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可穿戴设备 + AI,三星描绘未来健康新图景

  IT之家 4 月 25 日消息,三星计划在今年夏季发布新款可穿戴设备,其中人工智能 (AI) 可能将在塑造未来 Galaxy 可穿戴设备用户体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星 MX 业务部门的数字健康团队高级副总裁兼负责人 Dr. Hon Pak 最近与三星健康咨询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座谈,讨论了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这些组件如何改善医疗保健的未来。

  今年春季早些时候在首尔三星医疗中心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几位三星健康咨询委员会成员分享了他们对两个主要话题的看法:

  当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时,它在健康领域将发挥什么作用?

  三星可以在不断发展的健康领域扮演什么角色?

  三星医疗中心三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Professor Myung Jin Chung 解释说,可穿戴设备收集的生活日志数据可以帮助医疗保健和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史。他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从佩戴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提取这些见解,并提供对其健康更深入的了解。

  心脏病学家 Dr. Michael Blum 分享道,连续监测可以成为早期发现和预测潜在疾病的重要工具。高血压和房颤是“高风险和高影响”的问题,可以通过低强度干预进行管理。Blum 博士表示,智能手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可能导致这些疾病的潜在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将数据转化为可消费的见解和可操作的智慧”。

  米尔斯半岛医疗中心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Dr. David Klonoff 表示,葡萄糖监测已成为糖尿病管理以及希望追求更健康生活方式的非糖尿病患者更普遍的应用。葡萄糖监测与睡眠数据、血压和活动数据等其他健康指标结合使用时,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对代谢健康的更细致理解,并为改善整体健康和健身提供机会”。

  IT之家注意到,在三星对健康领域的贡献方面,医生和教授似乎都持相同的愿景,即三星的技术,包括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鼓励人们改变行为。它们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改变某些习惯或生活方式选择的好处,以及如何通过逐步改变行为来实现改善。

 

  此外,Myung 教授解释说,尽管改变行为可能很困难,但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会更容易实现。考虑到这一点,Myung 教授表示三星可以通过开发工具,让可穿戴设备用户创建包含家人和朋友的关怀圈,从而为健康领域作出贡献。

润和软件与蚂蚁数科达成战略合作

  新浪科技讯 4月19日上午消息,江苏润和软件(22.150, 0.10, 0.45%)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及江苏润开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润开鸿)宣布与蚂蚁数科签署战略合作仪式,并发布基于鸿蒙的mPaaS移动应用开发产品。根据协议,双方将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并重点推动金融等垂直行业基于多端适配鸿蒙的应用开发项目及生态建设。

华为最新!三大汽车央企,都要“牵手”车BU?

  3月7日,东风汽车(7.080, 0.34, 5.04%)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东风汽车正联合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以下简称“华为车BU”)事宜,预计到今年6月会有初步结论。

  此前,华为曾与长安汽车(14.660, -0.26, -1.74%)签署一项《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对车企开放股权,长安汽车及关联方有意投资该公司。如果东风汽车、一汽集团相关参股事宜推进顺利,那么三家中央车企都将加入华为的“造车朋友圈”。

  2月22日,华为车BU曾官宣与东风猛士合作,涉足高端硬派越野领域。不过尤峥表示,东风汽车不会放弃品牌走智选车路线,与华为车BU是技术合作,但并非传统意义的“HI模式”(即Huawei Inside,车企采用华为全栈解决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今年底和明年将会推出多款合作车型。

  华为打造汽车产业“技术开放平台”

  随着东风汽车、一汽集团推进参股华为车BU事宜,华为的“造车朋友圈”有望再度扩容。

  此前,华为曾官宣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并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2023年11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华为在11月25日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长安汽车拟投资目标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支持目标公司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产业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产业领导者。

  1月16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引望是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引望将装载华为车BU目前的技术和资源,它的落地是华为的智能车业务更好服务产业的第一步,后面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引望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引入战略行业伙伴,是给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装上了“火车头”。此前华为车BU是技术及打包方案提供商,如今成立开放股权的新公司,会从单纯的供给方转变为“需求+供给”的融合共同体,也就是其官方定位的“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将技术和能力开放给整个行业共享。

  多家车企与华为“紧密牵手”

  3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表示,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是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新能源汽车,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

  “因为我们注意到,汽车行业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燃油车在还很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会比较大,如果对它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我们出政策就是要破除这个障碍,考核它的技术,考核它的市场占有率,考核它未来的发展。”张玉卓说。

  据了解,目前三家中央汽车企业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此前长安汽车已经宣布投资华为车BU成立的目标公司,再加上本次东风汽车、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相关公司事宜,三家中央汽车企业与华为的合作都日益紧密。

  2023年1月,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岚图汽车宣布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内容,双方将通过合作车型在多领域创新探索,加速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2月份,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科技也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动实现各自领域的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建立共促发展、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助力民族品牌向上。

  除了东风汽车之外,2月24日,“广汽传祺”官方微博发文称,基于华为车机的豪华MPV传祺M8宗师先锋版上市。据了解,该车型是广汽集团(8.600, -0.06, -0.69%)和华为强强联手的产品,搭载了华为车机生态,能实现“华为一键投屏”等功能。

  华鑫证券研报表示,随着华为车BU合作车企的增加,车BU部件使用范围的扩大,消费者对华为系技术感知逐渐加深,一定程度保证了未来车BU切出成立新公司的业务连续性。

 

  国金证券(8.870, -0.03, -0.34%)研报认为,2024年将是华为系全面扩容之年,一季度问界M9开启交付,4月份北京车展将亮相华为与北汽合作新车,与江淮的合作也将在年内落地。据测算,与华为系汽车定位接近的“BBA”2023年销量为195.2万辆,华为强悍品牌力下高增长性、高爆发性确定。

储藏室放不下了,欧美博物馆为搬迁藏品头疼

  欧美大型博物馆正在面临一个严重问题:藏品囤积量过大。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欧洲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当前藏品多达8000万件,只有4万件面向公众展出。也就是说,该博物馆只能展出其0.05%的藏品,大多数都被存放在阴暗拥挤的储藏室里。该博物馆的科学藏品负责人克莱尔·瓦伦丁向媒体表示,目前博物馆的储藏室已经容纳不下这些库存藏品了。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并不是唯一遇到囤积问题的博物馆。据了解,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只能展出1%的藏品,而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国家历史博物馆只能展出0.007%的展品。美媒《联邦人报》称,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欧美博物馆的管理者们都认为,藏品数量比博物馆展出藏品的能力更重要。结果就是现在的博物馆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他们甚至无法将藏品中的一小部分展示给公众。

  英国英格兰伦敦,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囤积藏品过量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藏品的统计与管理效率降低。很多名声在外的博物馆,其藏品目录都已经严重过时和缺失。以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为例,其藏品保护和研究人员正在减少,以现有的员工数量,需要172年的时间才能将该博物馆的全部藏品编入目录。在英国另一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有一半时间都花在检查藏品是否被蛀虫损坏。

  博物馆的藏品如果长期无人清点,很容易被盗,因为没人能发现藏品丢失。去年就有报道称,大英博物馆的一位馆长偷了该博物馆将近2000件藏品,还在网上出售了一些。其他博物馆也有多次展品丢失事件,比如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共丢失了2000多件藏品,而伦敦的战争博物馆丢失了500多件藏品。

  造成欧美博物馆藏品囤积的原因有很多,欧洲和美国情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欧洲博物馆的藏品来自于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统治者,被后来的政府收集并向公众展出。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私人捐赠。富豪很喜欢向博物馆捐赠私人藏品,有些人是为了提升威望,也有些人是为了避税。欧洲多国还制定了一些鼓励私人向博物馆捐赠的法律法规,博物馆自身也会收购很多藏品。美国的博物馆则主要通过公共和私人捐赠获取藏品。美国在工业革命后积累了大量财富,因此快速获取了大量藏品。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1872年只有140件藏品,如今已达到200万件。

  如何应对藏品囤积问题?目前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解决方案是“搬家”。据报道,该博物馆正在开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品搬迁”,他们会运送2800万件藏品到英国雷丁镇,该镇距离伦敦约60公里。这些展品会被运至泰晤士河谷科学园,它位于雷丁镇的雷丁大学校园内。据透露,搬运完这些展品预计需要7年时间。大英博物馆、英国皇家植物园和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等也在通过搬迁部分藏品来缓解囤积问题。

  搬迁藏品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光是运送陶器瓦罐或者老照片就已经非常费事,更别提运送一些动物标本了。以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为例,运送熊、长颈鹿和狮子等动物标本,需要用玻璃纤维做的模具罩住它们以保护皮毛,另外还需要定制的木制箱子运输。在到达新展馆后,这些标本还需被冷冻3天,然后再转送至全新的消毒后的房间。

  出于成本问题和研究考虑,此前有不少自然史专家强烈反对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藏品搬迁计划。有专家写信给《泰晤士报》称,虽然任何大学都能开展生物学研究,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能够在该领域遥遥领先,得益于其完整统一的展品收藏和专家团队,因此不能将其一分为二。专家也质疑称,为什么不能在伦敦找一处地方搬迁,而非要搬到首都以外的地区?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员工弗雷德·纳格斯称,“我的看法是,博物馆认为这些展品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伦敦的黄金位置,应该被搬走。”

 

  博物馆搬家是个头疼事,但是也可能让被“雪藏已久”的藏品得以“重见天日”。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承认,他们的伊斯兰艺术分馆馆长竟然从未见过该博物馆的波斯地毯,因为这些毯子常年被丢在一个储藏室的角落里。

云南戍边民警结束执勤后 吃了这顿特殊的饺子哭了

  2月22日

  移民管理警察乔禹龙

  像往常一样

  结束执勤后到食堂吃饭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

  让他瞬间热泪盈眶

  乔禹龙是云南省绿春县

  边境检查站的一名戍边民警

  春节前,视频博主王斯扬

  到绿春边境采风时遇到乔禹龙

  乔禹龙告诉王斯扬春节要坚守岗位

  无法和父母团聚

  很想念老家的爸妈

  面对镜头,乔禹龙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虽然我不能回去

  但大小伙子为国守边挺好的

  你们也会为我感到骄傲吧”

  乔禹龙的话让王斯扬很感动

  大年三十

  王斯扬在家中吃上第一口饺子时

  又想起了还在边境戍守的乔禹龙

  “不管多大

  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需要疼爱的小孩”

  顿时,王斯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出资将乔禹龙的父母接到云南

  让他们一家三口

  过一个团圆的元宵节

  王斯扬随即与乔禹龙所属的

  绿春边境管理大队联系

  表达了心中的想法

  双方一拍即合

  隔天

  乔禹龙的爸爸就接到了

  王斯扬打来的电话

  邀请他们去云南和儿子一起过节

  精心选好的瓜子

  腌制近一年的小咸菜

  亲手做的东北大酱……

  老两口把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

  一切准备就绪

  三人启程前往云南

  在坐了5个小时的飞机

  8个小时的汽车后

  直到半夜

  乔禹龙的爸妈才抵达了绿春县

  顾不上旅途的疲惫

  第二天一大早

  老两口就拎着食材

  悄悄来到边境检查站食堂

  和面、擀皮儿、做馅、包饺子

  精心准备着给儿子的惊喜

  中午

  乔禹龙结束勤务到食堂用餐

  当他开始吃饭时

  身后紧闭的厨房门悄悄打开

  掌声不断响起

  乔禹龙循声望去

  眼前出现的

  正是自己许久未见的爸妈

  妈妈捧着一盘热腾腾的水饺

  笑盈盈地走到儿子身边

  乔禹龙一时间呆住了

  “你们啥时候来的啊?”

  说完这句话

  乔禹龙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

  啪啪往下掉

  “我手上有面”

  妈妈虽然嘴上这样说

  但还是为孩子擦去了眼泪

  和他紧紧抱在一起

  “饺子还是家的味道

  是爸妈的味道”

  乔禹龙哽咽道

  爸妈的爱

  都藏在了这一口饺子里

  无数个日夜的深切思念

  在团聚的这一刻

  变得愈发浓烈

  午饭后

  乔禹龙还有勤务

  为了不影响儿子及单位的正常工作

  待了一会后

  乔禹龙的爸妈便启程离开了

  “儿子,我们走了啊

  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自己”

  当爸妈的车途经

  乔禹龙所在的检查站时

  乔禹龙红着眼睛

  默默站在原地

  向着爸妈渐行渐远的车

  立正

  敬礼

  直到他的身影

  消失在车子后视镜中

  直到车子

  消失在乔禹龙的眼中

  ……

  一家不圆万家圆

  有人在坚守

  就有人在牵挂

  致敬所有

 

  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