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考研报名人数连增8年后下降36万 原因何在?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

  这一报名人数不仅没达到此前一些网友和媒体预测的“或突破500万”;而且低于去年,为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如今,2020年那批高考生走到考研的路口,报考人数438万,比上一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减少36万。

  很多人不禁要问: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否反映了什么新趋势?

  “考研人数或破500万”预测为何失败?

  近几年,伴随着“考研热”,网上出现过很多与考研有关的热门话题,其中包括预测每年考研报名人数。

  在今年10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就有媒体在报道中预测“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理由是:2020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结合在校本科生人数、往届生考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据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与考研报名人数之间的比值关系,预计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将接近500万。

  不过,此前也有另一些迹象表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会增长减缓,甚至下滑。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达到474万人,比上一年仅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远远低于民间预估,显示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上述报告还指出,高教大省(市)考研报名人数增长明显趋缓,如四川、陕西等地,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跌。其中,辽宁省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其后四年,年均增幅10%左右,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万人,达到了150033人;但2023年辽宁考研报名人数接近15万人,同比上年略有减少。2023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125071人,也较上一年减少2170人。

  另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有一些网友和机构据“自习室的人比去年少”“图书馆空出来了四分之一”“咨询和需要考研辅导的人好像变少了”一类的观感推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或下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36万,原因何在?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确实跟考生越来越理性了有关。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陈志文分析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于是有部分人也会更加慎重考虑考研读研问题。”陈志文说,“最近有位研一的同学说,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研究兴趣。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类似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部分人认识到考研对自己就业的帮助没那么大,而考研、读研本身则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执着于考研了。”

  此外,陈志文认为,当下这一代年轻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部分人很努力,非常上进;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安逸的生活,甚至“躺平”,比如当“全职子女”。选择“躺平”的这部分人,不会去考研,这可能也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至于网友对考研人数下降的一些其他原因分析,比如:“疫情之后出国读研的人增多了”“宇宙尽头是考公考编,所以有些人放弃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了”“学硕缩招,专硕太贵、认可度不高”等,陈志文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陈志文指出,疫情期间,很多原计划赴境外留学的人,实际在国内在线完成了学业,并且顺利获得了学历认证(国家临时调整了认证政策,现在已经终止)。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更何况从总量上看,出国留学的人数是有限的,因而“出国留学”不会成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为体制内热,一部分人放弃了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这种情况可能有。但考虑到公务员招考规模有限、要考上也有难度,所以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很有限。”

  至于学硕、专硕招生比的变化,陈志文认为,从逻辑上有可能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确定影响作用有多大。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另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

  “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国家补贴少,学费通常也更贵。大家算经济账而放弃考研。”陈志文分析道。

 

  明年考研报考人数会不会继续下降?陈志文表示,“我不做预测,但我个人觉得,大众对考研在回归理性,‘卷’学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考研报名人数可能涨也涨不了多少、降也降不了多少——因为招生人数还在增长,未来无论涨跌都会相对平稳。”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