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首日票房破300万元 10月份或恢复常态
- 详细资料
- 分类:业内要闻
- 发布于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01:59
原标题:影院复工首日票房破300万元 10月份或恢复常态
本报记者 谢若琳
7月20日是影院复工首日,影迷们热情高涨。灯塔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20时,票房收入突破300万元,总出票12.91万张,观影场次1.03万场,场均人次9人,平均票价23.2元。
与此同时,7月20日上午8时,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正式线上开票,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14.920, -0.19, -1.26%)市场重启进程再迈一步。在上影节官方指定售票平台淘票票上,开票5分钟内出票近10万张。
不过对比来看,去年7月20日的单日票房收入为2.48亿元。“复工首日的票房表现在预期之内,目前主要是打情怀牌。”影视行业资深观察员师烨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观影人群以铁杆影迷和电影从业人员为主,影迷的力量不可小觑。但就目前的上座率和票房情况来看,影院面临‘开门亏损,不开门也亏损’的尴尬处境,因此很多影院选择暂不开业,时刻保持观望。等整体回暖后,才会吸引更多影院开业,单日票房收入才能有质的提升。”
票房恢复尚需时日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3部电影定档,主要是老片重映,包括《月光宝盒》《捉妖记》《美人鱼》《夏洛特烦恼》等,同时还有小部分新片首映,包括《第一次离别》《搏击者》《璀璨薪火》等。
从数据来看,截至记者截稿,7月20日影院复工首日票房排名前五位的电影分别为《第一次离别》《误杀》《寻梦环游记》《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除《第一次离别》是新片上映外,其余影片均为老片重映。
全国范围内,当日收入额度排名前三位的电影院分别是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UME影城(成都成华店)。
“从收入比例来看,观影主力仍以一线、二线城市为主,大部分观影人群更在乎上映的电影是什么,而不是为了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是有本质区别的。目前新片供给不足,老片在网络上都能看到,因此观众去电影院的观影动力不强。”某数据平台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华安证券(8.390, -0.04, -0.47%)研报指出,国内电影院的开放附带了防疫措施到位的前提条件,参考“非典”后影院采取隔行入座的措施。预计在电影院开放的初期(8月份-9月份),受到电影院上座率的限制,以及优质影片的缺席,国内整体票房将为历史同期的20%-30%左右。10月份,随着国庆档的开启,以及电影院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得到逐步的验证,上座率预计将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届时上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将扎堆上映,电影板块有望迎来迟到的“报复性消费”。
上影节一票难求
电影行业复工首日,上影节也正式开票。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举办的首个重大国际性影视节庆活动。据了解,本届上影节展映将于7月25日至8月2日进行,除了线下展映,还将在优酷平台进行线上展映。
今年上影节延续以往的“抢票”特点,仍然一票难求。统计数据显示,本届上影节开票5分钟,售出9.8万张,售罄率达75%;开票10分钟,售出近10.8万张;开票一小时,出票12.8万张,售罄率达97%。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届影展每场上座率不超过30%,在此背景下,这样的开票数据体现出观众高涨的观影热情。
本届影展,有多部热门影片在开票后即“秒空”。最快售罄的影片包括《八部半(4K)》《白发魔女传(4K)》《千年女优(4K)》《红辣椒》《大都会》《行骗天下JP:公主篇》《甜蜜的生活(4K)》《1917》,以及《哈利波特》系列。
其中,即将于今年登陆国内院线的《1917》也将首次亮相上影节展映。这部由中影引进并发行、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影片,此前摘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与最佳音响效果3项桂冠。
上述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国际性影视节,上影节的举办有利于提振电影行业信心。
纽约拟投7.5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
- 详细资料
- 分类:业内要闻
- 发布于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02:12
北京时间17日消息,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周四宣布了一项投资计划,将拨款7.5亿美元建设充电站和其它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作为该州削减碳排放的长期目标的一部分。
根据这一计划,纽约州将在2025年年底前建设超过5万个充电站,预算上限为7.01亿美元,由州投资机构拥有的公用事业公司提供资金。
此外还将从2017年大众汽车为“排放门”支付的和解金中拨款4880万美元,以资助电动校车和公交车,以及充电站。
品牌服饰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森马、七匹狼等业绩大幅下滑
- 详细资料
- 分类:业内要闻
- 发布于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02:25
原标题:疫情冲击服饰上市公司中报业绩:七匹狼(5.580, -0.05,-0.89%)预计净利下降超七成 森马服饰(7.070, -0.22, -3.02%)下滑逾九成
7月14日,七匹狼(002029,SZ;昨日收盘价 5.63 元)、搜于特(3.050, -0.09, -2.87%)(002503,SZ;昨日收盘价3.14元)、森马服饰(002563,SZ;昨日收盘价7.29元)等多家品牌服饰上市公司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品牌服饰行业上市公司受到疫情影响,业绩大幅下滑。其中,七匹狼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5.7%至83.8%;森马服饰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0%至100%。
目前,A股总计有11家品牌服饰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5家预告盈利,6家预告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服装行业整体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但是自今年二季度以来,服装行业的电商销售却强劲增长,今年二季度淘宝天猫全网鞋服箱包类成交总额同比增长38.78%,6月份同比增长更是高达45.6%。
多家公司预计盈利下降
7月14日,多家品牌服饰行业上市公司发布了对今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
七匹狼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000万元至3000万元,上年同期约为1.2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5.7%至83.8%。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对公司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影响,公司2020年半年度营业收入减少;同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实现利润相应减少。”七匹狼称。
森马服饰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至7221.06万元,去年同期约为7.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0%~100%。对于下降原因,森马服饰表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境外业务亏损加大”。
搜于特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500万~3750万元,上年同期约为1.8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9.74%~86.50%。“报告期内,受疫情的影响及市场环境的影响,公司供应链管理业务及品牌服饰业务营业收入下降所致。”搜于特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A股的品牌服饰上市公司总计有11家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5家预计盈利,6家预计亏损。
而在预计盈利的五家当中,仅ST摩登(1.970, 0.09, 4.79%)(002656,SZ)预计盈利同比增长2.39%至53.59%,其余皆大幅下降。ST摩登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200万元至4800万元,去年同期为3125.1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净利润预增,但ST摩登的扣非净利润仍然大幅下降。ST摩登预计其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3100万元至亏损15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3.39%~150.03%。
“报告期内,公司处置总部大楼、处置全资子公司骏优集团有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广州伊韵电子商贸有限公司,以及广州银行天河支行擅自扣划公司存款1316万元,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较大。”ST摩登称。
线上销售增长强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类值累计值4067.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为-23.5%;今年1至5月服装类商品零售类值累计值2887.4亿元,累计同比增长为-25.6%。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累计约2678亿元,同比下降20.3%。其中,服装出口金额约2339亿元,同比下降21.4%。
虽然因为疫情的冲击服装行业整体受到影响较大,但线上受到影响较小,特别是自今年二季度以来线上销售开始强劲增长。
广发证券(16.670, 0.04, 0.24%)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1月至6月淘宝天猫全网鞋服箱包类成交总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7%、-21.1%、-3.4%、26.7%、43.2%和45.6%。分季度看,2020年一季度淘宝天猫全网鞋服箱包类成交总额为1426.99亿元,同比下降17.48%;2020年第二季度淘宝天猫全网鞋服箱包类成交总额为2493.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78%。
而线上的强劲增长,在朗姿股份(9.960, -0.29, -2.83%)(002612,SZ)的中期业绩预告中也能得到印证。朗姿股份预计其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00万元至600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8912.53万元。此前,朗姿股份在《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中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2800万元至-1900万元。
朗姿股份表示:“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女装业务通过加大线上运营营销力度和努力减少线下终端销售的不利影响因素,同时全面恢复医美业务,使得第二季度公司整体收入和毛利率的回升好于预期,公司受疫情影响的短期亏损情况有所缓解。”
展望未来,不少券商研究机构认为服装行业将迎来拐点。银河证券在研报中称:“我国经济增速虽有所趋缓,但年轻人依旧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的价值观,并且享受着消费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安全感。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未来童装、运动服饰增速较高。”
国信证券(14.200, 0.02, 0.14%)在研报中称:“疫情对行业短期内造成广泛而严重的冲击,不同板块所受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而具体个股间的分化明显。我们认为此次冲击对于经营稳健、竞争力突出的公司是进一步拉开竞争地位的契机,也是估值上少有的显著低估的良机。”
A股大幅回落 这次北上资金又提前撤退
- 详细资料
- 分类:业内要闻
- 发布于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01:41
A股大幅回落 这次北上资金又提前撤退
[ 今年迄今(7月16日),北上资金净流入约1634亿元,而南下资金则是该数据的近两倍,高达3217亿元,这与2019年的情况几乎颠倒。 ]
[ 7月15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7.05亿;7月16日,北向资金再流出近60亿元。 ]
7月16日,最新公布的中国2020年二季度GDP数据好于市场预期。不过, A股市场主要受自身因素影响,当日盘中股指大幅回调,上证综指收跌4.5%,报3210.1点。
去年以来,似乎每次北上资金都先知先觉,在行情启动前大幅涌入,例如今年4月开始的3个月间,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高达近1600亿元。而此次北上资金也提前数个交易日大幅流出。7月14日,沪深股市回落,沪指盘中跌幅一度超2%,收盘跌0.83%。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出173.84亿元,刷新历史单日资金净流出新高;7月15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7.05亿;7月16日,北向资金再流出近60亿元。
缘何北上资金抢先一步撤出?外资目前又如何看待A股行情走势?
外资高度关注估值性价比
对于16日的大跌,上投摩根方面对记者表示,一方面,中芯国际(78.200, -4.72, -5.69%)16日在科创板上市,首日成交量较高,资金抽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同时,由于中芯国际估值相对较高,市场担心短期会对科技板块带来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数据,上半年GDP同比降1.6%,二季度涨3.2%,数据优于预期,市场担心宽松政策转向。
“近期北向资金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单日净卖出,似乎当前北向投资者对A股的仓位正变得更具战术性或更加机会主义。”法巴亚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吕成(Jason S.Lui)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市场并无需“神化”北向资金,而且北向资金也并非全是“真外资”,其中不乏一些注册于中国香港的境内机构资金。但无论如何,估值都是关键。
“之前涨得太快,外资都要被吓走了,”拥有QFII资格的西泽投资(Atlantis)旗下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对记者表示,“从技术上看,A股近期涨幅较大,获利盘较多。行情并没有结束,但有盘整的必要。”
事实上,二季度以来,外资机构始终看好A股,因此北上资金也持续涌入。摩根士丹利此前始终保持增配A股的观点,其原因是——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回归正轨、消费有望后来居上、盈利拐点的能见度更高、A股相对受到海外的扰动因素更少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6月份)上证综指的点位仍不到3000点,而7月一度突破了3400点。
到了7月7日,高盛表示,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5年平均估值12.1倍)相比,目前A股的估值(13.4倍)偏高。该机构认为,高估值需要上市公司盈利正常化来消化。当时尽管高盛也提升了A股目标价,并表示在亚太市场(除日本外)超配中国,但其预测相对偏保守。7月7日,高盛将沪深300的12个月目标点位从4100点提升至4600点(对应13倍估值),将3个月目标点位提升至5370点(对应16.6倍估值),意味着短期的市场情绪可能较长期更乐观。
事实上,外资向来最为关注的投资要素之一就是估值,即性价比。荷兰大型资管机构荷宝(Robeco)中国研究总监鲁捷此前对记者称,对于长线投资的外资机构,最为关注的有三点,首先是判断公司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护城河是否够深;二则是外资更为关注估值,即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核心资产,好公司能通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来消化高估值,但部分高估值企业的现金流创造能力或难以支撑其股价;三是外资尤为强调的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一家看似优质的公司,其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很强,但若公司长期不分红,现金流或被挪作他用,对外资而言也算不上好的投资,ESG分析框架将对这类公司进行估值下调。
未来,机构认为盘整后A股总体趋势仍然向好。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将围绕中报窗口期,关注业绩向好或者高景气度的行业,结构方向上关注优质消费、科技龙头,以及地产竣工产业链、可选消费复苏等板块。
南下资金动能更强
相比之下,当前机构更加看好港股的性价比。
近期,南下资金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速,16日南下资金仍净流入25亿元左右。今年迄今(7月16日),北上资金净流入约1634亿元,而南下资金则是该数据的近两倍,高达3217亿元,这与2019年的情况几乎颠倒。
事实上,在7月14日北上资金净流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的当日,南下资金却创下了另一项纪录,可谓冰火两重天。“截至7月14日净买入69亿美元后,南下投资者今年迄今已净买入455亿美元的港股,超过了2017年436亿美元的年度数据。”吕成称。
摩根资产管理全球市场策略师周奂彤告诉记者,在经济逐渐恢复正轨,股市经历快速上涨后,有必要对资产配置进行再平衡,建立更为均衡和多元化的组合来控制波动性。“虽然A股目前的估值尚未过高,但最近的快速上涨可能意味着会有短期的调整行情。港股的估值相对A股的优势已现,尤其是在两地同时上市而更具可比性的股票上,因此可考虑增加其配置。”
板块偏好方面,本月南下投资者继续增持金融板块(如建行、中国人寿(35.350, 0.38, 1.09%)、平安)和科技、消费相关公司(如腾讯、小米)。在过去两周A股强劲上涨的推动下,以恒生A/H股溢价指数衡量的A/H溢价率目前在130以上,从估值角度来看,港股更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也吸引了人气,同时,“ATM+”这一篮子公司将受益于南下资金投资的增加。所谓“ATM+”即指,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美团点评(Meituan Dianping)等港股极具代表性的新经济公司。此外,这一篮子指数还包括小米、中芯国际、金山软件、舜宇光学、瑞声科技、京东、网易等。截至6月20日,南下资金在中芯国际港股上的持有量高达24.4%,金山软件为24.4%,腾讯为2.8%,美团点评为5.2%,小米为8.6%。
探访北京市内免税店:出入境时间限制放宽 购物者排起长队
- 详细资料
- 分类:业内要闻
- 发布于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02:43
原标题:实地探访北京市内免税店:出入境时间限制放宽 购物者排起长队
专家称免税店应引入竞争机制免税牌照也非“一劳永逸”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向炎涛
“我们最近不是‘比较忙’,是特别特别忙!”7月11日,在北京中服免税店内,一位店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中服免税店是北京唯一一家市内入境免税店。《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疫情期间,中服免税店将出入境时间限制从过去的180天内,放宽到从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买买买”。
随着海南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市内免税店也成为消费者和资本关注的热点。7月9日,王府井(69.900, -3.41, -4.65%)公告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王府井免税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元,用于开展免税品经营等业务。自今年6月10日宣布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以来,王府井股价已上涨159%。
市内免税店排长队
北京中服免税店由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设立,位于北京市区,后者是国内拥有免税牌照的8家公司之一。根据原来的规定,入境旅客在回国后180天内凭出入境记录可进店购物,每人每次购物额度8000元。如今疫情期间,该店阶段性延长了出入境记录使用有效期,自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期间回国的旅客,如有未使用过的出入境记录,可在2020年12月31日前到店购物。
《证券日报》记者在店内看到,由于出入境时间限制放宽,前来购物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不少化妆品柜台前更是挤满了人,收银处排起了长队。
“这项政策推出来还没多久,6月底开始实行的,最近每天都很多人,海关都不让宣传。”店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方面疫情原因放宽了出入境时间限制,另一方面现在正值店庆促销期间,折扣力度比较大,所以顾客比较多。
正在购物的段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自己去年来过一次,可能因为当时没有做活动,顾客很少。这次过来也是因为放宽了期限,“我是去年10月份出了一次国,回来后也没想起要来购物,现在疫情出不了国,正好了解到有这个活动符合资格就过来补点货。整体来说,这家店品牌还是偏少,也只有几个品牌价格比较实惠。”她表示。
记者看到,店内多个品牌均在促销。某品牌网红产品“十全大补”面膜折后仅179元一瓶,而在普通商场专柜价为400元一瓶;某品牌“紫苏水”和“牛油果乳液”价格也仅是专柜价的六成。不过,店内化妆品、包包品牌不算全面,香奈儿、迪奥、雅诗兰黛等大家熟知的品牌均没有入驻。
百货商场入局
“免税店面对的是特定消费人群,需具备免税资格。但是把这部分消费群体服务好,也是一个不小的体量。”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的市内免税店发展受限主要原因还是服务没有到位。“免税不让利,虽然是免税店,但是价格并没有便宜多少,可以买的东西也不多,很多人都放弃了免税资格。”
在白明看来,免税店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竞争,不能一家独大;同时也要提升服务,免税品需要与时俱进,让消费者真真切切享受到免税福利。
目前我国的免税店形式有三种:出境免税、入境免税和离岛免税。中服免税店即属于入境免税店,海南岛属于离岛免税;中国中免(192.000,-2.67, -1.37%)2019年在北京蓝色港湾商业街开设了一家出境免税店。
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等二十三个部门下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等。
“免税消费经济作为商业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具有吸引消费回流、活跃消费经济、提升居民消费层次等多重作用。当前正处于‘后疫情时代’,免税消费经济对于提振企业、消费者的信心更具独特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李旭红看来,我国市内免税店发展受限最大的原因是此前市内免税店因免税品购物门槛较高而受众较少;其次,免税额度的限制让消费受限较为严重。此外,市内免税店此前由于免税牌照发放较少,发展策略没有现阶段积极,缺少相应的促销措施,入驻的品牌和商品范围有限。
而王府井成为免税市场新进“玩家”,一度引发资本市场对免税的关注,免税概念持续火爆。有百货类上市公司在与投资者互动时表示,已提交免税品运营资质申请。
“王府井进入免税市场有它的优势,其本身就是百货巨头而不是‘白手起家’,其免税业务和有税业务可以共享渠道资源,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现有的免税市场的竞争度。”白明表示,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公司获得免税牌照,但不会无限增加。“各国免税行业都是特许经营,政策放宽不是完全放开,对于已经登上‘免税’这辆车的公司来说,拿到免税牌照也不代表一劳永逸,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根本。”白明表示。
李旭红认为,未来市内免税店的市场较为广阔。我国免税经济全球占比还较低,而我国国内居民前往外国免税店消费与境外来中国的游客近年来不断增长;此外,国家多重政策的强力支持也在刺激免税商店发展与扩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