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去年全球私人喷气式飞机交付量创10年新高

  北京时间20日消息,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GAMA)周三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商务喷气式飞机交付量增长15%,从2018年的703架增至809架,创下自2009年以来新高,部分得益于新机型引发的强劲市场需求。

  GAMA表示,北美仍是最大市场,占去年全球商务喷气式飞机交付量的67.1%,其次是欧洲市场。

 

  通用动力(186.55, -1.59, -0.85%)公司旗下湾流(Gulfstream)去年交付了价值近79亿美元的飞机,位居第一,庞巴迪以57亿美元名列第二。

公积金缓缴新政:中小民企可能难享利好

  公积金缓缴新政: 中小民企可能难享利好

  作者: 刘展超

  “黄奇帆建议取消公积金制度”数日来引发争论。2月18日,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

  此举可能涉及到数千亿元的资金量,缴存职工的个税亦会随之变化。但部分中小企业可能无法享受这一政策利好。

  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项迫切任务是稳就业。稳就业就必须稳企业。此次会议确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同时,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

  涉及资金量最高数千亿

  《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291.59万个(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近74万个),实缴职工14436.41万人,201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1054.65亿元。

  以此计算,2018年上述缴存单位平均每月缴存住房公积金约1750亿元。假设这291.59万个单位都申请缓缴,则意味着这些单位和其职工每月将多“到手”1750亿元(不考虑税负问题)。如果按照五个月计算(2~6月),涉及资金则多达8750亿元。

  当然,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力成本支出的稳定性,不少企业不会选择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因缓缴涉及到的资金量会相应减少。此外,大约74万个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否在此次缓缴政策范围之内还未完全明确。

  这笔资金将在企业和职工之间进行分配。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其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人工资中扣一部分,且这部分资金可免税;二是单位缴纳另一部分。个人和单位缴纳共同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悉数进入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

  缓缴之后,职工工资中不再税前扣除公积金,意味着每月净收入将增加,但增加的部分需要另外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后,当期会相应减少一部分人力成本。

  不过,上述会议确定的是缓缴住房公积金,并非是不交。在缓缴政策到期之后,企业和职工是否需要进行补缴?此外,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缓缴之后,是否意味着出现了缴存断档,进而影响其公积金贷款申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就目前来说,各类企业如果能够暂时不缴纳公积金,企业负担会减少。但是新的问题就是公积金若是缓缴,是否会影响相关职工的公积金使用权益。因此,需要研究缓缴后的职工公积金使用的问题,尤其是需要站在购房者的角度,去保障公积金相关权益。

  他表示,此次会议明确,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一些职工的顾虑。

  大量中小企业可能无法获益

  此番公积金缴存政策调整会影响到多少企业和职工?

  根据《报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缴存单位73.87万个,实缴职工4452.39万人,占比30.84%;国有企业实际缴存职工2928.23万人,占比20.28%;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实际缴纳单位155万个,实缴职工4449.85万人,占比30.82%。

  可以看出,前两者实缴职工占比超过了50%,是缴纳公积金的主要力量。而贡献了80%就业的民营经济中,缴纳公积金的职工数量占比偏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报告显示,2018年末,全国私营企业1561.4万个。而2018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实际缴纳单位只有155万个,这也意味着,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民营企业在缴存住房公积金。

  既然从来没有缴存过住房公积金,也就没有缓缴的意义了。换言之,对于经营成本较为敏感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因为此前在为职工缴纳公积金问题上并不积极,此次也难以享受缓缴新政带来的利好。

  要不要取消公积金制度?

  在此次中央出台政策之前,许多城市已先行对住房公积金政策进行了调整,除允许部分企业缓缴外,一些城市还调低了住房公积金最低缴存比例,甚至最低可至1%。

  按照规定,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下限为5%,上限最高不得超过12%。缴存单位可在5%至当地规定的上限区间内,自主确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无论是缓缴还是调降缴存比例,为了应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各级政府都在对现行公积金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严跃进表示,取消公积金缴存的说法并不可行。公积金缴存不完全是企业负担,是企业、职工等互助精神的体现。而且公积金缴存是作为职工福利的一种形式,职工自己也承担了一部分成本,所以不能完全将其认为是企业负担。

朋友圈奔走相告:北京、成都堵车了!

  自春节以来,受疫情的影响,大多城市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路没人走了。看着街上寥寥无几的车辆,人们开始怀念曾经的日常。 这就难怪从昨天(17日)开始,不少人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奔走相告自己所在城市堵车的消息。

  北京:

  有网友还感叹:以后再也不抱怨堵车了,因为那才是繁华大道;以后再也不嫌弃人山人海了,因为那才是国泰民安。

  18天来成都交警首发堵车提示

  据四川新闻网,2月17日早8点48分,成都交警官微发布了一条“双桥子立交至科华立交内侧车辆排行较长,行驶速度缓慢,交管部门已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微博。

  这是自1月31日成都交警取消限行后首次发出“堵车提示”。这两天,正常情况下刷爆成都人朋友圈、微博的应该是15日的“头皮雪”、16日的大太阳,但这次却是“天府大道堵车、人南立交堵车、火车南站没座位”占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以往成都堵车,市民表达是牢骚是抱怨,而这一次不少成都市民欣喜喊话:成都的早高峰,终于要回来了!

  多地规上企业开复工率超四成 据上海证券报,除了湖北省外,目前全国其他30个省份均已部署安排企业复工复产。

  各地鼓励开工复工的企业以有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为主,其中多地规上企业复工率都已经超过四五成,江苏、山东等地则达到六七成。 此外,各地国企复工率普遍较高,基本都可达七八成,有的地区诸如北京市国资委系统各单位均实现复工复产。 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生产型子企业复工复产率已超过80%。一些重要的基础保障行业复工率更高,石油石化企业复工率达到96.8%,电网、发电企业复工率达到83%;钢铁企业主要子企业全面开工;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不包括汽车)复工率达到88.1%。

  评论:堵车的城市传递信心和能量 2月17日,红星新闻发表了题为《“堵车的成都”传递信心和力量》的评论,部分内容如下:

  城市应该是繁忙的——人潮拥挤、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在经历了摁下“暂停键”后,我们从拥挤的车流中看到了生活的常态,从忙碌的办公室看到了工作的日常。这个特殊的“周一”堵车,又传递出更多一层意思——城市的正常运转,正在给疫情底色下的市民传递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从另一层意义上讲,车流量变大,意味着复工复产的企业在逐步增加。而复工复产,并不意味着防疫防控的放松。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依旧是生活的必须;全面消毒、量体温、做好企业防疫,务必要落地落实。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需要我们生活其间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疫情期间,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不能顾此失彼。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和保证城市经济平稳运行。

  相信,坚持科学防疫、精准施策,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一定能实现“双赢”。只有“双赢”,才能在这场大考面前拿“高分”。

 

  听,车如流水;看,百花盛开。久违的正常,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

1月楼市成交遇冷 成交承压下多家房企加大促销力度

  1月32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调

  成交承压下多家房企加大促销力度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统计局2月17日公布了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32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跌,连续8个月有超过2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调。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楼市拐点已现,市场分化持续。同时,1月国内楼市成交遇冷,2月份房价或持续下调。当前各地微调楼市政策以应对疫情影响,但疫情影响之下,房企资金链风险值得重视。

  连续8个月超过20城市二手房房价下调

  从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来看,济南、岳阳、韶关、泸州等城市价格出现下降。呼和浩特、南宁、西宁、武汉、银川、大理、唐山等城市涨幅较大,均超10%,但较2019年部分城市出现的20%的月度涨幅,已有所收窄。环比来看,天津、太原等15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介绍,初步测算,1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3.8%,涨幅与上月相同。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从1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来看,天津、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海口、贵阳等19个城市同比下跌,唐山、西宁、大理等城市同比涨幅较高,其中,唐山二手房价同比上涨16.1%。环比来看,天津、石家庄、太原等32个城市二手房价下跌。二手房价环比下跌城市数量在1月份略有减少之后再度增至30个以上,且连续8个月有超过20个大中城市环比下调。

  分城市线级来看,孔鹏介绍,4个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上月为上涨0.1%。35个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

  其中,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9%和3.4%,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均连续9个月回落。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4%和3.7%,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均连续10个月相同或回落。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相对失真,另外部分城市的统计结构也有一定问题。连续8个月超过20城市二手房房价下调,表明楼市拐点出现,且之后疫情将影响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

  1月楼市成交遇冷 2月房价或再下调

  在成交量方面,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情报(2020年1月)》,受春节假期及疫情影响,1月楼市成交遇冷,明显回落。中指数据显示,1月监测的主要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41.42%,20个代表城市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同比则下降5.14%,大连降幅较明显,为71.96%,南京次之,降幅近六成。同比来看,14个城市成交面积下降,福州、汕头下降幅度明显。

  “从1月下旬开始截至日前,大部分开发商的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的成交量暴跌90%。市场基本陷入冰点,大部分售楼处逐渐进入封闭状态。”张大伟认为,1月网签数据与开发商发布的销售数据并不代表市场的真实、实时情况,滞后于市场真实表现,1月房价数据依然未反映出疫情影响,市场将在2-3月逐渐反映出疫情影响。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报告认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持续,导致消费意愿或购房需求降低,楼市交易“小阳春”难现。短期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整个一季度楼市的成交将明显下滑。

  张大伟预计,2月份或出现全国性的大面积降价现象。在统计数据中,1月武汉二手房环比下调0.4%,新建住宅上涨0.4%,预计2月份开始出现持续下调。如果政策不出现宽松,到3月份很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

  多地稳楼市政策及房企自救并进

  “46家房企今年上半年到期债务近5300亿元。”“一家典型房企上半年货币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日前,全联房地产商会在《关于疫情后期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中称,建议政府“因城施策、因企施策”,稳定行业预期,帮助行业度过困难期,同时呼吁企业自救。

  在政策方面,近日无锡、西安、深圳、浙江等多个省市密集出台应对疫情的楼市支持政策,包括允许延迟土地价款缴纳、税费缴纳延期、预售条件适度放宽、推进线上审批服务、信贷支持等,全面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疫情之下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困难。

  另外全国有30多个城市针对公积金政策出台了在疫情下的宽松政策。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各地政策主要集中于应对疫情冲击下的行业资金压力,有助于缓释开发商现金流的风险、引导行业秩序逐步恢复。后续会有更多城市跟进,政策正向调整空间逐步打开。

  不过,张大伟认为,多地发布房地产政策的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减缓土地出让金交付,对于很多之前拿地的企业有很大作用,预售资金的监管政策放开,对于企业资金压力缓解也有很大作用。但目前的房地产政策基本都只对节流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压力,特别是到期债务问题。一旦销售不能快速恢复,房企到3月份将面临普遍性的资金压力。短期看,目前的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资金链的缓解影响不大,应该有更多城市出台更多的稳定经济、稳定房地产的措施。

  在企业层面,多家企业也推出了较大力度的促销政策,以求自救。根据恒大地产的文件,从2月18日起购房者可享恒大楼盘7.5折大优惠。富力集团宣布,旗下所有在售全业态房源全部上线“富力好房”平台,实现全程在线购房,并推出“全民营销+网上售房+购房大优惠+无理由退房+差价补偿”等一整套组合的创新营销方式。业内人士预计,各大房企也会跟进促销步伐。

  此外,“线上售楼处”成为新潮流,房企营销方式将迎转变。据克尔瑞地产研究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国两百强企业中已有143家房企搭建了线上售楼处,其中TOP50内房企均设有线上售楼处,TOP100内房企有92家,占比超9成。

  中指研究院认为,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及消灭,被压制的置业需求有望得到释放。

 

  在投资建议方面,华创证券报告认为,疫情对房地产开发、销售形成负面影响,但优质房企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行业基本面的短期影响较为显著,全年来看对销售确存负向拉动。但考虑到一季度数据占比全年偏低,扰动幅度可控。近期陆续出台的地方性支持政策只是边际放宽的开始,后续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可期。

国际民航组织预计一季度航空业将损失40亿至50亿美元

  北京时间14日消息,国际民航组织(ICAO)表示,由于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关的航班取消,预计今年一季度全球航空公司收入将下降40亿至50亿美元。

  该机构表示,预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国际航空业的影响将大于2003年的SARS。

 

  该机构还预测,日本一季度将损失12.9亿美元的旅游收入,泰国可能损失11.5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