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元年 政策组合拳上路

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元年 政策组合拳上路

  作者: 郭晋晖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也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第一年,一系列包括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发展普惠互助型养老等措施在内的政策“组合拳”将从今年开始陆续推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我国将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我国老龄化的时间表非常紧迫,2000年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同时老龄化的速度也非常快,从进入老龄化社会到重度老龄化社会,只有30多年的时间,这些都决定了我国老龄社会发展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关于“十四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对第一财经表示,2012年全国人大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在总则第四条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真正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十四五”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接近3亿人。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和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等特征,将是一个长时期的重要国情。

  2020年底出版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学习辅导百问》中引用国际标准预测,我国预计在“十四五”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4%,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等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突出特点。

  杨燕绥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会遇到1963年出生高峰的挑战,这个挑战会到2022年开始出现男性退休高峰,我国的各项制度都要渡过这样一个难关,时间表非常紧,我国要做好各种准备。

  今年提交全国两会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第四十五章名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一章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 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其中包括三方面的政策措施,即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胡祖才表示,纲要草案回应社会关切,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

  他还表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

  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今年两会热议的焦点之一。农工党中央的一份名为《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提案》提出,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少子化与老龄化成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立为国家战略,并作出“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重要部署。虽然我国近年来逐步出台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措施,但政策整体效能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尚不适应。

  农工党中央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会窗口期,建议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明确国家在公共托幼服务中的主体责任,并实行家庭税收减免等措施,优化经济支持政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近来多次公开表示,由于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因素,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在“十四五”期间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放缓。必须珍惜并利用好“十四五”这个时间窗口,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做足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

  老龄化挑战养老体系

  《学习辅导百问》在回答“为什么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时提出,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降低,而一部分老年人尚未达到退休年龄便退出劳动力市场,加大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对潜在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一份提案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各个方面将产生深刻、重大影响,养老金制度将首当其冲。我国养老金体系总体看是现收现付制占主导地位,下一代人要承受很大压力,因为老龄化导致劳动就业人口越来越少,而退休人口越来越多。面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金制度出现收不抵支是必然趋势。

  郑秉文建议,“十四五”期间向资产型养老金过渡,基本养老金引入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加快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壮大全国社保基金,建立外汇型主权养老基金予以充实,并考虑扩大国资划转规模。

  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养老保险方面,纲要草案提出,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制度,优化做强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等措施。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今年我国将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并将在近期出台第三层次个人养老金制度。

  人口老龄化不仅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养老服务体系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业内普遍认为,“十四五”是我国为老龄化社会未雨绸缪的最后一个窗口期。蔡昉认为,虽然“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逐渐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但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养老资源需求特别是护理需求的压力还不突出,给我们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制度建设和资源调动。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从2013年至今,中央政府和部委一级的养老文件已经出台100多个,从无到有地搭建起了养老政策框架和养老服务体系,但整个养老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

  提交两会审议的《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制定了下一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养老服务补短板,持续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开展积极应对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和能力评价,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胡祖才认为,我国将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成绯绯则表示,目前说的普惠养老一般是指发改委、民政部等推出的城企联动推动普惠养老,未来这个范围多大程度地扩大、怎么推,还没明确。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