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生物新方法重建青藏高原东北部快速隆升历史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方小敏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多位成员,联合中科院西北院苗运法研究员等国内外多位学者协同攻关,利用3088个现代表层孢粉样品数据库,从生物指标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孢粉研究中,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海拔演化历史,揭示该地区主要在距今约1100-700万年前隆起,并产生了强烈的环境效应,相关成果于12月9日发表在《科学》上。

  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地表形变与大地貌形成,驱动了亚洲季风-干旱气候和高山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地表古高度变化历史是这一过程的直接证据。但是现有定量重建高原地表古高度的不同方法常得出不同结论,产生诸多争议。

  “高原地表如何隆起,对于检验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型,理解季风-干旱环境格局形成、亚洲地形与大江大河形成演化、风化剥蚀与全球变化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至关重要,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高原东北部古高度研究更是相对薄弱。”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方小敏说,“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别于现有基于同位素和叶相分析两大定量重建古高度的其他方法,可为解决诸多地区古高度争议历史提供重要的独立判别证据。”

  方小敏等从与海拔关系密切的山地针叶树类群入手,发现适宜在山地中低海拔生长的铁杉属、罗汉松属和偏爱中高海拔的冷杉属和云杉属可以作为良好的海拔指示计。科学剔除纬度效应等的影响后,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定量刻画过去海拔的植物孢粉新指标,建立了现代海拔计算方程,并用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孢粉记录验证了其准确性。

  研究团队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四条年代准确的剖面和钻孔的孢粉数据,结合剖面上发现的植物化石,利用上述建立的海拔公式,矫正后分别获得了柴达木盆地东段和西段两侧山体1600万年来连续的古高度变化记录,揭示柴达木盆地在约1500万年前东、西部的古海拔分别为1332±189米和433±189米,其后东段在约1100万年前迅速抬升至3685±87米,西段在约700万年前迅速增加至3589±62米,已接近现代高度。

  “我们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生代晚期,即约1100-700万年前发生了强烈隆升,这个隆升不容小觑,它对区域气候环境和生态演化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方小敏说。

  通过运行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RegCM4.6,研究团队还发现,如果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降低2/3,高原东北部年降水量将减少50%以上;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地区,降水量分别增加了50%和150% 。经过分析得知,主要原因是山脉雨影效应增强和区域环流变化共同影响所致。这一认识与柴达木盆地西部荒漠植物类群逐渐增多以及出现钙化粗骨架鱼相吻合;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由于降水量显著增加,增强了当地植被和爬行动物的多样性,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引起的降水变化影响了整个青藏高原区域的气候和生物演化。

  上述研究从生物指标方面创立了一种重建古高度的新方法,由于上述四类针叶树花粉在晚新生代地层中广泛分布,保存良好,易于鉴定,可以获得连续的古高度历史记录,在使用条件上优于地层中偶然发现的古土壤钙结核同位素高度计和植物化石的叶相高度计。

 

  该论文审稿人一致认为,该方法为更系统深入揭示青藏高原古高度历史,深化认识新生代造山作用及其导致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学科进步。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