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7月份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或将同比多增

  本报记者 刘 琪

  7月份金融数据发布在即,综合《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及机构前瞻数据来看,7月份新增信贷及社融规模或将同比多增,其中新增信贷或达4000亿元以上,社融增量有望超1万亿元。回顾去年同期,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新增社融5282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达到4000亿元左右。在二季度金融“挤水分”取得明显效果后,当前银行信贷额度充裕,7月份商业银行有可能借势央行降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加快信贷投放。具体投向方面,企业贷款将是7月份贷款同比多增的主要拉动因素,背后是近期宽口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走势偏强,而考虑到居民消费继续处在偏弱状态,居民贷款可能会同比减少。

  “社融方面,7月份新增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主要受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拉动。”王青预计,7月份政府和企业合计融资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同比多增约5000亿元。7月末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会在8.4%左右,比6月末加快0.3个百分点。不过,受7月份存款利率下调影响,当月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情况加剧,7月末M2(广义货币)增速还会处在6.3%的水平,仅比6月末加快0.1个百分点。

  财通证券(6.710, 0.05, 0.75%)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7月份以来,政府债发行节奏边际放缓,但同比多增额有所扩大,企业债净融资规模也有所上行,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背景下,7月份新增社融规模同比或转为多增。7月下旬以来,票据利率持续下行,指向实体融资需求或仍较疲弱。由此预计,7月份新增信贷4000亿元,新增社融1.1万亿元,M2增速6.9%。

  华泰证券(12.930, 0.03, 0.23%)研报预计,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分别将为4000亿元、1.0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挤水分”影响难以快速消退,预计7月份社融同比增速较6月份的8.1%回升至8.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或与6月份的8.8%持平,M2同比增速较6月份的6.2%小幅提升至6.5%。

  银河证券研报预测,7月份M2同比增长6.6%。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社融增速上行。新增社融1.3万亿元,社融增速8.4%。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600亿元,贷款增速8.9%。

 

  展望后期,王青认为,7月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央行日前召开的2024年下半年工作会议重申“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据此预计,未来信贷、社融和M2增速等金融总量数据有望低位回升。

住房城乡建设部:深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

  昨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倪虹强调,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部署上来,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会议指出,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饱含人民期待,凝聚全党智慧,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坚定不移把改革向纵深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准确把握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制约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完善机制、体制、法治为重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为基点,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以务实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联储高官“泼冷水”:高利率没那么大影响 中性利率已上升!

  财联社5月31日讯(编辑 黄君芝)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Lorie Logan)周四表示,高利率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可能没有政策制定者预期的那么大,他强调官员们为未来的调整保留选择余地很重要。

  她在一场活动中表示,“也可能是政策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相对于疫情前的利率水平,政策可能没有那么严格。把所有的选择都放在桌面上,我们继续保持灵活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降息为时过早

  洛根重申了她本月早些时候的评论,即现在考虑降低利率还为时过早。

  自去年7月以来,美联储官员一直将利率维持在5.25%至5.5%的区间,为20年来的最高水平。许多政策制定者表示,他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数据,才能确信通胀将回到央行2%的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于6月11日至12日举行最新会议。

  今年年初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打压了市场对美联储今年降息的期望。根据CME美联储观察工具,目前市场预计,美联储今年仅会降息一次,而首降时间已经从3月份一路被推迟到了11月份。一些政策制定者甚至暗示,不应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于通胀洛根表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们正朝着2%的目标前进,或者我们仍在这条道路上,也许比我们在今年年初想象的要慢一些,而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

  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4月PCE将于北京时间周五晚间公布。洛根表示,美联储官员有时间观察即将公布的数据,并评估金融状况的演变。她此前曾强调,不能过早放松金融环境。

  中性利率上升

  目前,在高利率和雇主招聘依然强劲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表现强劲,这让一些政策制定者质疑他们的政策对物价压力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洛根指出,所谓的中性利率(既不刺激经济也不拖累经济的利率水平)可能已经上升,这加剧了有关该话题的更广泛辩论。洛根指出,来自能源转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增加,可能会使中性利率上升。

  “有一些很好的理由相信,这(中性利率)比疫情爆发前要高。”她说。

 

  相比之下,美联储“三把手”、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表示,他看到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政策是限制性的,并暗示他不认为中性利率已经上升。

安全至上 多家银行暂停无卡存取款

  证券时报记者 黄钰霖

  继农业银行(4.400, 0.01, 0.23%)之后,交通银行(7.070, 0.09, 1.29%)也收紧了无卡取款业务。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近年来,中国银行(4.440, 0.03, 0.68%)、建设银行(7.060, 0.03, 0.43%)、光大银行(3.250, 0.03, 0.93%)、中信银行(7.230, 0.10, 1.40%)等多家国有行及股份行先后宣布暂停无卡存取款相关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此举系银行为降本增效而做出的调整,另外自助设备的无卡现金类业务易造成金融风险,也使得多家银行陆续跟进收紧该业务。

  又一国有大行

  宣布暂停

  近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为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加强风险管理,于2024年5月24日起停止个人手机银行无卡取款功能中的预约取款服务。客户仍可通过交通银行智能机具办理有卡取款、扫码取款或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取款业务。

  据了解,此前客户可在交通银行手机银行上预约“无卡取款”,预设无卡取款时的预约验证码、预约金额,预约后无需带卡即可在银行ATM取款。

  在交通银行之前,另一国有大行农业银行已暂停了该行掌银(手机银行)的无卡取款服务,但客户仍可通过读卡取款、掌银扫码取款、刷脸取款等方式办理网点现金提取的相关业务。

  另外,中信银行本月也取消了这一业务。中信银行公告称,“已于5月17日关闭现金自助设备授权码取款功能”。

  相关业务

  收紧已近两年

  自2022年8月以来,陆续有银行收紧了无卡存取款服务。

  据建设银行当时发布的公告,该行之所以部署ATM机的二维码存款功能,是为了提升对持卡客户的服务能力。该功能关闭后,客户可选择开通“刷脸办”服务等办理ATM存款。除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也相继宣布停止ATM二维码存款功能。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无卡存取款服务虽被收紧,但大多数银行并非直接关停自助设备的无卡现金类业务,诸如扫码存款、“刷脸”存款等服务仍可使用。比如,目前招商银行(34.400, 0.06, 0.17%)手机银行APP仍可使用扫码存取款服务,二维码取款服务无需实体卡,使用手机银行扫描ATM生成的二维码,然后指定卡号和金额,并在ATM上输入取款密码即可完成交易,单日单卡限额2万元;扫码存款则限额5万元,且只能存活期。

  “我行ATM设备可进行扫码取款操作,扫码存款则需移步柜台办理。”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该行自助设备仍可进行扫码取款服务,使用手机银行APP扫码并输入取款密码即可操作,但自助设备的扫码存款功能已取消,现作为柜台无介质交易的一种方式,适用于办理存款但未携带身份证、实体卡的客户。

  “客户如办理无卡存款,可以在柜面采用身份证或手机银行扫码办理,两种方式均由系统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上述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提示,二者在额度上有所差别,使用身份证可以办理20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手机银行则仅能办理5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

  更多银行

  或将跟上步伐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相关银行关于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的公告发现,风险管理、降低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等成为高频词。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自助设备无卡存取款的收紧,主要出于用户使用度和安全性考量。

  “通过手机银行在自助设备上进行存取款操作,一般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且方便快捷,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某银行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虽然多数银行的手机银行规定仅限本人保管使用,但出借、买卖手机银行的案例时有发生。

  王蓬博表示,二维码存款本身操作流程较为繁琐,使用便捷度也不够。同时,ATM二维码存款业务可能存在不能准确识别存款人身份、不能确认与收款人关系等方面的情形。此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具有隐蔽性,会提升银行监控洗钱活动的难度。

 

  王蓬博预测,后续会有更多银行跟进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银行存取款业务应以安全性为主,同时满足身份验证且遵守时空统一等原则”。

卖爆了?小米汽车最长交付周期达7个多月

  消费者现在锁单,小米汽车最晚要到11月才交付。

  小米汽车App显示,小米汽车SU7交付时间延长。截至3月31日晚九点半左右,如果消费者现在预定小米SU7预计交付周期最短也要16周,即4个月,最长需要29周,即7.25个月。

  具体而言,小米SU7标准版锁定订单后交付周期为16~19周,Pro版预计17~20周交付,Max版则需26~29周交付。

  而此前,小米汽车曾宣布,小米SU7创始版最早于4月3日开始交付,非创始版的小米SU7标准版与小米SU7 Max启动交付时间为4月底,小米SU7 Pro启动交付时间为5月底。

  不过,随着小米汽车销售的火爆,车辆交付周期也在变长。在上市24小时后,小米汽车称,SU7的“大定”(7天可退订)数量达88898辆。

  从小米汽车门店看,小米首款量产车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市场热度。在刚刚过去的小米SU7上市的第一个周末,第一财经记者分赴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三家小米汽车门店,发现店内人流拥挤,店外等待看车的人更是排起了长队。记者从小米汽车内部获悉,截至昨天下午,锁单量(不可退订的数量)也达到了2万个。

  从产能上看,小米汽车工厂目前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已于2023年6月竣工;二期计划于2024年动工,2025年完工。工厂内设有一号至四号厂房以及试验楼,年产能为15万辆,相关厂房已于2023年6月12日通过验收。根据产能规划情况,市场预测小米SU7今年的最大产量将在10万辆左右。

 

  多家机构发布研报称,今年小米汽车的交付量预计在6万~8万辆。

最热新游

中信证券:中国资产新叙事 科技制造大重估

  中国资产吸引力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焕然一新。长期而言,中国前沿技术的关键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以DeepSeek成功“出圈”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缩影,国内投资者信心迎来重振,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转型。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与纳指估值趋于收敛,全球资金因AI催化与美经济走弱,青睐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转向中长期产业深耕,科技研发从“负估值”成本转为“正估值”资产,继而引发系统性重估。DeepSeek以卓越性能、低成本和开源生态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改变全球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产业端,各行业加速AI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市场端,科技制造板块春季尽显进攻性,推动资产价值重估。政策端,鼓励央国企科技制造并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应把握中长期投资机遇,聚焦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20.000, 0.05, 0.25%)、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未来能源、半导体先进制程等科技制造领域。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科技制造投资逻辑重塑。

  在外部科技封锁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前沿技术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发展格局。DeepSeek成功“出圈”不仅极大提升了国内投资者的中长期风险偏好,更是对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有力背书。伴随AI叙事持续催化叠加美国经济走弱,全球资金配置倾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科技资产凭借其高性价比、业绩预期上修潜力以及坚实的安全边际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新方向。随着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众多新兴产业迎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关键跨越,推动中国科技投资逻辑从短期主题驱动向中长期产业深耕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研发支出也从以往的被视为“负估值”的成本项,转变为驱动增长的“正估值”资产。科技创新不仅将重构传统产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更有望引发组织形态、价值网络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变革,创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DeepSeek引领国内科技突破,推动市场风格及情绪积极转变。

  DeepSeek以优异的性能、显著下降的成本、开源生态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AI断崖式领先”的预期,引发中国AI资产价值重估。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AI时代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DeepSeek将带来巨大产业影响:各行业纷纷加速垂类AI 应用探索,带来训练算力需求“脉冲式”增长,推理算力需求、大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需求亦高速成长。展望未来,预计美国仍将持续拉高AI的技术上限,中国更大的机遇在于将AI技术与传统产业基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当前正值春季躁动窗口,科技板块以其卓越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尽显极致进攻性。这种市场情绪与风格的转变,有望成为推动科技板块及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的强劲动力,引领中国资产在科技制造领域开启价值重估的全新篇章。

  ▍政策赋能央国企科技并购,助力市值管理与科技强国。

  2024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央国企凭借资源整合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证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对科技类央企市值提升具有显著正面效应,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并购潮,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着眼中长期产业投资。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升级换挡需求强烈,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维度的新兴产业突破。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结合当下国内外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值得重点投资及关注的科技制造方向为:

  ①AI+:模型推理和成本不断优化,算力、应用及端侧发展趋势明朗;

  ②智能驾驶:预计2025年NOA加速渗透,比亚迪(396.410, 11.84, 3.08%)引领的智驾平权浪潮仍在继续;

  ③人形机器人:国内外共振的技术突破有望在2025年迎来产业奇点;

  ④低空经济:2025年政策基建加速落地,车链入局打造商业闭环;

  ⑤商业航天:2025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中美星座建设竞速升级;

  ⑥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重要一极,预计2025年迎来政策催化;

  ⑦未来能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落地,有望多点开花;

  ⑧半导体先进制程:外部限制倒逼国内厂商积极扩产,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中美冲突进一步激化;AI等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业安全事故风险;企业AI应用进展不及预期等;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