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支原体肺炎是新冠变异?总感冒是新冠导致的“免疫缺陷”?专家回应!

  进入今年秋冬季,开始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支原体肺炎、流感、合胞病毒、腺病毒……从最开始在儿童中流行到后来很多成年人也开始“中招”。甚至不少人同时感染支原体和流感病毒的“叠加感染”。

  此外,不少人在感觉自己症状和新冠很像,嗓子疼、咳嗽、咳痰、发烧、全身酸痛、肺炎……对于这些现象网络上开始流传“支原体肺炎是新冠的变异”的说法。甚至有人怀疑,“今年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是因为感染新冠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因此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更易感了。

  这2种说法到底是否可信?靠不靠谱?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国内多位专家给出回应!

  支原体肺炎是新冠的变异?

  出现的症状和新冠很像,支原体肺炎是不是新冠的变异?

  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11月26日在央视《健康中国》栏目中回应,支原体和新冠完全是两码事,在生物进化中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一个属于病毒,一个属于支原体,它们之间的差异远远超过“人类和苍蝇”之间的差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在节目中也指出,支原体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了,但直到20世纪末才确定是病原体,比新冠病毒其实早得多,二者毫无关系。

  事实上,支原体并非普通细菌、病毒,而是一种原核生物。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而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

  童朝晖教授表示,儿童的免疫力系统发育不健全,抵抗力不如成人,因此更容易被感染支原体。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病毒还是支原体,如果局限在上呼吸道,大部分可以自愈,一小部分可能会发展为肺炎。①

  传染病高发是新冠导致的“免疫缺陷”?

  新冠之后,不少人觉得自己还没恢复,容易生病。是不是感染新冠后留下导致免疫系统出现了“免疫缺陷”?

  11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首席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中国目前秋冬季儿童呼吸疾病疫情来源于“免疫落差”。

  什么是“免疫落差”?疫情期间大多数人对于新冠的预防除了打疫苗外,更多是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方法。这些干预手段确实可以减少新冠的感染,同时也会减少其他感染性病原体的接触,最为明显的是流感,几乎一度消失。

  长时间干预后导致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群体免疫的水平较疫情前有所下降。疫情期间与疫情前群体免疫水平间的差异称为“免疫落差”。当恢复正常生活后,很多人迅速抛弃了戴口罩、勤洗手等防御措施,这也更加引发了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尤其是在秋冬呼吸道传染病本身就高发的季节。

  此外,作为专门研究病毒免疫缺陷博士、科普博主@子陵在听歌 11月25日在微博发文也表示,新冠病毒不会造成免疫缺陷。新冠病毒引发的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样,它具有明确的病毒感染自限性。极少数新冠患者发生的长新冠(新冠后遗症),但并不是免疫缺陷。③

  我们该如何应对“免疫落差”?

  一、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应对“免疫落差”的方式之一。比如在流感传播前接种流感疫苗,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转化和死亡,低危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建立免疫屏障,避免感染, 降低病毒传播。

  对那些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的病原体,可以尽量做好防护避免近期扎堆感染,比如日常做好手卫生,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戴好口罩,以减少不必要的感染。

  二、提升自身免疫力

  除了接种疫苗等,提升自身免疫力也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提升免疫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王立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主编的《“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一书中介绍,提升免疫力做好这4点:④

  1. 吃好一日三餐,保证营养。一个人的健康和免疫力息息相关,免疫力好病毒就不容易入侵。而营养均衡是对健康人群最基础的要求,吃得科学合理,有助于改善自身的免疫力,反之则适得其反。

  建议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保证4大类食物摄入,包括谷薯类(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蛋白质类(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以及油脂类(包含烹调用油和坚果)。建议一周吃25种以上的食物,有助于保证营养均衡、合理搭配,同时在饮食中注意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能有效改善免疫力。

  2. 适度多运动,改善免疫力。运动有助于激发和改善免疫力,人群统计研究显示,经常锻炼的人,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优于那些不锻炼的人。建议采用轻松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耐力素质,跑步、瑜伽、太极拳、八段锦、高尔夫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

  成年人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300分钟,或者高强度有氧运动75~150分钟,或者这两种强度的运动组合,能最大程度地让健康获益。

  3. 良好睡眠是天然免疫屏障。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指出,“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因此,倡导人们要重视睡眠健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

  在几乎人人熬夜的今天,睡眠变成了如奢侈品一般珍贵。好睡眠是天然的人体免疫屏障。想要拥有良好免疫力,请从高质量的睡眠开始。

  4. 健康的心态是免疫力保证。长期压力状态下导致身体疾病的生理基础,造成免疫力低下,易感疾病。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每天做放松训练,适度宣泄负面情绪,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免疫力。

 

  最后,饮食、运动、心理、睡眠,是免疫力的重要基石,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和健康状态要从健康生活点滴做起。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