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拿破仑票房血亏?苹果根本不在乎

  年度大片《拿破仑》上周国内上映了,你看了么?

  年度大片耗资两亿

  这部由《角斗士》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奥斯卡影帝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历史大片,耗资两亿美元,用2小时37分钟再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辗转连绵的情史。

  恢弘的战争场面一向是斯科特导演的作品招牌。《拿破仑》电影也展现了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事统帅的诸多知名战役,包括围剿俄奥联军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冰雪远征的莫斯科战役以及最终结束政治生涯的滑铁卢战役。他依靠战争登上权力巅峰,也因为战争告别历史舞台。

  当然,斯科特导演向来是不太在意历史真实性的。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拿破仑》一片杜撰改编了诸多历史情节,对法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的个人性格塑造也极具争议。这部电影遭到法国人的吐槽,也是毫不令人意外。

  法国知名历史学家格伦尼芬(Patrice Gueniffey)看完电影后公开怒斥,“这是一部英国人拍摄的电影,非常辱法(très antifrançais),非常捧英”。其实他倒没说错,斯科特的确是英国人,而且这部片主要是在英国拍摄的。而面对这样的批评,已经86岁高龄的老头只是简单的回复,“我不在乎,法国人甚至都不喜欢他们自己”。

  从几大电影评分网站的观众反馈来看,《拿破仑》只能说勉强:烂番茄观众平均评分只有6.3(满分10分),只有59%的专业影评人给出正面评价;Metacritic网站的加权平均得分只有64分(满分100分);CinemaScore的评分只有“B—”;在中国豆瓣网的得分是6.6分(满分10分)。

  虽然影评反馈一般,但从初期票房来看,年度大片《拿破仑》的市场接受度并不算差。在北美感恩节五天假期,这部电影在北美拿到了3250万美元的票房,仅次于《饥饿游戏:鸣鸟和蛇之歌》(好莱坞真是要榨干所有剩余价值,绝不错过所有卖座片系列)。

  截至12月3日周日,《拿破仑》在北美市场拿到了457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全球票房接近了1.37亿美元,成为同期的全球票房冠军。毫不意外,英国成为了这部英国导演拍的“辱法捧英”历史大片最大的海外票房贡献地。

  不过,《拿破仑》并没有得到中国市场的认可。中国观众对这部欧洲历史人物电影的接受度非常一般,票房甚至还不如比利时这样的欧洲小国。《拿破仑》在中国市场首日票房仅为680万元,排片占比只有8.7%,排在当日票房榜的第四位,两天票房突破1000万元,预计总票房收入只有3000万左右。

  由此来看,同样是苹果投资的《花月杀手》放弃在中国上映或许是明智的选择。即便拥有马丁·西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Niro)这样的黄金搭档,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历史史诗电影,讲述的白人阴谋杀害印第安人的故事,也很难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如果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宣发,很大可能会无法收回成本。

  不差钱大金主苹果

  《拿破仑》是一部预算高达2亿美元的年度大片,如果按照常规的电影投入产出估算,考虑到宣发成本以及票房分成比例,该片至少需要拿到5-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才能达到盈亏相抵。从目前的票房增长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不过,《拿破仑》的投资方或许并不在乎是否亏本,因为这部电影虽然是索尼发行,但却是苹果投资拍摄的,也是“苹果原创”的又一力作。而苹果之所以愿意投入巨资拍摄这部大片,显然并不指望票房收入来盈利,甚至做好了亏本的准备。

  在院线放映结束后,《拿破仑》会在Apple TV+流媒体平台上线。而且,斯科特导演还计划在苹果平台推出一部长达4小时1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的《拿破仑》,加入更多关于约瑟芬皇后(Empress Joséphine)的内容。这算是斯科特导演对于苹果慷慨解囊支持自己拍摄大片的回报。

  在经历了疫情期间噩梦般的票房之后,还愿意在一部大片投入数亿美元的“金主恩公”真的已经不多了。即便拥有知名导演和奥斯卡影帝,也不代表就能获得票房成功,传统片场在投拍高投入大片方面是越来越谨慎。

  怀揣着数亿美元成本的大片计划,知名导演们期待着慷慨解囊支持艺术的不差钱金主。而在传统片场纷纷退缩的行业背景下,苹果就成为了诸多知名导演心中的“及时雨恩公”。

  斯科特在《拿破仑》的巴黎首映式上表示,“我必须要向苹果脱帽致敬,这可不是一部小成本电影,而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现在要开拍一部历史大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的确,没有苹果的慷慨解囊,斯科特就不可能完成两亿美元的《拿破仑》。同样,没有苹果的接盘,马丁·西科塞斯的《花月杀手》也不可能实现。老马丁当初找了诸多片场都被婉拒,最终苹果站出来接过了这个烧钱项目。

  在《花月杀手》上映时,西科塞斯谈到苹果时满满都是感激。他谈到了派拉蒙高层甚至在剧本最终落实之前,就因为预算问题断然拒绝投资,“他们直接告诉我,’我们不能投资这部电影’。”

  不过在2020年苹果投资接过这个两亿美元的烧钱大片之后,《花月杀手》还是和派拉蒙达成了院线发行协议。电影制片人布莱德利·托马斯(Bradley Thomas)解释说,传统片场在院线发行更有经验,苹果无法自己承担这个工作,但他们的投入令人暖心(Comforting)。

  或许只有苹果才会愿意冒险投拍两位高龄导演的烧钱大片,因为大概率是一场注定亏本的买卖。就算得到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上映一个半月之后(截止12月3日),预算两亿美元的《花月杀手》全球票房只有1.54亿美元,北美票房更是只有可怜的6650万美元。按照传统的投入回报衡量,这是血亏到底的票房噩梦。

  苹果影业登陆主流

  苹果近期的大片风暴还不仅于此,除了《花月杀手》和《拿破仑》,明年年初即将上映的谍战喜剧大片《阿盖尔:神秘特工》(Argylle)同样也是两亿美元预算,同样也是苹果投资出品。

  此外,苹果还在和《壮士凌云2》导演克辛斯基(Joseph Kosinski)以及老牌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合作拍摄一部关于F1方程式的大片,暂定名称《APEX》。

  无论线下票房如何,这几部年度大片电影在院线下线之后,都会登陆Apple TV+平台,成为苹果流媒体的招牌大片。这或许是苹果不计成本投入拍摄大片的重要考虑。

  登陆流媒体也成为了这些大片线下票房的不利因素。与此前的迪士尼相似,如果一部电影之后不久就在流媒体上线,那么其票房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个直接的例子是,自从2019年底推出Disney+平台之后,迪士尼再也没有出现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大卖电影。

  但或许苹果并不是太在意《花月杀手》和《拿破仑》的线下票房和回报,这样的重磅大片对于吸引苹果用户留在Apple TV+更为重要。虽然和Disney+同期推出,但苹果在影视行业几乎是一无所有起步,没有迪士尼那样雄厚的版权作品库,需要从头打造自己的原创作品库,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订阅用户增长。

  《拿破仑》制片人凯文·沃什(Kevin Walsh)表示,苹果影业的两位高层恩里奇(Jamie Erlicht)和范安伯格(Zack Van Amburg)在与他谈合作时,看重的并不只是院线票房成功,更希望给Apple TV+平台带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高层都是苹果从索尼影业挖来的影视行业资深高管,《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也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现在,在美国电影院看电影时,总会在片头和预告片中看到诸多“苹果原创”(Apple Original)的标志。无论票房成功失败,在苹果持续高投入下,美国电影观众正在越来越熟悉苹果这个消费电子巨头。

  从做电脑手机到投资电影,全球消费电子巨头苹果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逐渐成为全球娱乐产品的新贵。虽然2019年才进入影视行业,属于诸多传统片场和流媒体中最晚入场的,但苹果的起步却相当不错。

  过去三年时间,苹果出品已经拿到10项奥斯卡提名,得到了四座小金人,其中包括份量最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这是流媒体行业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Netflix投入了十多年时间,拿到了数十个小金人,但最期待的这个奖项,苹果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拿到了。

  然而,获奖的《健听女孩》(CODA)毕竟是一部小成本温情电影,与诸多老牌片场相比,苹果在影视行业依然只是个小弟,没有真正得到主流市场认可的重磅大片,也没有与携手大导演和影帝合作的经典作品。

  截止今年夏天,Apple TV+的订阅用户仅为5060万人,与其他主流流媒体平台上亿甚至两亿的会员规模相比,只是一个零头。而且Apple TV+的订阅用户中,很多还是买硬件设备送的会员,以及包括在Apple One订阅套餐的添头。

  在苹果最新一季财报中,服务业务营收高达223亿美元,已经达到了总营收的四分之一,相当于iPhone业务的一半,更几乎相当于iPad、Mac以及智家居配件三大部门的营收总和。

  而且,在手机、平板和电脑出货陷入停滞甚至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苹果的营收增长几乎都来自于服务业务。过去几年,苹果服务业务营收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虽然苹果并没有公布流媒体业务的用户以及营收情况,但从苹果的实际投入来看,这显然是苹果未来看重的业务增长领域。

  打招牌比票房更重要

  2023年是苹果在电影行业爆发的一年。除了三部预算高达两亿美元的大片,苹果还有《指甲》(Fingernails)、《神出鬼没》(Ghosted)、《俄罗斯方块》(Tetris)等总共9部电影上映,创下了出品电影数量新高。

  显然,苹果是不会满足小众流媒体平台的行业地位,他们需要真正有影响力的大片,投入烧钱打造大片成为了苹果影业的新战略。今年3月,苹果宣布未来每年会投入10亿美元打造原创电影作品。注意是,是只用于电影制作,而且是在院线上映至少一个月的主流作品。

  这一战略标志着苹果影业正式进入了2.0时代。苹果不仅仅是要做一个流媒体平台,更要做一个在好莱坞拥有话语权的主流电影片场。西科塞斯和斯科利两亿美元的大片,或许在传统片场看来,很大可能票房无法收回成本,但在苹果看来,却是他们眼下大片战略所需要的招牌作品。

  美国电影票房行业专家瑞恩·斯科特(Ryan Soctt)看来,《拿破仑》不太可能收回投资,但就像《花月杀手》一样,苹果考虑的并不是票房回报,而是这些重磅电影带来的行业影响力,以及在明年诸多颁奖典礼上的行业地位。这两部电影在数千个影院(北美地区)上映的时候,也就给苹果原创做了最好的广告。

  斯科特认为,无论这两部大片的票房如何,苹果都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院线曝光度,而且极大提升了他们的流媒体平台的原创内容吸引力。这两部电影必然在明年的奥斯卡和金球奖上获得提名,甚至两位男主角都有可能再次被提名影帝,这也能给苹果带来回报。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华纳兄弟的《芭比》和环球影业的《奥本海默》是今年票房和影评的双重赢家,是最有可能竞争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作品,但《花月杀手》和《拿破仑》也势必会在明年颁奖典礼得到不少提名,甚至有希望获得个人和技术奖项。

  今年夏天,好莱坞演员工会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大罢工。按照罢工的要求,工会成员不仅不能参与任何影片的拍摄工作,甚至无法从事宣发推广工作,甚至连拍摄海报以及接受采访都是违反罢工规定的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大片厂为了保证影片票房或是明年的上映库存,开始将一些重磅电影的上映时间推迟到明年,这导致了今年下半年大片的数量减少。因此,由于竞争作品的减少,《花月杀手》和《拿破仑》在明年的颁奖典礼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提名和奖项,也给苹果带来更多的曝光度。

 

  《花月杀手》和《拿破仑》票房血亏?苹果并不在乎,他们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回报。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