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雷军百亿打造!小米汽车号上线 官方Logo感受下:12月28亮相几乎没悬念

  12月25日消息,在雷军的亲自宣传下,小米汽车官方户终于上线了,而目前还没有发任何内容。

  从雷军的举措来看,应该基本要坐实本周小米汽车亮相了,而在这之前也有不少消息显示,SU7会在12月28日亮相。

  另外,从小米汽车官方账户看,其头像应该就是自家汽车的Logo了,黑底银色xiaomi组合,看上去还是很有质感的。

  之前,小米已经完成了新车申报,将推出多个版本,分为标准版、Pro、Max三种版本。提供628km、668km、800km和750km四种续航版本可选。

  还有网友放出了小米汽车SU7的内饰,其中我们只看到了方向盘的造型和中控大屏,而方向盘上“XIAOMI”标志也是格外显眼。

  对于自家这款车,雷军称一般车企做一辆车,大概会投入三四百人和十亿、二十亿的研发经费。

  但小米不同,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相当于是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去造车。

 

  “我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这个肯定会很担心。”雷军坚定的说道。

北京优化土地供应管理 分用途明确土地出让价款

  12月19日,北京市规自委发布《关于明确商品住宅用地项目相关土地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土地供应管理。具体措施为:

  一是对于新发布出让公告的住宅用地搭配公建用地出让的项目,将在公告(预申请公告)中分别明确住宅用途、公建用途的起始价,并按照各自用途起始价占项目起始总价的比例,确定土地成交价款中溢价部分住宅用途、公建用途所占比例。同时,将在出让合同中分别明确住宅用途、公建用途各自的土地成交价款,将在出让合同补充协议中分别明确地下车库用途、仓储用途等各自的土地价款。

  二是对于新发布出让公告的纯住宅用地项目,将在出让合同补充协议中分别明确地下车库用途、仓储用途等各自的土地价款。

  三是对于正在公告及2021年以来已成交且尚未全部办理完成网签手续的项目,按上述原则执行

 

  此次分用途明晰地价款后,将更有利于企业据实核算不同用途土地开发成本,提高投资决策的精准度。相关负责人表示,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土地供应工作中准确把握“稳”与“进”、“破”与“立”的关系,努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市场交易原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家千亿券商最新公告!大股东增持 今后还将继续“买买买”

  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你追我赶”的格局日渐打破。

  12月12日晚间,广发证券(14.270, 0.05, 0.35%)公告,基于对广发证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股东吉林敖东(15.850, 0.07, 0.44%)在12月12日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了广发证券内资股(A股)股份47.09万股。同时,过去1年时间,吉林敖东通过深交所港股通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广发证券外资股(H股)股份3170.54万股。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经过此次增持后吉林敖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广发证券总股本达到20%,这与此前被誉为“广发三宝”的另外两家股东辽宁成大(12.430, 0.05, 0.40%)和中山公用(7.470, 0.05, 0.67%)持股差距进一步拉开距离,其他两家分别持股17.94%和10.34%。

  今年以来,除了广发证券大股东增持,其他券商包括中信建投(24.410, 0.10, 0.41%)证券、海通证券(9.550, -0.01, -0.10%)、国金证券(9.610, 0.06, 0.63%)、西部证券(6.680, 0.05, 0.75%)等均有披露股东增持或回购股份的进展以及计划。

  截至12月13日,广发证券A股报收14.22元/股,A+H股总市值985亿元。

  吉林敖东增持,巩固大股东地位

  在行业内,广发证券股权一直相对分散,长期处于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状态。在最新的2023年半年报中,公司披露的信息仍是“公司没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关于广发证券股东,市场上有着“广发三宝”的戏称,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中山公用三家上市公司为广发证券的前三大股东,这三家上市公司靠着广发证券的投资收益充实利润表。

  具体而言,广发证券第一大股东吉林敖东为民营控股;第二大股东辽宁成大虽是辽宁省国资掌控,但实际持股占比不高,且辽宁成大第一大股东为广东省民营企业组成的粤民投旗下的韶关高腾;广发证券第三大股东为中山市国资旗下的中山公用。

  广发证券三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吉林敖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辽宁成大及其一致行动人、中山公用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A股和H股占广发证券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19.72%、17.94%、10.34%。

  12月12日,广发证券再次公告透露,吉林敖东通过进一步增持稳固了自身地位。吉林敖东分别于2023年12月12日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广发证券内资股(A股)股份470900股;自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2月11日,通过深交所港股通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广发证券外资股(H股)股份31705400股。截至12月12日,吉林敖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广发证券总股本的2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2年一季度末,吉林敖东及一致行动人、辽宁成大及一致行动人和中山公用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为18.06%、17.94%和10.34%,即吉林敖东和辽宁成大一年多前持股比例仅差0.12个百分点,在经过吉林敖东一年多的增持后,两者持股比例差已达到2.06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

  吉林敖东表示,基于对广发证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因此,吉林敖东进一步增持了广发证券的持股数量和比例,并表示,在未来十二个月内,计划以自有资金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广发证券A股股份以及或通过深交所港股通交易系统增持广发证券H股股份合计不低于100万股。

  多家券商回购股份或被股东增持

  在广发证券大股东吉林敖东增持之前,已有多家券商股东发布增持或直接回购股份相关计划,其中,海通证券、东方证券(8.630, 0.02, 0.23%)、东方财富(14.230, 0.05, 0.35%)等公司回购金额合计已经超过10亿元。

  11月23日,中信建投公告,收到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金控集团)《关于北京金控集团增持中信建投证券H股股份实施完成的通知》,今年5月 18日至11月20日,合计增持比例约1.2%。此次变动后,北京金控集团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增加至35.81%。

  12月5日,海通证券披露该公司回购进展,9月4日至11月30日,海通证券实际回购了A股4150.74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0.32%,使用资金总额4.14亿元。

  12月4日,国金证券从今年8月29日以来截至11月30日,已累计回购股份17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4662%,支付金额1.6亿元。

  12月2日,国投资本(6.960, 0.05, 0.72%)披露,今年10月以来至11月30日,合计回购了2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4%,已累计支付总金额1807.8万元。

  12月1日,东方财富披露,截至2023年11月30日,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约32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已使用资金总额为4.96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11月17日,东方证券披露,今年11月以来至11月16日,东方证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A股股份29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511%,已支付总金额为2.68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11月3日,西部证券公告,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增持价格上限不高于8.26元/股。

美商务部将四家中国企业移出“未经核实清单”

  据美国政府在《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上发布的信息,一份由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拟于12月19日发布的文件显示,工业与安全局修订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将4家中国公司移出“未经验证清单”(UVL),包括承德奥斯力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hengde Oscillat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Erzhong Group)、宁波大艾激光科技有限公司(Ningbo III Lasers Technology Co., Ltd.)以及新疆东方希望新能源有限公司(Xinjiang East Hope New Energy Company Ltd.),这一修订自12月15日起生效。

 

  此前,美国商务部曾在8月份宣布将27家中国实体移出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中国商务部当时表示,通过中美双方前一阶段共同努力,27家中国实体最终从“未经验证清单”中移出,这有利于中美两国企业开展正常贸易,符合双方共同利益,表明只要本着坦诚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完全可以找到对双方企业都有益的解决办法。

产业数字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当前,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入发展,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经济相比,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数字化赋予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内涵,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重构传统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驱动产业效率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 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其中产业数字化是指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应用从而带来效率提升和产出增加。当前,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入发展,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

  产业数字化的总体统计。产业数字化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经济社会中的贡献水平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1.2%。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相较而言,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仅为19.1%,占GDP的比重仅为7.3%。产业数字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地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从省级层面来看,广东产业数字化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整体规模近3.5万亿元。此外,江苏、山东、浙江等地产业数字化规模也处于前列,整体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仍有近半数地区产业数字化规模不足1万亿元,与前述省份规模相比差距较大。从占GDP比重来看,上海的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整体GDP的比重达45.1%,福建、浙江、天津、北京等地区占比近40%,山东、湖北、辽宁、重庆、广东、河北等地区均超过30%,而其余省份占比均未超过30%。

  产业数字化的分行业统计和描述。三次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占行业整体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9%、21.0%和40.7%,约为1:2:4,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大量企业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得到稳步提升。而得益于我国强大的消费市场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求,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行业。

  产业数字化的企业层面统计。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且更加专注于细分领域。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程度方面,处于探索阶段的占比为89%,处于践行阶段的占比为8%,而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的占比仅为3%。因此,整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探索阶段。此外,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专注于细分市场,更强调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

  产业数字化的国际比较。中国产业数字化占比位居世界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0年全球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4.4%,占GDP比重为43.7%。相较而言,德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91.3%,中国产业数字化占比为80.9%,此外仅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南非、俄罗斯、巴西、挪威等13个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比超过80%。

  第二三产业渗透率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全球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占行业整体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24.1%和43.9%。而中国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8.9%、21.0%和40.7%,第一产业数字化渗透率相对较高,而第二三产业数字化渗透率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相较而言,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三大产业数字化渗透率较高。其中,德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渗透率为24.8%、43.9%和67.9%,而英国分别为29.9%、32.0%和66.1%。

  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形成了科技驱动的新产业(71.460, -1.15, -1.58%)生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数字技术也因此成为了传统实体经济与数字化经济的重要“连接器”。一方面,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由原来小范围探索阶段步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提升产业整体绩效。另一方面,数字化基础较薄弱的传统产业,也将利用数字技术重塑产业格局、改造产业生态,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产业价值创造突出终端消费者需求导向。数字时代下,终端消费者在商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拥有较高数字技能与素养的数字化消费者广泛参与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并成为连接产业链诸多环节的关键节点,在商品生产创新及商业模式变革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因此,产业数字化价值创造将更多地以终端消费者为导向,通过更加高效、柔性、精准的营销模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产业组织关系从线性竞争向生态共赢转变。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组织形态不断变革,改变了其原有的线性竞争态势,平台化、共享化、多元化的特征愈加凸显。以用户价值为出发点建立合作关系而形成的数字化生态,使得企业的边界逐渐扩张,从而推动要素资源流动自由化和产业分工精细化,从“效率”和“效能”两方面发挥价值,达到政策、技术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向生态共赢关系的转变。

  四是场景化应用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方向。目前,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其在数字城市、数字医疗、数字制造、数字交通、数字制造等方面的落地实施不断推动着新一轮的数字创新,也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价值。随着数字技术对企业商业流程的重新构建,更多的新需求、新业态将被激活,未来场景化应用也将呈现出深度化等特点,从而推动产业数字化加速落地以及引领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五是共建共享共生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产业数字化是一项以共建共享共生为发展关键的长期过程,企业只有通过构建起广泛联盟、合作共赢的跨界多边融合生态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在转型中,处于不同产业领域、不同产业链层级的企业所拥有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掌握的数据资源不尽相同,且大多处于割裂状态,难以适应数字经济下的发展需要。随着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融合度不断提升,企业通过共建共享共生代替原有的封闭生态,从而实现跨界融合优化。

  产业数字化面临的治理挑战

  首先是产业数字化产生的不确定性问题。数字化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一是产业数字化自身带来的不确定性。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从基于传统的ERP、CRM等企业资源信息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的价值体系重构。但数字化转型所构建系统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相较传统产业而言都在增加,因此数字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数字化的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高成本和高风险会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的转型结果。即便转型成功,数字化的应用是否能对企业绩效带来提升也有待进一步观察,这也提升了数字化的不确定性。三是产业数字化对监管带来的不确定性。数字化普遍存在各领域相互融合的特点,而现有的政府治理体系在职能设置上主要面向特定区域、特定领域,因此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挑战,对政府部门监管手段的跟进与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产业数字化产生的不平衡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产业数字化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形成特定数字鸿沟。数字经济背景下,参与者要生存和发展,需要掌握充足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而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资金和技术基础充足的原生数字企业。传统经济组织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获取相应资源,从而形成发展障碍。二是一些头部企业存在垄断现象。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数字经济存在梅特卡夫法则现象,即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因此,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数字化转型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市场结构趋于垄断。三是企业间数字化程度差异较大。据IDC统计,我国目前仍有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改造,且企业间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超过50%的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尚处于单点试验和局部推广阶段,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再次是产业数字化面临的技术壁垒问题。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壁垒阻碍着数字化的进程。一是技术成本难以负担。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技术难以达到数字化的要求,往往都是依赖第三方数字平台整合自身资源。但外部的数据平台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限制,且使用成本较高,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技术壁垒。二是缺乏对数字化的认知。不少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知还停留在ERP、CRM等传统信息技术的应用阶段,而新兴技术发展迭代速度较快,传统制造企业理解、应用、掌握这些技术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缺乏数字化人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数字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导致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受阻,加大了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

  最后是产业数字化产生的就业影响。产业数字化对原有的就业形态造成较大冲击。一是数字经济影响传统就业方式。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如网络购物的兴起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冲击等。相对于传统经济从业者,新兴数字企业因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明显优势,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影响传统行业从业者的利益,冲击传统行业的就业。二是数字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对低技能人才的需求。数字经济增加了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了高技术人才的就业,提高了技能溢价,但低技能人才就业数显著降低,劳动要素的工资所得不断下降,扩大了高技术人才与低技术人才的收入差距。三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本替代劳动。财富在资本和劳动的分配不平衡,加剧了拥有不同资产人群的财富不平等。尽管人工智能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产出效率,但是技术的替代效应会降低劳动在经济增加值中的份额,从而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并增加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四是数字经济会加剧人才的“马太效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更是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得高质量人才不断向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集聚,加剧不同区域在产业数字化上的不平衡。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重要支撑。随着数据不断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并成为一种新生产要素,其作为构建数字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基本定位得到明确,也成为国际竞争中争夺数字经济制高点的新变量。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因此,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高质量、广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在需求迫切的产业集聚区、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建成应用。此外,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应用技术的协同发展,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能源、交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结合,支撑创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第二,鼓励数据资源高效利用。深化数据归集利用,用数据赋能产业转型。针对数字经济数据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要充分发掘数据资源要素潜力,更好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具体而言,要制定数据资源的确权、定价、交易等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的保护规则,推动数据共享开放,深化数据归集利用。此外,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和高技术、高算力、高安全的数据交易中心,系统全面地采集、汇聚、整合、存储数据资源,从而实现数据资源高效利用,发挥数据资源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驱动作用。

  第三,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链条数字化。创新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数据化,通过数据分析等进行优化,为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支撑。此外,也要健全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发提供产品生产情况、行情资讯、供需平衡等服务,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四,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通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企业的商业模型快速更新迭代,传统产业的边界不断模糊和弱化,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实现传统产业间以及传统产业和数字企业间的产业生态融合共生,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才能营造适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环境。数字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解决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源(5.670, -0.01, -0.18%)于数字技术影响下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分工组织的不断深化,从而实现产用结合和柔性生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又通过数据驱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通过引导制造业与新兴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新动能。数字经济也能够拓展经济适用范围,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能够最大化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第五,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传统服务业全面数字化升级将撬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技术具有传播范围广、边际成本低等特征,可以穿透服务业的各个场景和环节,推动各要素的互联互通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全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协同。在供给端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在需求端提升消费者能力和意愿,并推动服务功能、价格、空间、时间等维度的有效匹配,推动产业效率提升。因此,要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实现传统服务业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不断发挥数字技术对业态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最终将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服务业也有望通过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第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在产业数字化发展政策引导上要突出精准化,在政策措施制定及服务方面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精准把脉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为有效破解当前产业数字化发展中面临的转型能力不足、转型改造成本高、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等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支撑。解决产业数字化对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对企业和就业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支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轻中小微企业转型压力。同时,还要完善并调整税收激励政策,加大对大型数字企业税收征收力度,增加资本所占税基的相对比例。此外,要通过财税政策提升对短期性失业人群的转移支付水平,强化数字经济新型就业岗位保障,支持民生短板领域岗位创造。

最热新游

美国3月PCE数据今晚重磅来袭 市场担忧通胀上行风险

  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将于今晚重磅来袭。经济学家预计,美国2月PCE物价指数将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0.3%;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将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0.3%。

  不过,有分析人士警告称,不要指望通胀情况会好转多少,通胀存在上行风险。安联贸易(Allianz Trade)经济学家Dan North表示:“过去三个月的PCE和核心PCE已经走错了路。它们实际上在上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美联储坚定地说离想要达到的目标还很远的原因。”他预计,3月PCE和核心PCE环比涨幅都将达到0.4%。

  汽油价格上涨预计将推高整体PCE数据,而运输服务和金融服务将推高整体PCE数据和核心PCE数据。此外,住房成本依然居高不下。Dan North表示,虽然部分市场状况已经走软,尤其是美国部分地区的租金,但这些因素尚未体现在PCE和CPI的计算中。

  Mott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集团负责人Michael Kramer也认为,即将公布的通胀数据存在上行风险。他表示:“虽然对PCE的预测没有任何令人担忧的地方,但坊间证据表明,这些预测可能过低,第一季度的通胀上涨更为强劲,3月的价格上涨加速。”

  Michael Kramer表示,如果PCE数据和第一季度GDP都好于预期,那么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会来到5.25%,“2024年降息的希望可能会彻底破灭,重新加息可能会被纳入讨论”。然而,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为1.6%,远不及市场预期的2.5%,较去年四季度的3.4%大幅放缓。与此同时,美国第一季度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率初值为3.7%,增幅高于预期,表明通胀仍具粘性。

 

  Independent Advisor Alliance首席投资官Chris Zaccarelli表示,周四公布的数据为一些人敲响了警钟,“这份数据是最糟糕的——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压力持续存在”。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微信推广

看执游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