的25万~30万元级别的消费群。

  从市场预期来看,理想L6将是理想汽车重新走向月销5万辆的关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首款纯电车型MEGA的失利,理想汽车在广阔的纯电市场,仍然未占有根基。理想汽车技术路线的偏科,也是理想汽车未来潜在的风险。

  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理想汽车还计划在今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推出3款纯电动车型。

  毫无疑问,理想L6是理想汽车重拾信心的重要一环。但在MEGA失利后,理想汽车如何在纯电动市场调整战略姿态,打出一场翻身战,对于理想汽车从千亿规模迈向下一个阶段更加关键。

 

  (作者:左茂轩 编辑:张明艳)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