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达芙妮全线自救:陨落的"大众鞋王"还能东山再起吗?

  李紫宸 王彤月

  2012年处于巅峰时期的达芙妮或许没有想到,那一年会成为自身命运的转折点,因为从那一年之后,这家“大众鞋王”再也没能够重新振作。

  2019年4月15日,达芙妮交出了史上最为糟糕的年度业绩:根据2018年年财务报告,该公司营业额为41.3亿港元,同比下滑20.8%,毛利为20.6亿港元,同比下滑25.1%,经营亏损7.9亿港元,较上一年亏损额有所加大(上一年经营亏损为6.888亿港元)。

  现在,它的市值仅仅4亿港元之多,距离7年前超过170亿港元的市值相去甚远。它的核心品牌店铺数目则继续关闭,仅过去一年就关闭了接近1000家。

  断腕只是达芙妮自救术之一,这家时装女鞋还在谋求更加多维的转身。4月25日,达芙妮国际董秘处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近年达芙妮已经在向运动休闲市场延伸,与此同时,为强化电商业务,从今年开始,达芙妮为电商开辟了专门的产品研发通道。达芙妮的实体店则在进一步从街边和卖场向购物中心转移。

  达芙妮早几年就已意识到,时代变了,消费者变了。只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转身的动作来的迟缓。“它不是不知道危机,只是一直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或者说,由于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失去了调整的勇气或者慌乱了阵脚,从而慢下了脚步。刚性、惯性以及眼光的遮蔽,使得曾经辉煌的企业丧失了创新求变或者追求创新的能力。”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崔丽丽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乏那些从神坛跌落的企业案例,胶片时代的柯达、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都是如此,这不过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

  店铺策略的转变

  “大众鞋王”达芙妮接下来很可能还将继续收缩它的零售网络,这指的是数量庞大的实体店——尽管在过去一年内,这家知名女鞋品牌已经又关闭了接近1000家线下店铺。“达芙妮的线下零售渠道将继续向购物中心转移,在此之前,我们过多地出现在街边店和大卖场。”2019年4月24日,达芙妮国际证券事务处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上述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战略从2017年即已开始,这源于达芙妮对于中国女鞋市场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的判断:中国人的消费喜好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和街边店、卖场相比,人们现在更乐意去往大型购物中心。

  达芙妮过去长达5年的业绩滑落,已经表明生活时尚领域的消费者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

  2012年,达芙妮的营收和利润攀上了它诞生以来的最高峰。基于依然处在增长通道中的业绩,达芙妮在当年对外宣布:“配合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本集团继续稳步扩大于中国的销售网络,并以开设核心品牌‘达芙妮’及‘鞋柜’直营店为重心。”

  根据当年的官方数据,达芙妮核心品牌净增加880个直营销售点,加盟商则减少了13家,直营店铺比例由上一年的81%上升至当年的85%。

  达芙妮公司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此举意在强化公司对于品牌的管控,在彼时市场表现良好的时期,这是对公司更为有利的选择。

  崔丽丽认为,直营对企业来说,资金、人员、库存可控,但成本较高,这种模式在企业资金充裕时一般不会暴露太多问题;加盟模式可以迅速扩展规模,特别是在企业不熟悉的地区可以投石问路,不足之处在于资金、人员、库存不可控。

  历史财报显示,2013年,达芙妮业绩开始出现下滑,不过,其实体店的数量依然在继续增长,并最终在2014年达到了它的最高峰——这一年,达芙妮的实体店数量达到6402家店铺。与此同时,其直营店的比例在进一步扩大,到2018年年末,达芙妮直营店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达芙妮前述负责人表示,这样的重资产给企业带来了更重的负担。

  达芙妮门店急剧扩张的10年,也是中国房价上涨最为凶猛的10年,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实体店以及生产工厂所依赖的人力成本也在急剧地增加。

  崔丽丽认为,在企业处于经营状况较好的时期,进行业务扩张有可以预期的收益,此时盈亏平衡不是问题,因此更倾向于自己掌握主动权而弱化加盟方式。但依然需要注意控制直营的比例。“事实上,2012年,中国电商‘双11’已经走过了3年的时间。从趋势看的话电商肯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线下渠道保持那么高的直营比例,风险肯定比较大。”崔丽丽说。

  电商拯救计划

  达芙妮正在实施一轮新的电商拯救计划。

  4月24日,达芙妮国际证券事务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透露,目前,达芙妮的电商团队现在正在联合研发设计部门,设计研发专门针对线上的产品。“这一计划筹划于2018年下半年,2019年进入实施。”上述人士说,“消费的群体还是不一样,相较于线下消费群体,线上消费者普遍更为年轻化。”

  2018年,达芙妮“其他品牌业务”营业额下降约20.6%至 5.8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14%,电商业务包含在“其他品牌业务”中。达芙妮证券事务部负责人表示,达芙妮过去这些年中,电商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在5—10%之间。

  崔丽丽认为,达芙妮的线上营收占比确实比较小,一个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消费类品牌,电商渠道和线下渠道比例不应该如此悬殊。

  不过,对于依靠实体店经营起家的鞋履企业来说,转向线上并不是一件毫无挑战的事。

  早在2010年之前,达芙妮就已经入驻天猫,其后和京东、好乐买、唯品会等数十家线上销售平台达成合作。但此后,达芙妮砸下了3000万人民币选择投资成立于2009年的“耀点100”,为此,达芙妮甚至关闭了京东、乐淘和好乐买等优势电商分销渠道,不幸的是,2010年5月份进入试运营的“耀点100”,两年后因资金链断裂停止了运营。“耀点100”的失败,给达芙妮的电商业务带来重大一击。直到2013年,达芙妮在其年报中才重新重视起电商的发展。不过,此时,鞋履品牌的电商竞争已经进入更加激烈的时期。

  崔丽丽认为,传统时尚消费品牌在中途转向线上渠道的过程中,会存在转型上的困难,这会体现在认知、战略和人才等多个方面。“首先是看不懂电商,传统行业管理、运营的烙印太深刻,对新兴的商业渠道和商业逻辑看不明白,对于新商业形态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提高到一定程度,过去很多传统的人认为电商就是把线下店的商品拿到线上进行销售,实际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正的全渠道销售对于不同渠道所销售的产品的定位都会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采用的传播手法、促销手段都会相应的进行调整;再者,高层管理人员看不明白电商的商业逻辑,也就不可能产生靠谱的战略,加之在现有主流市场的利润诱惑下,多数企业居安不思危,新业务也当然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崔丽丽分析说。

  失灵的市场战略

  正如达芙妮很早意识到的那样,中国的消费者和市场环境一直在变。

  2013年之后,运动鞋服市场进入了复苏期,融合功能性与时尚性的品牌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带动其在鞋类总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传统鞋类(含时尚男鞋、女鞋等)消费规模出现下降。

  尽管近年被市场诟病未能精准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但达芙妮在这方面一直希冀有所作为。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你可以在昔日只做时装女鞋的店铺中看到运动休闲鞋了。达芙妮证券事务部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这是源于中国市场的时尚偏好在过去几年中的转变:比起从前大受欢迎的淑女风,年轻一代越来越热衷于舒适、随性的运动休闲风格。

  在此次的年报中达芙妮也表示,公司在致力于强化产品研发,重点放在时尚、舒适的运动休闲鞋,亦将扩大其产品范围,以满足不同需求的顾客,适应快速变化的消费者偏好和消费模式。

  但达芙妮依然未能收获口碑。2018年,按照撤店的比例,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至六线城市的收缩比例依次为30.2%、30.9%、23.5%和24%。这组数字说明,达芙妮品牌的滑落,来自于所有业务市场的表现欠佳,这其中,一二线城市会更为严重。

  达芙妮公司高管张智乔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达芙妮没办法完全成为一个时尚品牌,它的历史品牌价值还是有性价比的大众女鞋,市场没办法完全推翻。”

  崔丽丽认为,在达芙妮业绩和品牌共同陨落的七年当中,可以看到的是它的迷失。换言之,在拼杀激烈的全新环境下,达芙妮祭出的是一套被动、混沌的市场战略。“品牌定位、产品设计、销售政策、渠道策略,都归咎于市场战略。在新兴商业业态中,我们说的新零售更会从与客户所有的触点去考虑店铺的装修、品牌IP、传播、服务流程等一系列内容。当然,如果没有数字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延续过去的老路子方式去操作的话必然会收到市场的教训。”崔丽丽表示。

 

  换言之,所有市场战略失灵的背后,终究是对消费者的不理解。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