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网易开新买卖 丁磊白天养猪晚上打碟的梦想能实现吗?

  原标题:网易又开新买卖,丁磊“白天养猪晚上打碟”的梦想能实现吗?

  每经记者 许恋恋 每经编辑 赵云

  随着腾讯音乐大张旗鼓上市却一直尘埃未定,网易等一众其他音乐玩家的动向也颇为引人关注。10月12日,网易在上海宣布成立新的电音品牌放刺FEVER,网易放刺FEVER CEO王缜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放刺FEVER获得了丁磊的力挺,丁磊是个狂热的电音迷,前段时间甚至特意学习了打碟,还开玩笑说要改名叫“网易DJ丁磊”。在发布会现场,王缜展示了丁磊打碟和参加火人节的照片。

  

图片来源:网易供图

 

  图片来源:网易供图  国内几大在线音乐平台中,腾讯音乐的估值高于网易云音乐和阿里音乐。此番布局,能否助不甘人后的网易一臂之力?易观音乐分析师殷实告诉记者,随着版权竞争格局初定,电音是一个相对的蓝海,细分市场的竞争将是未来移动在线音乐的竞争的主要趋势。

  网易的电音野心

  尽管“动次打次”已是许多人放松心情的方式,“电音”这一术语仍然略显生疏。一位音乐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电音和流行、民谣一样,是音乐的一种,随着小众文化的兴起,这两年电音才在中国火起来。

  有了丁磊的支持,网易放刺FEVER显得颇有底气。据介绍,网易放刺FEVER是一家综合电音服务平台,主要业务板块涉及现场活动、音乐制作/DJ学院、艺人经纪、品牌跨界合作、衍生品开发、游戏音乐、定制电音旅行等。也就是说,除了普通的C端业务,放刺FEVER将在B端着重发力。

  从音乐产业的变现轨迹上看,这个思路毋庸置疑,毕竟C端的变现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一点也得到了王缜的认同,王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商业模式上来说,C端角度变现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可能要两到三年才能正式的一个变现,从行业层面来讲,近两年内更重要的还是 to B的服务和品牌跨界合作,包括艺人经纪这一块。”

  

 

  

截自网易云音乐官网

 

  截自网易云音乐官网  为什么网易会选择电音?殷实表示,首先是市场发展和手中需求的原因。最近一到两年新出的娱乐产品已经开始向小众化和细分化趋势发展,小众文化正在开始慢慢的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电音文化算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很时尚,很符合潮流,很符合社会上消费能力比较高的这部分人的喜好,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压的方式。”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2017年度中国电子音乐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音乐用户规模为1.97亿,预计2018年将达到3.58亿,2019年将突破4亿。2016年中国电子音乐节数量为32场,预计2018年国内电音节数量或将超过150场。

  不过由于国内电音行业发展较晚,电音体验类型单一,未达到多元深度沉浸式状态,师资、设备缺乏,且缺少综合的电音服务平台,电音市场亟待进化。

  细分领域:听觉之争的下一战场

  2018年的音乐市场风起云涌,尽管随着国内在线音乐平台独家授权内容的开放,腾讯、阿里、网易“三国杀”的格局暂时结束,但“一超多强”仍是现状。

  今年年初,比达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腾讯音乐占据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六成以上份额。

  

2017年中国在线音乐平台市场份额(数据来源:比达咨询)

 

  2017年中国在线音乐平台市场份额(数据来源:比达咨询)  腾讯音乐日前公布的招股书,则将音乐行业的商业模式推向了前台。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腾讯音乐调整后净利润超过了20亿元,足以证明音乐行业大有可为。率先盈利也使得其估值也一路攀升。

  不过音乐行业也和其他娱乐产品一样,发展到一定时间,人口红利就会逐渐消失。从整体数据上看,移动音乐类APP月活增幅缓慢,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很容易见到天花板。平台一方面需要走上精细化运营之路,另一方面则是挖掘细分市场的机会。

  网易在电音市场的进击,说明大厂已经看上了垂直领域这块相对的蓝海,不过有“先见之明”的也不止网易一家。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腾讯音乐也与索尼音乐娱乐在香港召开发布会,共同宣布成立国际电音厂牌Liquid State,由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来运作这个品牌。

  从行业上看,2018年国外很多电音节包括Transmission、EDC、Creamfields 都来到中国,很受欢迎,腾讯音乐也联合sony做了一个电音厂牌liquid,签约艺人制作电音作品。

  “数字音乐行业垂直领域,或者说细分领域的竞争,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然后这也是现在音乐或者说移动音乐软件竞争的一个主要的趋势,”殷实表示,垂直领域的竞争趋势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也是音乐市场存量版权分布的不平衡。

  “音乐这行之前的路还挺难走的,这几年好一些了,以后应该会有很大空间,”一位深耕音乐行业多年的从业者向记者表示,中国这么大,用户口味其实非常多元,任何一个垂直领域深挖都可以找到很多受众,市场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电音,也包括摇滚、民谣、二次元等等。

  但垂直市场需要时间去耕耘,以电音为例,我国电音发展和国外相比处在一个相对起步较晚的位置,这种艺术形式的水平和现在社会的整体鉴赏力相对没那么匹配,国内电音从业者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海外精兵猛将的竞争。

  “不过我们有不同阶层的用户,有日渐上升的消费能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考虑如何保留电音特质,把产品做得更大众化、流行化是当务之急。”殷实认为。

 

  记者也注意到,在电音这个细分领域,竞争也已经越来越激烈,不仅大厂在做,资本也迫切进入,歌手也愈加青睐这个细分领域,2017年,李宇春、鹿晗、张艺兴、吴莫愁等的新专辑都大量使用了电音元素,电音在主流音乐创作中覆盖面越来越大。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