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北京楼市最强调控一年后:700万不卖的房降到595万

  原标题:北京楼市最强调控一年后:有房东700万不卖,结果现在…

  “卖家报价728万,从7点半砍价到夜里11点半,745万成交。”

  这是去年3月17日前,北京楼市狂热氛围的一个典型写照。但也正是在3月17日,北京出台了“认房又认贷”、提高二套房首付的“3·17新政”。

  这项被称为北京楼市最严厉调控措施的“3·17新政”,昨天正好满一年。这一年,北京楼市真的降温了吗?

  二手房房价与2016年12月接近

  “和去年限购前比,目前朝阳区的房价均价跌了15%左右吧!”

  3月13日下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链家门店内,一位中介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回调,目前该区域房价已经回落至2016年第四季度的水平,“普遍跌了一万元左右。”

  每经小编(nbdnews)查询第三方购房平台看到,3月北京朝阳区的二手房均价为71717元/平方米。

  2017年3月17日,北京市住建委、人民银行营管部、银监局、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通知》,在实施认房认贷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二套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政策规定:

  居民家庭名下在本市已拥有1套住房,以及在本市无住房但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暂停发放贷款期限25年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

  

 

  随后,多数一、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也跟进加码调控,全国主要热点城市普遍进入调控序列。

  据人民网报道,北京房地产市场史上最严调控政策实施一周年之后,链家研究院3月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2018年3月北京二手房均价为58527元/平方米,与2016年12月的水平接近。

  链家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17年的“3·17调控”结束了北京房价连续17个月上涨的势头,随后价格连续9个月下跌,累计跌幅15%左右。目前,北京二手房房价似乎出现了企稳迹象,1月房价环比上涨0.3%、2月环比下跌0.5%。

  分城区来看,调控后通州、西城的跌幅显著,这两个区域均价涨幅在2016年也较快,调控使得前期上涨过快的片区面临相对更大幅度的回调,价格向价值靠拢。

  每经小编(nbdnews)查询第三方购房平台发现,北京通州3月二手房参考均价仅为46024元/平方米;西城区3月二手房参考均价则为109844元/平方米。

  除此之外,证券时报记者发现,目前北京多个小区的部分二手房价已经较去年“3·17”新政前下跌了超过20%:

  东城区某热门小区一个不到60平方米的两居室,去年4月挂牌时报价760万元,现在挂牌价已经降到595万元,降幅达到22%。一位房产中介称,该房子挂牌时有客户出价700万元业主没卖,随后挂牌价一路下调。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多个小区在售及成交记录发现:

  东城区某热门小区,去年3月中旬成交的某两居室单价高达14.96万元/平方米,而今年1月底成交的某两居室单价则为10.6万元/平方米,降幅达29%;

  西城区某热门小区,去年3月中旬成交的某两居室单价14.7万元/平方米,而今年1月底成交的同户型单价11.4万元/平方米,降幅近23%。

  从非热门小区的价格来看:

  东城区某小区,去年3月初成交的某一居室总价498万元、单价10.2万元/平方米,而目前在售同户型房源挂牌总价449万元、单价9.4万元/平方米,降幅近10%;

  西城区某小区,去年3月中旬成交的某两居室总价788万元、单价9.9元万/平方米,而目前在售同户型挂牌总价592万元、单价7.5万元/平方米,降幅近25%;

  通州区某小区,去年3月中旬成交的某两居室总价368万元、单价4.2万元/平方米,而目前在售同户型挂牌总价290万、单价2.3万,降幅为21%;

  海淀区某小区,去年3月初成交的某居室总价608万元、单价8.6万元/平方米,而今年1月底成交的同户型总价520万元、单价7.3万元/平方米,降幅超过14%。

  多个区域的房产中介表示,根据业主的售房急迫程度、客户的付款方式和周期等因素,目前在售房源的挂牌价还有不同程度的议价空间。这意味着上述在售房源实际成交价的降幅,会比记者根据目前挂牌价算出的降幅还要大一些。

  二手房销量下跌50%

  近一年,上述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量都出现大幅下滑。

  中新经纬消息称,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3月17日至2018年3月12日,北京新建商品房住宅合计签约23388套,同比2016年3月18日至2017年3月17日,成交量下降了48.7%,刷新历史最低纪录。

  二手房方面,“3·17新政”以后,北京二手房仅签约120821套,与2016年同期的254916套相比,下跌了52.6%。

  从2017年3·17限购政策发布至今,北京市的一、二手房的成交数据表现不一,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其中一手房去年3月份成交量为2259套,成交均价为44503元/平方米,从成交量来看,限购后逐步小幅下跌,但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份,月成交量均超过2017年3月份,月成交均价则均高于2017年3月。

  但二手房的变化较为剧烈,2017年3月份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为30737套,评估均价为63082元/平方米,至今,成交一直未能突破2万套大关。2018年2月份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为7914套,评估均价为58319元/平方米。

  刚需占比增加

  据中新经纬消息,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统计,过去一年,北京楼市政策发布密度创造了全国及北京的历史纪录,一年内发布了超过30次各种调控措施。二手房市场全面降温,成交价、成交量均明显下降,成交结构也呈现出刚需占比增加的特点。

  “认房认贷”是3·17调控的主要手段,这一政策对于换房需求的影响较大。有贷款记录购房者均被认定为“二套”,房贷利率从之前的95折(首套)到调控后的上浮20%。

  以2017年500万总计的“低总价改善”房源的首付、利率同比变化为例,数据显示虽然调控后均价下跌,但是换房的难度尤其是首付门槛同比依旧大幅增加。

  链家研究院统计数据表明,与换房首付比例大幅增加不同的是,纯刚需的首付在调控前后没有变化,因此调控后刚需占比有明显增加,从总价段来看,400万总价的房源成交占比明显提升。

 

  对于今年北京二手房市场量、价走势,链家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预计,在现有政策延续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二手房成交量将和2017年接近,原因在于,2017年调控后的2-3季度需求被大幅抑制后,四季度开始小幅修复,加上价格的下跌使得部分需求开始补位。但是受制于行政调控和信贷政策,市场修复的力度有限。另外,预计今年会有不少限价房和共有产权房入市,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二手房市场的需求。综合来看,预计2018年价格总体将保持平稳。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