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开年首款5G手机来了!不是换个芯片那么简单

 科技的发展总让我们猝不及防,十多年前我们用手机上网还觉得挺新奇,现如今,手机已经变得无所不能,我们用它上网、社交、娱乐、购物以及办公,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只有“手掌”大小的科技产品。而随着5G的到来,衣食住行的需求统统都将被接入到5G网络,通过5G智能物联,开启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那么,作为承载5G发展的重要终端,未来5G手机的形态将会有哪些改变?

  1月24日,vivo在北京正式发布APEX 2019概念手机,为我们带来超级一体的全新手机形态,vivo将其称为“Super Unibody”。

  vivo坚信科技是给消费者创造便利,而非增加体验负担。在“技术更多,设计更少”的理念下,vivo APEX 2019带来了众多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包括全屏幕指纹技术、双感应隐藏按键、全屏幕发声技术、磁吸力接口技术……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依然还是5G,作为vivo首款具备完整5G功能的手机,它承载着vivo 5G手机商用研发上的最新进展,显得尤为让人心动。

  在发布会上,vivo手机研发部射频总监崔献就5G手机的研发挑战以及战略布局进行了深入解读。

  提前布局 vivo领先完成5G技术研发与测试

  提起对5G的布局,vivo要比大多数手机厂商要早很多。2016年,vivo就在北京成立了5G研发中心,全面参与5G核心技术与标准化研究。2017年,vivo成为3GPP 5G标准化研究进程中,技术贡献最大的终端公司之一,并正式启动5G天线与射频关键技术的预研。

  进入2018年后,vivo在5G方面的研发取得了一些其他阶段性的实质成果。2018年8月,vivo实现了基于商用机形态的5G样机和综测仪的互通。同年11月27日,vivo在未来通讯论坛展示了5G手机样机,成为业内首家向公众开放体验5G手机功能厂商。

  截止2018年底,vivo已向3GPP标准化组织提交了1700+篇技术提案,为5G标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崔献表示,经过多年的累计和积累,vivo对于5G手机难点进行了深入研究,APEX 2019展示了vivo 5G手机商用研发上的最新进展,在接下来的运营商、5G终端和实验网方面的测试,vivo都将参与其中并积极推动5G产业落地。

  攻克5G终端研发难题 vivo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正如vivo 发布的APEX 2019手机,厂商追逐屏占比无疑是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但对手机内部的设计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天线空间被全面屏压缩挤占后的信号质量,成为厂商面对的关键问题。

  “在5G手机中组成射频系统的各关键器件,都需要具备更加优异的性能,射频开关要有更优良的插损、线性度、隔离度性能, 并具备低切换时间和高功率承受力。还需要APT平均功率跟踪技术来提升射频系统的工作效率。” 崔献表示,在这些方面,vivo都走在行业前列。我们加入了高通的射频器件领航计划,并联合各家芯片平台和射频器件厂商,合作规划5G的射频架构和共同定义其中的关键器件,为保障5G手机的通信能力打好了基础。

  不仅是射频,随着4G LTE 4*4 MIMO以及5G Sub 6G NR 4*4 MIMO的需求,天线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天线设计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崔献介绍,综合考虑了用户多种场景下的天线效率,隔离度以及ECC等各项无线性能指标,尤其是在vivo APEX全面屏以及玻璃背盖的外观情况,从天线的布局到设计克服了许多不同的难题,最终全面达成以上无线性能需求。

  我们综合考虑了用户多种场景下的天线效率,隔离度以及ECC等各项无线性能指标。尤其是在vivo APEX全面屏以及水滴背盖的极致外观情况,从天线的布局到设计克服了许多不同的难题,最终全面达成以上无线性能需求。

  想要实现5G手机商用,只解决射频和天线的问题还远远不够,功耗和散热同样是5G手机设计需要面临的挑战,因此手机大厂纷纷积极寻求新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以应对高速5G环境下的散热需求。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实现5G功能,还要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性能和体验,必须全面性地提出更具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在APEX 2019上,vivo采用了更具革命性的液冷均热技术,在高导铝合金支架、多层石墨散热片基础上,引入了大尺寸液冷均热板,这也是目前手机业界最大尺寸的液冷绝热板,接触面积是普通热管的4-6倍,导热系数可达万级以上。

  2020年发布商用5G手机 智慧服务是核心

  按照去年高通骁龙技术峰会上公布的信息,预计今年会有多款旗舰手机使用骁龙855并支持5G,APEX 2019的发布预示着vivo将成为首批推出 5G手机的终端厂商。

  据崔献介绍,2019年,也就是今年,vivo计划推出5G预商用终端。2020年,将计划实现5G智慧手机商用。

  在崔献看来,面向5G智慧手机,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极致的外观,还需要手机能够提供更加智慧的服务,5G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就成为趋势。“除去现有的通信、多媒体,互联网应用等基本功能外,5G智慧手机将成为智慧的感知中心,智的控制中心和智慧的服务中心。”

  为此,vivo去年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发力。2018年3月19日,vivo发布人工智能的全新品牌形象——Jovi,作为vivo人工智能助理的化身,Jovi带来全新的一站式产品体验。同年,9月6日,vivo又首次对外发布了vivo公司物联网战略,并正式推出了vivo的IoT产品:Jovi物联。

 

  崔献表示,随着智慧互联时代的到来,vivo在IoT的连接和服务中也将迎来新的、更大的机会。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