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中国移动封杀华为5G手机?真相来了

11月18日晚间,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已经停售华为的三款5G手机,分别是Mate 20 X 5G、Mate 30 5G、Mate 30 Pro 5G,三者均已从中国移动的一级营销库内暂时撤下,明天起营业厅就不再销售。

据称,移动停售华为5G手机的原因是华为软件更新后,电信卡、联通卡设为“默认移动数据”时,会默认打开5G开关,而移动卡作为默认卡时,5G开关却是关闭的。

对此,中国移动直接回应称:“消息不实,中国移动各渠道在正常销售华为5G手机。”

华为方面也只回了两个字:“谣言。”

Mate 20 X 5G是华为的第一代5G手机,采用麒麟980处理器外挂巴龙5000基带,Mate 30 5G、Mate 30 Pro 5G则已经是华为的第二代5G手机,均配备整合了5G基带的麒麟990处理器,这在业内尚属首创,而且是唯一同时支持SA、NSA双模的平台。

谷歌参与设计开源安全芯片 想打破行业不透明性

  (原标题:Google Is Helping Design an Open Source, Ultra-Secure Chip)

  网易科技讯 11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谷歌加入了一个名为OpenTitan的项目,旨在设计开源安全芯片,从而撼动目前芯片基于硬件的安全性。

  随着黑客对操作系统、处理器甚至固件展开更多的复杂攻击,制造商们通过将整个处理器或者其一部分设计成防篡改来阻止各种攻击。这种处理器内部的区域通常被称为“安全飞地”。制造商把“信任根”放在不可变的芯片上,依靠其在每次启动时运行密码检查,确保系统没有受到任何微妙的恶意篡改。如果出现错误,安全飞地将阻止机器启动。

  虽然“信任根”在许多方面真正改善了系统安全性,但研究人员一再强调,这些芯片仍有可能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谷歌和一个由公司、非营利组织和学术机构组成的联盟签署了一项倡议,旨在不断改善“安全飞地”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鉴于现在的“信任根”并不能够让所有处理器都完全信任,这个被称为OpenTitan项目旨在消除私有机器代码和秘密制造的不透明度,由开源硬件非营利组织lowRISC CIC管理和指导。

  lowRISC联合创始人和董事加文·费里斯(Gavin Ferris)说:“我们相信,透明度和安全性是相辅相成的,一切都与建立信任的开源基础相一致。现有供应商的芯片是不透明的,里面有很多神秘。你可以从你的操作系统和它们对话,但是底层是什么呢?底层组件和整个体系结构是什么?这些都是看不见的。”

  目前的OpenTitan项目大致基于谷歌在其Pixel 3和Pixel 4智能手机上使用的一种专有“信任根”芯片。但OpenTitan拥有自己的芯片架构和原理图,由lowRISC的工程师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G+D移动安全公司、Nuvoton Technology、西部数据以及谷歌的合作伙伴开发。

  OpenTitan的结构非常类似于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开源软件项目,就像芯片领域的Linux。该联盟将利用社区反馈和贡献来开发和改进工业级芯片设计,而lowRISC将管理OpenTitan项目,并保证不会随意进行变更。

  目前用户、可以查看OpenTitan Github存储库,但是原理图还没有完成。该联盟希望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就发布,以便从早期公众监督和投资中获益。用户也可以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特殊类型可再编程处理器上测试OpenTitan部分架构,但是完整的OpenTitan芯片并不能马上制造出来。发布的确切时间取决于项目收到多少社区反馈,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有多困难。

  是否真的有人会生产OpenTitan芯片还有待观察。但是,寻找“信任根”的制造商可以在OpenTitan中同时获得安全性和经济利益。这种选择可能会让公司绕过ARM等芯片设计公司征收的授权费。OpenTitan的设计将揭开芯片设计中固件和数据处流程等漏洞百出的部分。

  与此同时,任何希望使用OpenTitan的公司都需要进行正确调试,并且避免引入新的漏洞,以便与现有软件进行兼容。OpenTitan还面临着来自微软等重量级企业的竞争,微软最近宣布了自己的专有硬件,以绕过固件建立安全的“信任根”。

 

  谷歌负责技术基础设施的高级副总裁乌尔斯·霍尔泽勒(Urs Holzle)说:“成功意味着它会变得规模更大——我们的目标是能将其标准化。”“我们认为OpenTitan是生态系统的基础。ARM、AMD和英特尔都提供这类芯片,但它们都是不透明的。我们不想从那里开始,因为我们无法验证它。”(辰辰)

京港地铁4号线将覆盖5G信号 发车间隔有望再缩短

  原标题:京港地铁4号线将覆盖5G信号,发车间隔有望再缩短

  新京报快讯(记者 裴剑飞)今天(10月21日)上午,北京市交通委与京港地铁在4号线马家堡车辆段举办乘客开放日活动,记者了解到,未来京港地铁4号线将通过升级信号系统,进一步增加早晚高峰临客数量、缩短发车间隔,方便乘客出行。 地铁4号线、14号线将覆盖5G信号

  今年是京港地铁首线(4号线)开通10周年。在乘客开放日活动上,针对地铁4号线大客流问题,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介绍,目前地铁4号线最小发车间隔已经临近极限,但还在研究升级信号系统,看是否有办法用新技术进一步缩短发车间隔,提高乘客乘车舒适度。

  同时,京港地铁也正在研究拥挤度查询系统,方便乘客查询各个车站不同车厢的拥挤度。

  今年,京港地铁还将在16号线实现5G信号全覆盖的基础上,陆续启动所辖线路4号线、14号线的5G信号覆盖工作,并启动4号线西直门站空调系统改造工作。

  推出小程序 可咨询相关问题、查询失物

  今天,京港地铁推出小程序,升级官网及微信,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平台。

  在全新的小程序及升级的官网、微信中,乘客可以进行全路网线路查询及京港地铁所辖车站站内设备、设施查询;同时,京港地铁失物管理系统也接入小程序、官网及微信,乘客可以通过关键字自主查询京港地铁所辖线路中的失物。

  此外,在京港地铁升级版微信中,乘客可以在“常见问题”列表中,查询“无法正常进出站怎么办”、“怎样换取发票”等常见问题,也可以通过“我要找客服”按钮,一键接通京港地铁服务热线。

  活动中,京港地铁正式发布了全新卡通形象“出行小管家阿捷”。它头戴智能眼镜、佩戴智能肩环、警戒腰带和智能护臂,寓意京港地铁将立足行业、面向未来,为乘客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地铁出行及生活服务。

  乘客代表通过AR技术了解车辆检修工作

  在今天的乘客开放日活动中,乘客代表参观了4号线马家堡车辆段,借助AR技术,了解京港地铁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以及列车、车门、空调、转向架等部件及其维修策略。

  地铁列车的部分关键零部件,经3D建模后可360度观看,同时配以详尽的数据解释说明,通过增强现实的体验,让乘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列车维修的工作。

  10年间,4条线路共安全运送乘客49.7亿人次

  2009年9月28日,京港地铁4号线正式开通。10年间,京港地铁作为国内首个实践PPP模式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辖4号线及大兴线、14号线、16号线共计17次缩短发车间隔,累计运送乘客达49.7亿人次,列车安全运营总里程达7.3亿车公里。

  同时,京港地铁还开展列车多功能区改造、动物园站外雨棚改造、车站卫生间改造、安装防夹挡板等各类工程改造1000余项,安检查出违禁品超过77.7万件,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可靠、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新一轮支付大战,支付宝"自降身段"争第三方服务商

  (原标题:支付宝“自降身段”)

  作者 | 张吉龙 编辑 | 罗丽娟

  商业世界运转不停,没有人可以停下来喘一口气。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商业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和商户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正在被重塑,与之而来的是服务商和支付巨头也在调整彼此的关系。

  对于支付宝来说,它正在试图拉近与服务商的关系。10月30日,在“新商业新生态”大会上,支付宝宣布了对服务商的扶持计划。按照支付宝的说法,其将从政策、创新、能力、人才与大阿里生态打通等五方面入手,帮助支付服务商完成数字化转型。

  支付宝行业支付事业部总经理叶国晖称,支付宝内部已经给整个计划定下了KPI,力争实现“百、千、万”目标,即打造100个数字化经营服务标杆样本,助力1000家服务商伙伴实现转型升级,培养10000名数字化经营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支付宝一方面给予政策激励,比如更低的费率、更多的补贴,另外还将开放更多的阿里体系内的资源和能力,比如IoT和小程序的能力,以及阿里云、钉钉等全面打通阿里操作系统。

  第三方支付巨头如何对待服务商们,与它们的市场竞争策略有关。至于眼下,拉近与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在新一轮刷脸支付大战中抢占市场份额。

  7月12日,市场调查和咨询公司iResearch艾瑞咨询发布了《2019Q1中国第三方支付季度数据发布》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3.8%,较第二名的财付通(39.9%)高出近14个百分点。

  中金分析师姚泽宇指出,当前移动支付已经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已经见顶,未来比拼的是“生态”效应,也就是“支付带来的叠加价值”,包括信用、理财、保险、信贷、营销等多种服务。

  叶国晖认为,刷脸支付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占比越来越高的支付手段,更是线上的数字化服务的入口。消费者在完成支付之后,可以叠加新的服务和营销手段,在这个过程沉淀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又会帮助商户拉新、复购、提效。

  支付宝“换脸”

  一直以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对服务商采取的策略有明显差异。

  在线下支付场景的快速跑马圈地过程中,微信支付采取了抓大放小的方法,将重心放在了大型连锁商超等场所,而将更多的中小型商户交给了服务商。

  据微信支付副总裁耿志军透露,早在2014年的时候,微信支付团队内部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微信支付不能自己跑客户,而是将重点放在做底层行业解决方案上,让服务商去拓展,“去年我们还规划选择了30个行业作为标杆,出台了智慧解决方案,今年则宽泛了很多。”

  而支付宝在进行业务拓展时,对于服务商的依赖则更少,也更加强势。一位支付宝内部人士认为,微信支付的风格是对服务商的掌控更少,更多的是让服务商先自由竞争,谁发展好就扶持谁;而支付宝则倾向于自己做行业解决方案自己拓展,服务商只是充当了执行的角色。他提到,而且由于支付宝过去内部也有一些行业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服务商存在一定的竞争。

  一个案例是,2014年,为了打击第三方支付公司违规行为,银联联合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协会打击“二清”机构。所谓的“二清机构”,简单地说就是未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却在持牌收单机构的支持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

  “对于监管的要求,支付宝方面非常紧张,立马加强了对服务商的管控;而微信支付方面则相对比较松,因此和服务商的关系更好。”上述内部人士透露。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包括双方重新回到“刷脸支付”竞争的同一起跑线,支付宝开始更加重视服务商们的作用。

  当下对于支付宝来说,一个有力的契机在于服务商也普遍存在着转型的危机。

  在扫码支付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巨头开始降低对服务商的佣金。6月5日,微信支付发布公告称,从7月1日起,针对服务商奖励从0.2%下降至0.1%,意味着微信支付针对服务商的补贴降低了一半。

  在佣金降低的情况下,服务商们已经从游击队转变成了“正规军”,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一位行业头部服务商透露,“现在做扫码服务商和做科技公司一样,要投入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加上运营和商务拓展,要达到日均交易100万笔的规模可能需要3000多万元的成本支出,转型需要的资金压力巨大。”

  但服务商们的整体收入来源仍以支付差额返佣为主,模式单一,为了维持庞大的团队开销,它们也开始寻找新的转型路径。

  一个比较明确的转型路线是为商户提供支付之外的更多增值服务,包括提供营销系统、会员运营等。

  在“新商业新生态”北京峰会中,叶国晖宣布支付宝推出合作伙伴计划,支持服务商从“商业支付”变成“支付商业”的转变,未来支付宝将帮助服务商转型成为“数字化代运营商”,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来赚钱。

  新一轮补贴战

  为了吸引服务商,支付宝拿出了更多的筹码——补贴、佣金和阿里系的资源。

  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陆续推出刷脸支付设备,新一场的补贴战正在拉开序幕。今年9月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海站上,支付宝正式推出了两款刷脸支付新品的同时高调宣布,刷脸支付补贴从原来的30亿元变为不计上限。

  据了解,对于大屏刷脸自助设备,商家每获取一位刷脸用户,支付宝将支付0.7元奖励金,连续返佣6个月,商家单月最高可获800元奖励金,单台设备最高可获4800元奖励金;对于桌面刷脸收银设备,支付宝连续返佣5个月,单台设备最高可获2000元奖励金;对于蜻蜓系列设备,连续返佣5个月,单台设备最高可获1600元奖励金。上述补贴方式均持续到2020年3月31日。

  相比之下,微信支付的奖励则不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补贴政策是商家的每日每位有效刷脸用户可获得奖励金0.5元,每月封顶300元,单台设备累计降级封顶1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宝的刷脸产品似乎已经占得先机。叶国晖表示,“我们产品非常过硬,我们人脸识别率、安全、风控、供应链都非常给力,我们大量合作伙伴、大量商铺用脚投票,安装设备”。

  除了在刷脸支付上补贴,在原有的支付返佣、IoT餐饮行业实施激励政策外,叶国辉表示,支付宝还将试点卡券营销的现金与流量激励,他表示有些新的激励政策还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

  另外,开放阿里体系资源也是吸引服务商的手段之一,比如开放小程序的资源。

  叶国辉表示,小程序某种意义是数字化店铺,通过小程序把支付宝很多能力比如数字金融、花芝轻会员分装进去,跟阿里经济体在数据和底层基础设施全面打通,为服务商提供新生意机会。

  而支付宝所提供的这些能力也是服务商刚好迫切需要的,武汉利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CEO王朋认为,过去服务商只需要蚂蚁金服给支付的能力、分期的能力,就能把事情干得很红火,但现在确实发现商铺抱怨线下生意很难做,“我需要有更强的东西(来服务他们)。”

  另外为了扶持服务商,阿里还将打通阿里云和钉钉,开设支付宝大学,与淘宝大学、1对1服务助手等通过培训,为服务商提供战略、管理、执行指导。“大家团队强了,大家的能力强了,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共同的商户,我们才能共同分享数字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叶国辉说。

  除了提供政策、产品,支付宝还将给服务商提供各种IP资源帮助商户引流,比如欧洲杯。2018年11月支付宝和欧足联达成合作,支付宝成为此后8年欧洲杯赞助商。

  利用欧洲杯这个IP汇聚的巨大流量,支付宝表示其给服务商户带来了新的生意,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转成实实在在的商业利润。”

  服务商的抉择

  在“新商业新生态”的会场内,现场座无虚席,甚至连后排也站满了参会的服务商,演讲人的每一页PPT都吸引无数人举起手机拍照。在会场外来自商米科技、哆啦宝等企业的展位一字排开,每个展位也都挤满了询问者。

  对于支付宝的“拉拢”,服务商的态度很积极,也很现实。一位参展的服务商人士承认,相对于微信的青蛙,他们现在更多的在推支付宝的蜻蜓,原因是“补贴高一点。”

  “有补贴大家都想拿,但都不可能是没代价的”,一家国内排名靠前的服务商高层私下表示,代价就是服务商把商户交给支付宝,商户和支付宝直接签约。

  他认为,对于持牌的收单机构以及大服务商来说,虽然交出商户是个纠结的问题,但大家最终还是会参与其中。“其实服务商也没啥选择,微信和支付宝都要商户,大家只能尽力满足。”

  不过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王朋认为“服务商不是任何平台的附属物,我们不属于任何一家的,你告诉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我们有自己独立的商业思想。”

  王朋认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有各自的优势,“有些能力上微信更强一点,有些支付宝更强一点,不是我们左右的,我们要发展就要把所有可用的力量都用进去。”

  在他看来,之所以会选择和支付宝合作是因为“支付宝在B端非常超前,能够规划后面一两个阶段,而且能提供具体的产品”。他举例,支付宝在推广刷脸支付技术的时候,会为服务商们规划好路线图,服务商知道怎么往前走。

 

  相对而言,王朋认为微信支付确实某些方面功能点很开放,但在有些领域却没有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需要服务商自己去完善,这对服务商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相比之下“支付宝To B的东西更受用一些”。

iPhone 11需求强劲 苹果获利丰厚明年上5G

  即便外界多么吐槽iPhone 11,但它上市后还是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售价相对便宜,苹果依然还是那个苹果。

  据外媒最新报道称,由于中国市场的需求特别强劲,iPhone 11的总体销量将好于预期,美国市场则对iPhone 11 Pro的需求超过了预期。

  

 

 

  分析师认为,苹果在即将到来的财年中(2019年9月份-2020年10月份),可售出约1.85亿部iPhone。iPhone 11系列的超广角与广角镜头组合很受欢迎,尤其是苹果将iPhone 11的入门价格调整至699美元,比上一年的iPhone XR降低了50美元(国行售价便宜了千元),下调后的价格成为刺激用户消费的主要诱因。

  苹果宣布于10月30日发布季度财报,届时我们将首次正式看到新iPhone的销售业绩,因为报告的季度包括两周的iPhone 11和iPhone 11 Pro销售,不过苹果的丰收季始终是假期季——10月,11月和 12月。

 

  从之前产业链透露的情况看,明年开始,苹果要开始销售5G版iPhone,届时可以更好的跟竞争对手抢夺市场。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