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2018年京沪常住人口继续负增长 热点省会城市流入多

  近期各个城市开始陆续公布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其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广州、西安、成都等省会城市。2018年京沪常住人口为负增长,而很多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对本地区的常住人口吸引力较大。

  2018年哪个地方人口流入最多?

  北京?上海?深圳?都不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各个城市开始陆续公布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其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广州、西安、成都等省会城市。很多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长快,但是省内一般的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长慢。

  2018年京沪常住人口为负增长,天津为微弱增长。2018年末广州常住人口增加40多万,2018末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3.8万,宁波增加19.7万,南京增加10.12万。郑州和西安的数据将发布,根据公开数据推算,2018年末两地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10多万和40多万。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指出,一些超大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加上产业结构变化,常住人口可能会转到其他城市,所以这些城市有了发展机会。广州、深圳的制造业产业发达,对人才吸引力大。

  近期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一次论坛上指出,通过城市人口的收货地址大数据看,从北京迁出的人,首要迁出目的地是天津、廊坊、深圳、广州,而从上海迁出的人口,则偏向去往邻近的苏州和杭州等,显示新的城市集群已经开始形成。

  京沪迁出人口流向何方

  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上海、北京、天津常住人口分别比上一年减少了1.37万、2.2万、5.25万。扣除自然增长因素(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三地净流出人口数量分别为8.2万、10.4万、9.28万,合计27.88万。

  2018年,这一趋势仍然持续。2018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6.5万;上海常住人口为2415.27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以上;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559.60万人,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增长0.2%。

  丁金宏指出,上海、北京此前人口净流入过多,现在回流是正常的,人口是否流出到周边地区,需要看周边地区的产业能否提供就业机会。

  河北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常住人口仍属于净流出状态(常住人口新增数小于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数)。这也表明,尽管北京常住人口负增长,但是北京流出的常住人口并未大规模流向河北。

  上海周边的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湖州、芜湖等城市,2018年常住人口处于正增长状态,且净流入比较多。

  浙江人口抽样公报显示,浙江2018年末常住人口净流入49.01万,其中杭州净流入27.83万,宁波净流入15.81万,嘉兴净流入4.28万,而台州、丽水人口是净流出状态。

  安徽人口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合肥常住人口净流入5.15万,芜湖净流入3.18万,马鞍山净流入2.19万,但是宿州、蚌埠的常住人口为净流出状态。

  近期京东的一份报告指出,2018年前9个月迁出人口比较多的城市主要在一线二线。许多一线城市迁出的人口主要去往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其中,北京迁出的人口多流向天津、廊坊、深圳、广州,上海迁出的人口去北京、苏州、杭州、深圳较多,广州迁出的人口去佛山、深圳、东莞较多,深圳迁出的到东莞、广州、惠州较多。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金营教授指出,北京、上海常住人口下降,主要是人口疏解的结果,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好了,再加上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可能常住人口还会增长。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各地人才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在人口不增长或者负增长的时候,这种激烈的人才竞争也是一种外力,驱使人口流动,由此导致了不同地区人口的变化。”王金营说。

  为何省会常住人口增长快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省会城市对本地区的常住人口吸引力较大。很多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在当地增长最快,这在一些热点城市表现明显。

  各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比上一年的1449.84万数字增加了40.6万;成都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增加28.53万;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3.8万,达到980.6万;合肥常住人口增加12.2万,达到808.7万。

  深圳、郑州、西安尽管没有公开发布具体的数字,但是很多相关数据表明,这些地区常住人口在快速增加。

  深圳市两会期间公布的报告指出,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增长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万元。按此测算,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是1274万,比上一年的1252.83万,约增加了20万。

  西安和郑州2018年常住人口过千万消息已经发布,按此看2018年末两地常住人口将分别增加40多万、10多万。

  中山大学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袁持平指出,一些热点城市占据国家战略要地,比如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城市发展得快是正常的。同时,武汉、成都、西安也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对年轻人吸引力大。

  “很多地方高科技产业发展快,这对年轻人最有吸引力,一些初创公司加快孵化,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袁持平说。

  数据显示,很多热点城市常住人口增加快,其不二法宝是吸引大学生落户。

  根据西安市发布的消息,截至2018年12月31日,西安新增落户人口超过105万,户籍人口共计9923159人,将突破1000万。根据2019年西安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全年西安落户人口80万,引进培养各类人才38.6万人。

  此外,成都2018年末户籍人口1476.05万人,增加40.72万人。武汉2018年末户籍总人口883.73万人,比上年增加30.08万人。广州2018年户籍迁入人口22.81万,高于2017年迁入18.06万数字。

  很多省会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在当地是一枝独秀,比如贵阳2018年末常住人口达到488.19万,增加7.99万,相当于全省常住人口新增量20万的1/3以上,而第二名毕节2018年末常住人口增加量只有2.64万。

  西安2018年常住人口增加了40多万,而陕西全省2018年末才增加了28.96万。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加量为什么比全省的还多?这是因为陕西一般地级市人口增长慢,大量本省人口涌入到了省会城市。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所教授姜全保指出,京沪最近多年采取严格的人口调控政策,所以人口减少了,未来城市群之间各个城市会发生互动作用。上海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而河北要快速发展经济才能吸引北京流出的常住人口。

  珠三角、长三角整体常住人口增加快,与这些地方的一些优势有关,比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气候温暖、落户门槛相对不高等。

 

  “哪个地方经济搞得好,人才政策好,就对人口有吸引力,人们会选择用脚投票。”姜全保说。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