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中国移动371亿采购23万5G基站:华为拿下近六成、诺基亚出局

  (原标题:中国移动371亿采购23万5G基站:华为拿下近六成、诺基亚出局)

  3月31日,中国移动正式公布了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的中标候选人,涉及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总共需求232143座5G基站,采购总额371亿元。

  本次采购中,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中国信科(大唐)四家入围,诺基亚因为报价较高而完全出局。

  其中,华为全国中标133040座5G基站,中标比例为57.25%,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中兴通讯拿下66655座5G基站,占比28.68%。

  另外,爱立信、中国信科(大唐)分别中标26606座、6099座,比例分别为11.45%、2.62%。

  省市方面,广东省需求5G基站最多达26147座,华为中标50%,中兴中标35%,爱立信中标15%。

 

  青海虽然需求最少只有841座,但华为中标比例最高达70%,另外在西藏、吉林、新疆均拿下65%,还有15个省份为60%。

阿里巴巴国际站恢复向波兰销售口罩和消毒产品

  (原标题:阿里巴巴国际站恢复向波兰销售口罩和消毒产品)

  3月25日晚间,阿里巴巴国际站再次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3月25日起,恢复向波兰买家销口罩和消毒产品。本公告于公示之日即刻生效。

  而5天前的3月20日,阿里巴巴国际站发布了《关于暂停向波兰销售口罩和消毒产品的公告》。公告于3月24日起正式生效执行。这次公告中显示,暂停销售的原因是“因波兰政府机构要求电商网站不能向其境内销售口罩和消毒产品。”

  此次公告的发布,是由于波兰政府25日表示,波兰政府允许阿里巴巴国际站(Alibaba.com)售卖口罩和消毒产品。同时,波兰政府信中也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及阿里巴巴迄今为止所做的努力。

  受全球疫情影响,多国政府紧急向中国求援。为此,阿里巴巴国际站于3月21日凌晨紧急上线“Protective Equipment防疫物资专区”,该专区已上架了29款口罩,其中15款医用,日供给能力达百万片。未来,专区还将陆续上线防护服、测温仪、消毒液、洗手液、活动板房、生产设备及原材料等。

  其供应商均为阿里巴巴国际站行业专家从数百个中国供应商中筛选出来,且愿意为国际站买家提供确定性供货能力的口罩商家。另外,阿里巴巴国际站也为专区的商家提供量身定制的履约解决方案。标准快件的时效均在5-9个工作日,针对大宗货物提供空运单独订舱、海运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区上线3个工作日中,国际站也收到了来自波兰政府机构的询盘。

别摸黑玩手机!小心诱发急性青光眼

防疫期间,居家隔离,除了吃饭睡觉,玩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也成为居家必备项目:刷短视频、打游戏、熬夜追剧等等,就连一些小学生也要用手机、电脑学习课程。

 

“虽然手机、电脑等智能产品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丰富了我们的娱乐方式,但是也要坚持适度原则,尤其是关灯玩手机更加不可取。值“世界青光眼周”之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头颈康复中心主任、眼科主任王霞提醒。

摸黑玩手机或导致失明

“摸黑玩手机会导致青光眼,甚至失明。这绝非危言耸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头颈康复中心眼科医师刘力苇道,在昏暗的光线下用眼,会造成瞳孔长时间散大,堵塞眼内液体循环流通,导致眼压升高,青光眼急性发作,持续的高眼压可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视力下降、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缩小,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哪些人群具有“青光眼体质”呢?刘力苇表示,有4类人群更易患上青光眼。

一是脾气暴躁的人。一些人常常保持暴躁的情绪,那么情绪不稳定往往会导致眼压不稳定,长此以往便会诱发青光眼的形成。二是40岁以上的女性。由于40岁左右的女性逐渐步入更年期,因此情绪上出现多变,而这些都是“青光眼体质”的表现,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容易导致眼压急剧升高,诱发急性青光眼。三是过度用眼者。眼睛跟大脑一样每天需要休息,然而,上班面对电脑,下班玩手机,这样的用眼习惯会导致眼睛过度疲劳,从而导致青光眼找上门。四是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因为近视性眼球的扩大和视乳头的伸展,导致了筛板和视乳头旁巩膜的薄化,高眼压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逐步萎缩,视野随之逐渐丧失致盲。

说到青光眼的具体症状,王霞指出,除了眼睛胀痛、眼压升高,青光眼患者还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眼疼眼胀;视野变窄,视力减退;虹视,即看灯光时在其周围出现七色的彩圈或晕轮,类似夏天雨过天晴后空中的彩虹。

两位专家表示,摸黑玩手机对青少年的眼睛危害尤其巨大,黑暗中近距离看屏幕,眼睛眨动得少,很容易产生视疲劳,青少年的视力还在发育中,长期以往,很容易加重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

简单动作可自测眼压

疫情期间,如果出现眼睛胀痛,在身边没有眼压计的情况下,怎样判断眼压是否增高了呢?王霞展示了一个小方法:“指测法”——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自测你离青光眼有多远。

“指测法”即用两根手指,只需两步,就能自测眼压究竟有没有过高。当闭上眼睛,用食指轻轻触碰眼球时,感觉一下眼球波动感:如果跟嘴唇一样的软度,那么眼压就是正常的;如果跟鼻尖一样的硬度的话,那么眼压已经呈轻到中度升高趋势了; 如果碰起来像额头那么硬的话,那么眼压就已经很高了。通过这个自测的小方法,可以粗略地判断眼压到底正不正常。当然,如果感到明显不适,还是需要看医生。

还需要提醒的是,人的眼压并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数值。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不能单凭一次眼压测量值就判断病情或确定诊断。

如不幸患上青光眼,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王霞指出,青光眼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特殊时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多,生闷气或大发脾气,均易发生急性青光眼。

“不要过度用眼,要避免在黑暗中过度用眼看一个光亮点。”在刘力苇看来,平时看手机时最好调整手机屏幕的对比度,使亮度和色泽尽量柔和。有可能的话应在房间开一盏低亮度的背景照明灯,缓和一下屏幕和背景环境间亮度的差距。而且持续看手机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0分钟,要有意识的眨眼,注意给眼睛“减负”。

此外,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讲,喝水也是个大学问。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水要少量分次喝,晚间尽量减少饮水量,防止诱发青光眼。

两位专家建议,对于急性青光眼患者,在做好自我防护良好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到眼科就诊,降低眼压,以防视功能损伤。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需按时用药,疫情期间可实行网络问诊,择期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可感染眼部结膜,进而可能引起肺部感染,青光眼患者特别是需要长期点用药物的患者需要严格注意手卫生。

WTI原油收涨24% 黄金宽幅震荡今日需警惕抛售风险

现货黄金周四高开低走收跌1.02%,金价(1485.165.860.40%)盘中屡次反转,多次出现10美元左右的短线波动,最高站上1500美元上方,最低跌至仅略高于1460美元的水平。现货白银(12.380.242.02%)走势稍优于黄金,虽然在亚盘盘初一度涨逾2%的情况下逐步回吐涨幅,但最终仍小幅收涨0.84%。值得注意的是,黄金日内波幅缩小至40美元之内,波动率较前一交易日有明显改善。

  两油昨日在多重利好的刺激下大幅收涨,在险些再次崩盘的情况下上演了一出绝境逢生的好戏。其中,WTI原油(26.510.602.32%)结算价上涨24%,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重回27美元上方;布油则收复28美元关口,日内最高涨逾10%。周五开盘后美油延续上涨趋势,涨幅一度扩大至6%。

  汇市方面,美元延续强势表现,美元指数日内一度大涨2%,成功上破102关口,刷新近三年高位。另一方面,连日承压的英镑未见好转,虽然英国央行和英国财政大臣苏克先后出面救市,但英镑在短暂反弹后一度跳水逾百点,收盘跌超1%。欧元同样命途多舛,欧元兑美元日内走势反覆但整体下行,跌幅一度扩大至2%,续刷近三年新低。

 

 

  ①美国祭出三个大招 油价已正式触底反弹?

  周四,美、布两油强势反弹,WTI原油日内最高涨24%,布油最高涨逾10%。油市情绪大幅改善,跟美国昨日祭出三个大招不无关系。

  其一,美国能源部周四宣布,在3月26日前购买3000万桶石油作为战略石油储备(SPR),最终计划则是购买7700万桶石油。美国能源部表示,第一批次的3000万桶石油将集中从美国中小型石油生产商处购买,目前已开展询价工作。美国财长努钦直言,政府要在低油价时期购买价值100亿甚至200亿美元的原油。

  其二,有知情人士称,德克萨斯州监管机构正考虑削减原油产量。在油价暴跌之后,一些原油公司的高层已经联系了负责监管原油行业的铁路委员会成员,请求委员会提供援助。该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还不清楚监管机构最终是否会采取行动限制原油产量,但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在当前情况下可能会采取的措施。

  要知道的是,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大产油基地,EIA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2月该州产油量为535万桶/日;而横跨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二叠纪盆地,更是美国原油产量最高的地区。据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克萨斯州就没有限制过原油产量。若此番真的开启限产模式,或能改善全球油市供需失衡的现象。

  第三,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通过外交手段干预沙特与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敦促沙特减少石油产量,并威胁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以稳定市场。

  据一位熟悉这一决定的美国政府官员所说,美国将要求沙特将产能调整至欧佩克+原协议规定的水平。此外,特朗普政府计划通过国务院外交官和白宫直接接触沙特官员,还将探索与沙特加强合作的方案,以防沙、俄重新结盟对美国造成进一步冲击。

  这三个大招一出,油价昨日出现大幅反弹也就不奇怪了。不过目前美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筹集大量采购原油所需资金(尤其是在国会明显不太愿意配合的情况下)、限产情况下如何确保中小型油企继续健康生存下去,以及若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话会否激起其更大的反击等。

  综上所述,尽管两油反弹势头已十分明显,投资者还是需要为油价的波动做好对冲。

  ②多国央行齐出手 市场流动性危机引人关注

  随着英国央行也实行一个月内的第二次紧急降息,各大央行的救市行动来到了高潮。然而,金融博客零对冲评论称,英国央行已紧随美联储、日本央行之后,陷入了恐慌性模式。各国央行已经纷纷掏空家底,但流动性危机仍未完全得到解决,这将给市场埋下不安的因子。

  市场消息指出,美联储已计划分别向澳大利亚、巴西、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和瑞典央行投放600亿美元流动性,向挪威、新西兰和丹麦央行分别投放300亿美元流动性。美联储官方证明指出,这些美元流动性措施将至少持续六个月。

  然而,从美指昨日升破102高位的表现来看,市场对美元的追捧热情没有冷却,美元荒现象恐怕一时之间难以解决。这也从侧面证明,市场流动性仍处于较差状态。

  不幸的是,随着“四巫日”降临,市场很有可能出现异常波动,流动性若进一步枯竭的话,将诱发许多危机——这一切还得归纳到追加保证金这一令人窒息的操作上。

  有分析指出,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避风港的债券市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去杠杆操作。机构测算显示,从上周五至本周二,有相当于1500亿美元的10年期美国国债期货头寸被抛售,令未平仓合约总额跌至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银美林策略师Erjon Satko表示,债券期货未平仓头寸的下降表明,投资者急于抛售资产满足保证金要求,这让对冲基金等杠杆投资者承受了巨大压力。

  对于大宗商品来说,上述情况尤其不妙。

  数据显示,金价当前已较上周初创下的峰值下跌了约13%,并且正在经历剧烈波动。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一方面需要释放现金,一方面又要在经济萎靡之际寻找安全的投资。

  纽交所未平仓合约总额本周降至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许多市场参与者可能在平仓多头头寸的情况下暂缓增持空头头寸,导致场内资金流动进一步收紧。如果今日开盘后,股市和期货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投资者再次被迫追加保证金,黄金或成为其筹措现金的抛售对象。

  ③英国央行虽已向空头宣战 但仍需警惕英镑回调风险

  北京时间周四晚间,英国央行再次给市场送来一份大礼,宣布紧急降息15个基点至0.1%。而这距离上一次降息,仅仅过去了9天(3月10日的特别会议上英国央行宣布降息50个基点)。

  英国央行表示,新冠肺炎将导致剧烈且大规模的经济冲击,一致同意增加英国国债持有量,将英国国债和企业债持有规模增加2000亿英镑至6450亿英镑,同时扩大定期融资机制规模。此外,委员会也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推出一揽子措施。英国央行下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将于3月25日召开,投资者可留意是否有进一步措施出炉。财政政策方面,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财长将在周五宣布更多措施。

  不过在英国央行宣布降息之后,英镑实际反弹幅度有限。财经网站Forexlive表示,通常情况下,降息幅度越大、刺激措施越多越容易导致货币贬值。当然了,如果市场认为降息能刺激经济增长的话,英镑贬值的可能性也会相应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升值。但总的来说,当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者仍需警惕英镑的回调风险。 

 

  从技术面来看,英镑兑美元昨日高点,也是38.2%斐波那契回撤位1.1705是英镑近期的重要阻力位,若突破这一点位,上行目标位可看向50%斐波那契回撤位1.1785。

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应该吃什么?

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6911例。这部分人该如何加强营养?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又该如何通过饮食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英华接受了人民网采访,结合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以下简称“指导”),提出了宝贵建议。

 

康复期患者增强免疫力 需优化日常饮食

“对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建议他们一方面可优化日常饮食,实现食物品种多样化,增加免疫力。比如选择一些含益生菌的奶制品,同时注意粗细搭配、丰富主食,增加红薯、山药、紫薯等薯类食品摄入;烹调时多用橄榄油、亚麻籽油代替大豆油以控制油脂;并喝一些药食同源的药膳汤,如黄芪炖乳鸽汤、银耳莲子汤等替代普通的西红柿蛋花汤、紫菜汤。”刘英华说。

“另一方面,可补充增强免疫力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包括来源于油、蛋、奶、大豆等食物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调整肠道菌群的益生元和益生菌以及抗氧化剂四大类。”刘英华表示。

她特别提出,很多老年人在新冠肺炎康复期,因蛋白消化不好会出现胀肚等情况,可每天摄入10至20克左右乳清蛋白粉,达到补充蛋白质的目的。这10至20克并不是定量,康复期患者可根据自己身高体重调配。

“在蔬菜、水果和瘦肉中,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果感到焦虑,比如在疫情一线紧张、忙碌的医护人员,可通过补充一些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等水溶性维生素,起到抗疲劳、增加免疫力的效果。”刘英华说。

“获取益生元和益生菌这类营养素,可通过含益生菌奶制品、粗粮和薯类进行补充。若康复期患者在接受治疗中使用了抗生素,影响胃肠道消化,有类似便秘、经常上厕所或排便不成形问题,最好根据自身情况,补充一些益生元或益生菌制剂。”刘英华提出,对于抗氧化剂,由于花青素、大蒜素等各类保健品争议较多,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作用也不够确切,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补充。

一般人群居家防疫 需保证食物多样性

对于一般人群如何在居家防疫时选择食物,刘英华认为,可将《指导》中提出的“一般人群防控用营养膳食指导” 6项建议,视为最基本的居家饮食准则,做到平衡膳食需要保证食物多样、粗细搭配,保证饮水充足。

“根据这6条安排一日三餐,能够实现食物均衡和摄入各类营养素的目标。”刘英华提醒大家,《指导》中强调了杜绝食物浪费,目的是让大家进餐时注意食不过量、定时定量。另外,既不要吃得太多使体重增长过快,也不要太过于节食,导致免疫力下降。

同时,刘英华对这6项内容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她说:“因为早在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进行全国调查后,根据我国人群膳食摄入特点绘制出‘中国营养膳食宝塔’。所以在《指导》中一般人群疫情防控的膳食指导6项内容,和‘膳食宝塔’内容相吻合。”

刘英华还补充说:“之所以会有6项建议,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现实生活中,有人口味偏咸,有人口味偏辣,地区风俗习惯不同,食物品种选择也不同,往往会出现食物种类的偏差。若日常生活中按照这6项内容标准摄入营养,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

正确选择奶及奶制品 有效摄取优质蛋白质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和人体比较相近,利于人体吸收,是帮助各类人群提高免疫力的首选营养素。所以在指导中,对普通型或康复期患者、重症患者、一线工作人员和一般人群,均提出了摄入足够奶及奶制品的要求。”刘英华介绍。

随后,她对于乳酸菌饮料、酸奶等其他奶制品的营养价值,能否替代牛奶的摄入进行了详细区分。

“乳酸菌饮料、酸奶和益生菌奶制品的概念不同。乳酸菌饮料既然称为饮料,说明一般情况下添加剂较多,可能会掺有糖或调味剂,并不一定有奶或奶的成分,有可能是用奶粉还原出来的。”刘英华说。

“另外,酸奶是原奶、鲜奶通过乳酸菌发酵得到的制品。但经过发酵后,酸奶中的菌就不是活菌了。此外,益生菌奶制品中含有活菌,而且有些益生菌奶制品含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功效、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菌株。”刘主任介绍道。

对于特殊人群如何选择奶及奶制品,刘英华建议:“我们现在常说调整肠道菌群和微生态,可帮助提高身体免疫力。但是有一些人对牛奶及其成分不太耐受,如乳糖不耐受,或是对奶制品中的酪蛋白不耐受,喝完牛奶会有腹泻等反应。这些人食用其他奶制品的目的不是补充益生菌,而是帮助自身消化吸收。”

她还提出:“此时可用酸奶替代牛奶补充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如果想提高免疫力,最好选择含有益生菌这种有活性,且有一定功能的菌奶制品。然而,不同益生菌的功能各不相同。而人体肠道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奶制品摄入。”

精准营养摄入 保证膳食均衡

“指导对部分营养的摄入明确了数值,是因为精准平衡膳食、均衡饮食,一定要有量的体现。”刘英华说。

刘英华以膳食纤维为例进行了解释。她说:“在指导中,建议食用深色蔬果,就是基于摄入膳食纤维的考虑。膳食纤维可调整人体中的肠道菌群,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2012年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居民平均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大概是10至15克,可我们推荐的是25至30克。相差的这10克,就需要通过食物补充。深色蔬菜就是日常所说的叶子菜、白菜、菠菜等,它们平均每100克中约含3克左右膳食纤维,若一天吃一斤绿叶菜,大概等于摄入了15克左右膳食纤维,正好能够补充缺少的营养。”

“奶和奶制品的摄入量精确到300克,是与奶中主要成分有关。据2012年监测,我国居民钙的平均摄入量大概为364.3毫克,而建议每日膳食中钙摄入量应是800毫克,所以我国居民需大量补充钙。奶是富含钙的食物,300克奶大概可提供300至350毫克钙,再补充摄入一些豆制品、肉类和蛋类,就可以满足全天钙的摄入量。”刘英华说。

生熟分开 分餐进食 保证食品安全

最后,刘英华提醒大家,要注意《指导》中提出的食品安全内容。除建议居家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分餐制的习惯外,她还表示:“生熟分开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切生鲜和做熟食的炊具和餐具混放。”

刘英华特别强调:“在有病毒、细菌易感染时期,不希望大家吃生冷食物。因为生冷食物很容易染菌,所以在食用前要尽量蒸熟、煮透,半生不熟的食物不要吃。”刘英华还特别提出,很多人喜欢将鸡蛋煮得半生不熟,这种鸡蛋一定是要经过检疫的无菌蛋,才能保证在食用时不会出现问题。

她还补充说,“如果想吃生冷食物,一定要清洗干净,保证去除残留农药,并且不要长时间置于室温中。比如用新鲜水果混合奶酪或酸奶做成的水果捞这类食物,一定要现做现食,放置时间过长易引起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现在国内很多家庭都习惯全家一起用餐,特殊时期,在家里可采取分餐制,或者慢慢培养使用公筷、公勺来添菜、盛汤的习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刘英华提醒,居家防疫期间要避免病从口入。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