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我国首条一次成型超薄柔性电子玻璃(UTG)生产线正式投产

  11月19日,我国首条一次成型超薄柔性电子玻璃(UTG)生产线在新疆阿克苏投产。

  UTG玻璃是折叠屏手机不可或缺的材料,其特点包括轻薄、柔韧性强、硬度高、耐刮花、弯折不产生折痕以及良好的触摸感。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柔性显示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UTG还可用于折叠笔记本、折叠平板、卷轴显示等新型显示终端,产业价值、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房产广告将有统一指引,不得含“买房能落户”等内容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北京市房地产广告发布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将持续至11月13日。其中提到,房地产广告中拟不得含有“房价年增长XX%以上”“XX分钟到达某地标建筑”等内容;也不得含有“买房能落户”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了8种不得发布广告的房地产项目类型。其中,在未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在未经国家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设的房地产项目;预售房地产,但未取得该项目预售许可证的项目;权属有争议的项目;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经验收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均不得发布广告。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10项不得在房地产广告中出现的内容。

  例如,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将“商业用房宣传为商品住宅”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含有“房价年增长XX%以上”“年租金高于该地段平均水平XX%”“投资收益保持在XX%以上”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内容;不得含有“XX分钟到达某地标建筑”“XX分钟直达国际机场”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的内容;不得对规划或者建设中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条件作误导宣传;不得含有“买房能落户”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等。

  此外,房地产广告必须明晰一系列重要信息。例如,房地产预售、销售广告,必须载明开发企业名称、预售或者销售许可证书号,中介服务机构代理销售的,载明该机构名称。此外,房地产广告中的项目位置示意图,应当准确、清楚,比例恰当;涉及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市政条件等,如在规划或者建设中,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如使用建筑设计效果图或者模型照片的,也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如涉及贷款服务的,应当载明提供贷款的银行名称及贷款额度、年期。

  考虑到部分房地产广告可能会邀请一些明星、名人为房地产代言,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出,广告代言人仅能为使用过的商品房或其他类型房产或接受过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作推荐、证明,并应当充分使用代言商品。

 

  为防止违法房地产广告的出现,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公共场所管理者等经营主体,要完善服务协议和规则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平台或场所发布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的用户采取警示、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等措施,及时防范、制止违法广告。

港股通ETF名单扩容至8只 投资者交易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内地与香港市场ETF互联互通持续扩容。11月6日,华夏基金(香港)宣布,旗下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产品正式被纳入ETF互联互通-港股通ETF。这意味着,港股通ETF名单扩容至8只。

  多位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互联互通是境内外资金双向投资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加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对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港股通ETF名单的扩容,为内地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性。

  港股通ETF扩容

  交易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被纳入ETF互联互通-港股通ETF,并于11月6日正式生效。据悉,这是华夏基金(香港)旗下首只被纳入互联互通-港股通的ETF。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通是连接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交易渠道,允许投资者在两个资本市场之间投资。港股通包括沪港通和深港通,分别连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

  他进一步表示,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了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参与国内证券市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内地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性。

  据沪深交易所最新名单显示,目前共有8只香港地区上市的ETF被纳入互联互通-港股通ETF标的范围,其中有5只ETF为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产品,发行商分别为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贝莱德资产管理北亚有限公司、恒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未来资产全球投资(香港)有限公司。

  记者翻阅港交所数据了解到,截至2023年11月3日,南方恒生科技指数ETF、安硕恒生科技ETF、GX恒生科技ETF、恒生科技指数ETF、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5只ETF最新规模分别达到278.3亿港元、102.5亿港元、32.8亿港元、22.5亿港元、17.0亿港元。

  华夏基金(香港)表示,恒生科技指数是香港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指数之一,指数由30家最大的香港上市科技企业组成,涵盖中国各细分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龙头科技公司。在当前市场情况下,该基金纳入内地与香港市场ETF互联互通,有助于投资者参与中国新经济成长机遇,长期配置中国科技行业龙头资产。

  截至11月5日,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阿里巴巴-SW、理想汽车-W、美团-W、快手-W、京东集团-SW、网易-S、中芯国际(56.650, -0.65, -1.13%)、小鹏汽车-W,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9.86%。

  计价方式、交易费用等

  具有差异性

  实际上,我国内地公募基金市场已有不少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产品。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市场至少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天弘基金、汇添富基金等旗下10只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另有广发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等旗下9只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是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产品。

  “上述内地已发行的跟踪恒生科技指数ETF是面向境内投资者。而被纳入ETF互联互通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则是华夏基金全资子公司华夏基金(香港)发行的产品,此前面向境外投资者,此次被纳入港股通后,投资者在投资恒生科技指数ETF产品中多了一个选择。”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人士向记者补充道。

  与内地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产品相比,借道港股通购买境外恒生科技指数ETF主要在计价方式、交易费用、跟踪能力等方面有不同。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表示:“港股通购买的ETF通常以港元计价,而内地的ETF则以人民币计价。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都是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产品,但由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和投资策略,其跟踪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具体跟踪能力还需要根据各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港股通购买境外ETF可能会增加一些额外的费用,主要与货币兑换和汇率波动有关。通过港股通购买的境外ETF通常以港币计价,这意味着借道港股通购买的ETF可能会受到港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通过港股通购买境外ETF也会涉及额外的交易成本,包括外汇兑换费和港股通的相关费用。”陈雳进一步补充说。

AI原生创业时代来了?

  在AI从业者里有位备受关注的“网红”叫Shawn Wang(他推特“swyx”更为大家熟知,同时也是Smol.ai的创始人),今年7月他在专栏“Latent Space”上首次提出了“AI engineer(AI工程师)”的概念。同名播客也是今年听过最精彩的栏目之一。

  这个新“人群”介于传统机器学习工程师和为产品服务的全栈工程师之间,借助成熟的软件供应链和API生态,还有日益开放的模型和开发工具链,AI工程师能够快速搭建产品原型,利用现有公司的分发渠道或社媒等方式获得用户反馈和数据,从而进一步迭代模型本身。

  有趣的是,10月Shawn在湾区举办了第一届“AI Engineer Summit(峰会)”,大会上一位独立开发者发表了一个引起众多共鸣的事实:

  “开发AI项目的过程中,我的时间80%都花在了UI设计上。”

  AI似乎是最简单的部分,如何把一个花了两个小时搭好的demo变成可发布在生产环境的产品,才是最难的事情,而这部分工作量与AI无关。

  在湾区的这段时间里,与正积极实践将AI融合到已有SaaS产品的AI工程师的交流中,也的确感受到从原型到内测,再到邀请种子客户测试的过程是复杂且反复,通常比预期都要长。

  红杉美国在9月发表的《生成式AI进入第二阶段》新文章里,认为AI从拿着大模型找“钉子”的方式正式进入了“第二幕(Act 2)”,真正的壁垒在“客户中,而不是在数据中”。

  这个观点对新进创业者来说有点残酷,如果一开始大模型就无法冲破传统的无论是面向企业场景的工作流或消费场景的网络效应的话,那么大部分创业公司现在仍面临“找钉子”的状态,而且需要快速转型。

  在我看来,对初创公司甚至整个生成式AI的时代,其实大家仍在第一幕或第一阶段,并没有进入所谓的“第二幕”。

  总的来说,还有三条鸿沟:

  AI既可以是feature(功能),也可以是产品,目前边界是模糊的。

  AI native对产品经理和设计提出前所未有和更高维度的要求。

  与其死磕融入或创造”新工作流”,或许不如直接卖“新工作”。

  不久前ChatGPT集成了PDF Chat功能,网上就这个功能对一系列相似产品的冲击展开了很有意思的讨论。不少人认为很多初创公司会因此死掉,所有类GPT “wrapper/套壳”类产品都会在未来由于ChatGPT本身能力的延展而受到严重挤压。

  没过多久,PDF.ai的创始人Damon Chen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不认为ChatGPT会把很多PDF相关的小功能但又是用户急切需要的都开发出来。当然,很多比我们规模小许多或者准备做这个方向的创业者会退场,而如果有VC投资的初创公司可能会死亡,如果他们还持续烧钱。

  但是PDF.ai一直是bootstrap且盈利的。我们不是为了成为独角兽,几百万美金ARR对我们来说足够好了,我有1000%的信心可以做到。所以我甚至更乐观了,我们有能力在Chat PDF类的产品里做到最好。”

  更有意思的是,在上周第一届OpenAI Dev Day当日,Chatbase的创始人Yasser和Damon同时在公开宣称当日自家网站注册量的激增,似乎这些所谓的”AI套壳“产品并没有受到重创,反而让更多用户发现通用型GPT和单点工具的差异而选择后者。

  我非常赞同Damon的想法,也给创业者和独立开发者很多启发。

  首先,如果要验证AI是否在假设场景的价值,不要忌讳先做成“wrapper”。要快速搭建出可用的工具型产品,验证市场。

  经过大半年跟许多尝试想快速在OpenAI的API基础上搭建一个可用demo的工程师交流后,大家普遍发现要真正从一个外界看来是“套壳”的demo到变成可用的产品,还要跨越很多障碍,需要反复做许多实验。

  如上图,在AI Engineer的大会上对迁移学习中的领域自适应(Domain adaptation),就有了现在集中主流方式的探讨,想必RAG(搜索增强生成)是各类需要大模型获得更多事实性信息的应用很关注的话题。

  所以,即便利用了大模型的API,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套壳”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至少要做到一个可用的工具,百万级用户能稳定使用的产品,比大部分没有0到1做过的人想象中要困难很多。

  (那些从未真正build过产品的人总说OpenAI杀死了很多AI套壳产品,而正在做产品的人一直在挣钱)

  其次,创业在海外拥有非常立体的环境。立体具体表现在:

  你可以选择不拿融资或少量融资,做一款拥有几十万甚至百万用户的小巧工具,同时有几十万甚至百万美金收入。也可以选择获得巨额融资,发展成为能服务上千家企业客户,拥有千万甚至过亿美金收入的企业级产品。

  前者一直保持较小团队规模,许多时候不超过10人,就能持续盈利,就像早些时候的Midjourney。后者在通常情况下,会持续扩张并保持融资和烧钱状态,目的是成为行业第一,并试图挤压第二和第三的市场份额。

  结果是,大多数前者很多时候并不会因为后者的持续扩张而受到严重挤压,除非真的因为本身产品的退步。后者虽然有很大想象和飞跃可能,但要承担一旦无法取得投资人预期的成绩,就需要做出巨大改变或转型,否则就要面临因为无法自身造血而彻底退场的结局。

  所以,当下无需过多纠结AI将是一个现有产品的“功能”还是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原生产品,因为在不同类型的用户和场景来看,很可能都会存在。

  但接下来,这对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提出了一个重要挑战——如何设计出下一代AI原生体验的产品。

  蒙眼狂奔了大半年的AI公司的确开始吸纳产品经理了,比如今年我了解到发展最快之一的法律科技公司Harvey.ai,不仅获得了OpenAI和红杉美国的投资,最近宣布招聘了第一位产品负责人Aatish Nayak,Nayak曾是Scale.ai的产品负责人,工作长达4年时间,也见证了传统机器学习向生成式AI演进的重要里程。

  同样几个月前,演示文稿生成工具Tome也吸纳了第一位AI产品经理,在湾区跟他交流的时候,他刚加入不久,跟团队高层当时讨论的核心便是,以对话为交互基础的体验到底是不是用户最能接受的方式?

  或者说,作为一位AI产品经理,很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用户旅程和AI原生的体验(目前核心是对话引导)巧妙结合,包括如何引导用户尽快上手体验AI。

  一个微妙的发现是:产品不再是AI初创公司刚开始的必要岗位,AI本身让创始人成为最重要的产品经理。

  根本原因是,生成式AI给产品设计带来的机会是让所有产品实验得以实时进行,让用户无感知地反馈甚至参与后续迭代,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模型“。

  产品模型便是所有实验的核心,它是作为AI工程师或创始人,需要构建的一套完整且能自我迭代的技术栈,最终像OpenAI的联合创始人Andrej Karpathy在他的”软件3.0“理论中提出的:

  让产品能够获得”理解“和”生成“的能力。

  无论这套模型是否拥有自己的大模型,无论在领域自适应中使用了哪种方法获得精确的背景信息,无论是否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来完成用户的交互,重要的是能否利用现有的任何技术,设计出一套能实时产生交互数据并能反馈于最终效果和体验的模型。

  这里面最成功的案例莫非Github Copilot了。记得在某期播客中,产品初期的负责人曾说过,最美妙的地方在于用户是与产品本身实时在交互,交互的过程(删掉或保留代码)和结果(代码和程序)就是对模型最直接的反馈。甚至都不需要像ChatGPT一样需要用户点击”大拇指

石油业大并购之后,是原油期货市场大动荡时代?

  近期美国石油行业掀起并购潮,分析认为这将导致原油期货市场流动性减弱,因石油巨头通常不倾向于套期保值。分析师表示,原则上来说,上市公司套期保值行为的减少会导致价格升高,因为卖家减少,或至少市场深度减少。此外,这也可能导致经营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和券商业务减少。

  美国石油巨头近期掀起并购大潮,且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有分析认为,石油巨头控制精炼、零售等上下游业务,正在降低原油期货市场的流动性,遏制对原油期货产品的需求。而且,近几年来石油巨头已经减少了市场活动。

  近年来,石油生产商Hess和石油天然气公司先锋自然资源(237.87, -1.13, -0.47%)(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握有大量原油衍生品合约,意在为未来产出锁定价格。然而,这两家公司此前分别被雪佛龙(143.98, -1.75, -1.20%)(Chevron)和埃克森美孚(105.64, -0.21, -0.20%)(Exxon Mobil)收购后,衍生品仓位已经几乎消失,因为巨头通常不倾向于套期保值,而是使用其在精炼和零售等上下游业务的控制地位作为天然屏障,抵御价格波动。此外,原油期货的另外两大买家戴文能源(Devon Energy)和Marathon Oil,据传也在讨论合并交易。

  数据显示,石油行业的并购让各生产商在原油衍生品市场的活动急剧减少,潜在加剧了市场波动,若原油价格大跌,将会导致开采商利润剧减。目前,美国石油企业每天大约有75万桶原油产出锁定在明年一季度到期的衍生品合约中,这一数字比疫情前下降超过三分之二,已经接近2017年以来的新低。

  石油企业通常会利用互换、期权等衍生品合约来锁定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产品价格,确保油价在大跌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营收不会大幅下滑。这样的操作也为期限更长的石油期货合约提供关键的流动性,从而激发更活跃的交易,否则这些合约的参与度较低。

  根据Hess最新公布的数据,该公司今年余下时间的产量中,每日有大约13万桶原油有期货合约的价格保障,这一数字在美国石油企业中排在第二。排在第一的是Diamondback Energy,有高达每日15.3万桶产出有套期保值,占该公司每日产(7.93, 0.25, 3.26%)出的约五分之一。

  相比之下,先锋自然资源截至今年6月,每日只有3000桶的产量套期保值,相比之下该公司2020年底这一数字为每日17.5万桶。而如果戴文能源和Marathon Oil合并后不再考虑套期保值,期货市场将减少每天10万桶的合约。

  随着套期保值者越来越少,原油期货价格曲线在原油价格大涨时可能变得更平,因为后端没有自然卖家。而若原油价格突然暴跌至50美元甚至以下,如果石油公司的更多产出没有期货合约保障,将可能付出利润剧减的惨重代价。

  分析师表示,原则上来说,上市公司套期保值行为的减少会导致价格升高,因为卖家减少,或至少市场深度减少。此外,这也可能导致经营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和券商业务减少。

  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美石油企业的套期保值量已减少约每日100万桶,相当于每年36.5万份合约,超过WTI当前未平仓期货合约的超过20%,也比2018年创下的合约最高纪录少100万份。

 

  不过,分析师说,套期保值量急剧减少主要是上市公司所为,私营公司的套保仍比较积极,因为此类依靠私募投资的公司自主性较少,所以经常被投资者强迫套期保值。

最热新游

美国3月PCE数据今晚重磅来袭 市场担忧通胀上行风险

  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将于今晚重磅来袭。经济学家预计,美国2月PCE物价指数将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0.3%;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将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0.3%。

  不过,有分析人士警告称,不要指望通胀情况会好转多少,通胀存在上行风险。安联贸易(Allianz Trade)经济学家Dan North表示:“过去三个月的PCE和核心PCE已经走错了路。它们实际上在上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美联储坚定地说离想要达到的目标还很远的原因。”他预计,3月PCE和核心PCE环比涨幅都将达到0.4%。

  汽油价格上涨预计将推高整体PCE数据,而运输服务和金融服务将推高整体PCE数据和核心PCE数据。此外,住房成本依然居高不下。Dan North表示,虽然部分市场状况已经走软,尤其是美国部分地区的租金,但这些因素尚未体现在PCE和CPI的计算中。

  Mott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集团负责人Michael Kramer也认为,即将公布的通胀数据存在上行风险。他表示:“虽然对PCE的预测没有任何令人担忧的地方,但坊间证据表明,这些预测可能过低,第一季度的通胀上涨更为强劲,3月的价格上涨加速。”

  Michael Kramer表示,如果PCE数据和第一季度GDP都好于预期,那么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会来到5.25%,“2024年降息的希望可能会彻底破灭,重新加息可能会被纳入讨论”。然而,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为1.6%,远不及市场预期的2.5%,较去年四季度的3.4%大幅放缓。与此同时,美国第一季度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率初值为3.7%,增幅高于预期,表明通胀仍具粘性。

 

  Independent Advisor Alliance首席投资官Chris Zaccarelli表示,周四公布的数据为一些人敲响了警钟,“这份数据是最糟糕的——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压力持续存在”。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微信推广

看执游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