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卷王”新茶饮们:从风口,卷到了十字路口

  作者|Camille

  来源|潮汐商业评论

  “楼下奈雪开业了,扫码9块9就可以喝到杨枝甘露,这也太便宜了,”Chloe向同事说道。

  “上次跟Fendi联名的喜茶,两杯也只要38元。”

  “喜茶奈雪开始向二线价格靠拢?怎么都那么便宜了?”

  相信很多朋友跟Chloe一样,对喜茶、奈雪的价格还停留在一杯30元左右。

  但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初,喜茶就宣布了全面产品调价,15-20元的产品成其主要价格带;随后,乐乐茶也宣布将部分饮品价格控制在20元以下,最低8元就可以喝到一杯鲜萃茉莉绿;同时,奈雪的茶推出9-19元“轻松系列”茶饮,并承诺每月都上新不超20元的茶饮产品。

  目前,奈雪的茶最贵的饮品不超过30元,单品最低价为9元。喜茶19元及以下的产品占比约八成。

  这边主打高端的新茶饮品牌集体“降价”,那头以中低端价位占据大街小巷的二梯队品牌则集体加码门店数量。

  今年,古茗已宣布计划新增门店超过3000家,总门店数将突破一万;沪上阿姨宣布新增门店3000家,年底突破8000家;书亦烧仙草虽然没有公布门店计划,但在今年2月收购了新中式奶茶霓裳茶舞,以此弥补其在上海市场和新中式茶饮的空缺。而在近期获首轮10亿元战略投资的茶百道,目标也是在今年突破万家门店。

  与此同时,IPO也成了古茗茶百道们今年的“关键词”。下半年以来,沪上阿姨、茶百道、古茗、霸王茶姬、新时沏等至少五家中国新茶饮品牌被曝正在准备港股或美股IPO。

  无论是喜茶奈雪们“价格下探”,还是古茗茶百道们“集体IPO”,不同的发展路径诠释的却是同样的“焦虑”——新茶饮市场增长见顶。

  据红餐大数据,2015年到2021年,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从422亿元增长到1419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为1423亿元,相比2021年仅增长0.3%。

  当一类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之为内卷。

  很显然,如今的新茶饮行业便是此种现象,不论是降价格,还是扩规模,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存量市场,争夺更多的用户存留。

  新茶饮们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拐点时刻”。

  要说“卷”,新茶饮们必定名列前茅。

  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吸引了无数想要“淘金”的人涌入赛道,市场则也变得越发拥挤。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在业的新茶饮门店总数约48.6万家,回顾2020年年底的37.8万家,仅两年时间,新开业的新茶饮门店的数量便增加了10万多家,且这还是在疫情并没有完全放开情况下。

  而高增长的店面数量,也意味着中国茶饮市场店铺的高密集度。

  如今,已不单单是街头巷尾遍布茶饮店了的情形,很多新茶饮品牌会将店铺同开在一片区域内,甚至一个品牌在一片区域存在多家门店,火药味浓厚。

  当越来越多这样的场景出现,也迅速将新茶饮们的竞争推向高潮。可现实要比想象得更加残酷,一同迎来的还有增长“天花板”。

  种种迹象表明,新茶饮的存量博弈时代已经来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新茶饮不存在太多的技术壁垒,入行门槛较低,这也导致了如今整个行业同质化极其严重,而随着茶饮市场趋近饱和,消费者也很难再通过仅仅一杯茶饮就产生较高的忠诚度。

  曾几何时,新茶饮的核心卖点并非饮品本身,而是品牌衍生出来的社交属性和精神价值,是年轻消费群体表达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标志。

  如今,随着消费者更为理性,流量红利极速减少,以网红爆款式的流量打法赚快钱的方式已不再奏效,挤掉泡沫后的新茶饮也将重新回到消费品市场本色。

  这也迫使品牌们去重新思考,离开资本加持和流量营销后,应如何突围。

  7月20日,“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正式推出“合伙人计划”开放加盟,这也意味着在头部茶饮连锁企业中,最后一家坚守直营的品牌也向加盟模式低头了。

  随着喜茶和奈雪开放加盟,可以预见的是,新茶饮行业在低线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目前新茶饮行业已进入高速扩容的“内卷期”,不同公司都在为了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行下沉扩张。

  跑马圈地开门店似乎已经成为最有效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蜜雪冰城门店数已达24000余家,一马当先成为行业规模第一;古茗则以8000+门店数量,规模排名第二;书亦烧仙草、茶百道以接近7000家的门店规模,位列第三;沪上阿姨则以6900家门店,紧随其后。喜茶现有门店也已达2300家,仅今年半年多时间,喜茶新增门店数就超过了创立十年间门店总和。而如今,奈雪也正式开放加盟,新茶饮玩家们正集体冲击“万店”。一定程度来讲,新茶饮们似乎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

  “万店之争”是新茶饮们新的里程碑,但如果向行业更深层次探究,就能发现规模的竞争,实际上是对供应链、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新茶饮万店之争,除讲究开店速度以外,真的运行起来,拼的还是供应链。

  事实上,各家新茶饮玩家们早已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并纷纷暗中布局,自建供应链。

  今年6月,蜜雪冰城位于成都的智能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已正式开园。该基地总投资50亿元,包括智能制造、绿色产品深加工、研发等用途,此外还配有常温和低温立体库,称能够满足6000多家门店的需求,以加强跨区域经营的能力。

  而古茗位于浙江省诸暨的原料加工基地进入施工阶段,该基地花费10亿元建设,预计2024年4月份投产。根据古茗的说法,项目建成后,将为古茗茶提供茶、果等轻食饮品原料,预计产值达29亿元。

  喜茶也从2016年就通过自建茶园等动作,着手供应链建设……想要跑出规模,就必须依赖背后供应链体系的完善,而自建供应链,不仅仅是能够获得更独有的产品壁垒,也能维持原料供应的稳定,为门店源源不断地输送质量过关的原材料,提高效率的同时并更好地控制成本。

  从拼规模到拼供应链,新茶饮们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与茶饮1.0时代的传统奶茶采用粉末冲剂调制不同,茶饮3.0时代,新式茶饮采用优质茶叶为基底,辅以不同萃取方式的浓缩液,同时又根据消费者偏好可以适量添加新鲜牛奶、进口奶油、奶盖、各类水果坚果及不同小料调制而成的现制饮品,追求口感的创新和健康营养。

  但随着新茶饮的内卷,产品同质化问题愈发显著,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寻求投资机会的加盟商均习以为常,而在此衬托下,专攻细分赛道的现制酸奶、柠檬茶、国风茶饮则显得是一个新鲜物种。

  今年,新茶饮的细分品类“现制酸奶”无疑成了当红炸子鸡。即便是最近因高价频登热搜被全民吐槽,我们依旧不能忽视现制酸奶如今的热度。据魔镜社交聆听,2023年1-5月微博、抖音、小红书平台酸奶饮品声量达43万篇,互动量达4567.98万人次。

  于是,以“干净配方”“低糖健康”为标签的现制酸奶品牌,已成为各路资本抢占的“新风口”。

  例如,近期深陷“植脂末风波”丑闻的茉酸奶,虽因产品问题口碑直线下滑,但其上半年的发展势头还是足以看出现制酸奶的赛道潜力。截至今年,茉酸奶全国门店突破1000家,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类年销量已超2500万杯;而以“酸奶+谷物/酸奶+水果”为核心产品的“一只酸奶牛”于2021年1月被新希望乳业以2.31亿元收购了60%的股份;现制酸奶品牌“Blueglass Yogurt”在2021年获得超两亿元的B轮融资。

  霸王茶姬作为国风茶饮的新势力代表,从云南昆明走出,用了五年时间,在竞争激烈的茶饮市场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截至目前,霸王茶姬全球门店从425家增长至了1803家,茶饮行业“千店规模品牌”再添一员。

  如今,霸王茶姬已超越茶颜悦色、茶话弄等国风茶饮前辈,在全球门店体量上,成为国风茶饮赛道的第一名。

  柠檬茶也是新茶饮赛道炙手可热的角色,据美团发布的《2022茶饮品类报告》显示,2021年现制柠檬茶产品销量及销售额增长迅猛,同比增长一度达到400%上下;2022年,柠檬茶销量同比增长不低于130%,发展势头相当凶猛。

  选手们更是来势汹汹,据了解,新晋柠檬茶品牌柠季在品牌刚成立时,就在广东、广西种下了3000亩香水柠檬,成熟的种植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化追溯机制,实现对柠檬品质和价格的把控。

  与此同时,柠季创始人汪洁也曾对外表示,今年开店计划拓店到2000家,明年目标是5000家门店。据最新数据显示,柠季门店数量已突破1125家,计划完成过半。

  相较于扩张速度,扩张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在快速扩张同时,柠季始终将闭店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除去迁址因素,柠季整体闭店率不到1%,为当下的连锁加盟热提供了优秀的参照系。

  如今,面对不断内卷和高度集中的市场,以及众多“虎视眈眈”新入局者,没有哪一个茶饮品牌敢停下狂奔的脚步,哪怕是一众头部品牌亦无法“高枕无忧”,只能通过接连不断的营销事件和层出不穷的新品,在消费者面前频频刷脸,努力维持头部位置。

  “对我来说,杨枝甘露不管谁家,喝起来都一样,谁离得近就买谁,同等距离,谁家便宜、性价比高就喝谁。最近blueglass太火了,我得去尝尝。”Chloe说道。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