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名人数连增8年后下降36万 原因何在?
- 详细资料
- 分类:执游快报
- 发布于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08:23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
这一报名人数不仅没达到此前一些网友和媒体预测的“或突破500万”;而且低于去年,为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如今,2020年那批高考生走到考研的路口,报考人数438万,比上一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减少36万。
很多人不禁要问: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否反映了什么新趋势?
“考研人数或破500万”预测为何失败?
近几年,伴随着“考研热”,网上出现过很多与考研有关的热门话题,其中包括预测每年考研报名人数。
在今年10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就有媒体在报道中预测“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理由是:2020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结合在校本科生人数、往届生考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据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与考研报名人数之间的比值关系,预计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将接近500万。
不过,此前也有另一些迹象表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会增长减缓,甚至下滑。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达到474万人,比上一年仅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远远低于民间预估,显示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上述报告还指出,高教大省(市)考研报名人数增长明显趋缓,如四川、陕西等地,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跌。其中,辽宁省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其后四年,年均增幅10%左右,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万人,达到了150033人;但2023年辽宁考研报名人数接近15万人,同比上年略有减少。2023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125071人,也较上一年减少2170人。
另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有一些网友和机构据“自习室的人比去年少”“图书馆空出来了四分之一”“咨询和需要考研辅导的人好像变少了”一类的观感推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或下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36万,原因何在?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确实跟考生越来越理性了有关。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陈志文分析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于是有部分人也会更加慎重考虑考研读研问题。”陈志文说,“最近有位研一的同学说,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研究兴趣。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类似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部分人认识到考研对自己就业的帮助没那么大,而考研、读研本身则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执着于考研了。”
此外,陈志文认为,当下这一代年轻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部分人很努力,非常上进;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安逸的生活,甚至“躺平”,比如当“全职子女”。选择“躺平”的这部分人,不会去考研,这可能也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至于网友对考研人数下降的一些其他原因分析,比如:“疫情之后出国读研的人增多了”“宇宙尽头是考公考编,所以有些人放弃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了”“学硕缩招,专硕太贵、认可度不高”等,陈志文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陈志文指出,疫情期间,很多原计划赴境外留学的人,实际在国内在线完成了学业,并且顺利获得了学历认证(国家临时调整了认证政策,现在已经终止)。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更何况从总量上看,出国留学的人数是有限的,因而“出国留学”不会成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为体制内热,一部分人放弃了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这种情况可能有。但考虑到公务员招考规模有限、要考上也有难度,所以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很有限。”
至于学硕、专硕招生比的变化,陈志文认为,从逻辑上有可能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确定影响作用有多大。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另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
“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国家补贴少,学费通常也更贵。大家算经济账而放弃考研。”陈志文分析道。
明年考研报考人数会不会继续下降?陈志文表示,“我不做预测,但我个人觉得,大众对考研在回归理性,‘卷’学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考研报名人数可能涨也涨不了多少、降也降不了多少——因为招生人数还在增长,未来无论涨跌都会相对平稳。”
乔布斯花了12年时间,AI界奥本海默只用了两天
- 详细资料
- 分类:执游快报
- 发布于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04:11
从被扫地出门到救世回归,乔布斯花了12年时间,AI时代的奥本海默只用了两天时间。两人的人生其实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都痴迷佛教和冥想,也都是大一就辍学创业。
AI界奥本海默
不到两个月前,《纽约》杂志出了篇人物特写,《我们时代的奥本海默》的,将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与二战时期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总负责人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相提并论,盛赞奥特曼是当今时代的奥本海默。
虽然这个标题看起来有些夸张,但仔细对比一下,这两人还真是有诸多相同之处。两人扮演的都是项目统筹负责人的角色,领导者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或技术人才,在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率先研发了改变人类历史的新技术产品。奥本海默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而奥特曼则拉开了生成式AI新时代的序幕。
颇具戏剧性的是,《纽约》杂志这篇人物特写发布不到两个月,奥特曼也如同当年的奥本海默一样,因为政治斗争被直接踢出了OpenAI。只不过,两人的出局原因有所不同。当初奥本海默是出于对战争毁灭人类的担忧,反对美国政府研发氢弹,被莫须有的指控剥夺了继续从事原子能研究的资质。
而奥特曼则是被一场突然袭击的公司内部政变剥夺了权力,直接被OpenAI董事会扫地出门。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爆炸新闻成为了过去两天最受瞩目的科技新闻。
但比出局更具戏剧性的是,短短几天之内,在OpenAI员工、投资人以及外界舆论的一致支持下,奥特曼迅速占据了主动权,重新回归,彻底改组OpenAI董事会,成为这场宫斗戏最终的大赢家。
毫无疑问,OpenAI是过去一年最受瞩目的科技公司,而奥特曼是过去一年最成功的创业公司CEO。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创业公司OpenAI发布了ChatGPT,直接拉开了生成式AI时代的序幕,更让此前引领AI研发的行业巨头谷歌措手不及,其技术研发竞争力面临着质疑,首次被迫扮演行业追赶者的角色。
虽然上线仅有一年时间,ChatGPT却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生成式AI技术革命;不仅带动了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大洋两岸涌现出一批批自主研发或者套壳开源的大模型公司;更给我们的办公效率和信息获取方式带来了诸多影响,越来越多的琐碎任务都可以逐渐交给AI完成,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都得到了生成式AI的加持。
在这场新AI技术革命中,奥特曼领导的OpenAI始终牢牢占据着技术核心的位置,从ChatGPT到GPT 3.5到GPT 4.0到最近的GPT 4.0Turbo,OpenAI不仅占据着技术领先,更在行业率先开始打造生态平台,推出GPT应用商店,允许个人用户零基础创建个性化GPT。从某种意义上来说,OpenAI就像是生成式AI领域的苹果。
OpenAI现在有多火?ChatGPT发布一年之后,每周活跃用户达到了1亿,开发者数量超过200万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92%都在使用。根据外界预计,今年他们的营收将达到13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OpenAI的估值就从今年年初的300亿美元飙升到目前二级市场的800亿美元级别。很多人相信,OpenAI未来会像谷歌一样,成为一家市值几千亿甚至万亿的AI巨头。
突然扫地出门
正因为如此,上周五下午传出OpenAI开除奥特曼这一爆炸新闻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一家蒸蒸日上的AI新贵创业公司,却在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赶走了自己的CEO,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完全看不出奥特曼有被OpenAI扫地出门的任何迹象。就在两周前,奥特曼还主持了OpenAI的首次开发者大会,宣布了生态平台战略。就在被开除的前一天,奥特曼还参加了APEC企业家会议,宣布他们即将进行下一轮融资,并计划明年推出更加强大的GPT-5。外界预计,这次OpenAI的估值将达到900亿美元,不到一年内翻了三倍。
OpenAI董事会宣布解雇奥特曼的声明并没有具体解释原因,“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奥特曼对董事会不够坦诚,无法相信他能够继续领导公司”。在奥特曼被解雇之后,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将暂时代理CEO职位。这种声明措辞不禁令人以为奥特曼存在严重的个人品行问题,在董事会展开内部调查的时候撒谎。
硅谷科技公司在业绩良好的时候突然开除CEO,也不乏先例。2010年惠普突然赶走马克·赫德(Mark Hurd),被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斥之为最愚蠢的决定,后者迅速将赫德揽入阵中接班自己。2018年英特尔突然解雇科再奇(Brian Krzanich),也令外界感到震惊,因为当时英特尔根本没有接班人选,不得不让CFO临时接班。但他们突然被解雇,是因为违反公司高管职业道德规定,被董事会与外部承包商或是女下属存在不当关系。
奥特曼难道存在个人品行或是利益问题?奥特曼的亲妹妹的确有指控他对自己实施虐待,但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OpenAI董事会是花了两年时间才调查清楚奥特曼的个人品行问题吗?
在奥特曼被解雇之后,OpenAI董事会主席兼总裁布洛克曼(Greg Brockman)也宣布辞职,他也在这场政变中被踢出了董事会。从布洛克曼在X平台(此前的推特)中的描述,外界可以大致了解这场OpenAI内乱的幕后情况。奥特曼随后也转发表示认可。
OpenAI COO莱特凯普(Brad Lightcap)随后也站出来为奥特曼澄清,称他的离职背后不存在任何违规行为,也不是出于财务、商业或是安全、隐私问题,而完全是奥特曼与董事会之间的沟通问题。虽然他没法说得太细,但至少力挺了奥特曼的职业操守。
从后来诸多当事人的声明和解释来看,奥特曼出局完全是OpenAI内部的政治斗争结果,是与奥特曼存在意见不合的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舒茨凯维(Ilya Sutskever)借助OpenAI特殊的董事会结构,联合三位外部独立董事发起的一场政变。
闪电政变出局
有人的地方就有内斗,硅谷当然也不缺商战题材,创始人与董事会的争夺,从来都是硅谷历史的精彩一页,尤其是那些没有控制权的创始人。1985年乔布斯被自己请来的百事可乐总裁彻底架空,在苹果内部几乎成为了光杆司令,不得不离开创办NeXT。
这段经历是乔布斯个人生成经历上的最大挫折,也是促使他成熟的宝贵财富。正是因为看到了乔布斯等创始人出局的经验教训,后来的谷歌与Meta创始人都设置了超级投票权,让自己牢牢掌控着公司未来战略方向。
OpenAI董事会共有六个席位,除了奥特曼和布洛克曼,还有首席科学家舒茨凯维、Quora CEO亚当·丹杰洛(Adam D’Angelo)、前GeoSim Systems CEO麦考利(Tasha McCauley)以及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战略总监海伦·特纳(Helen Toner)。
策动政变推翻奥特曼的核心人物就是首席科学家舒茨凯维,他此前曾经是谷歌机器学习专家。2015年OpenAI成立的时候,他就担任研究主管。在奥特曼被开除之后,虽然是表面是CTO穆拉蒂代理CEO职位,但实际上却是舒茨凯维掌控了OpenAI的战略大方向。
这是一场突然袭击。奥特曼周四深夜收到舒茨凯维短信,要求周五中午视频会议谈谈。而布洛克曼则是周五中午才被短信通知开会,并收到会议链接。当奥特曼接入Google Meet的时候,发现董事会其他四位成员都在线上。舒茨凯维毫不留情地告知奥特曼,董事会已经决定解雇他。
而布洛克曼也被解除了董事长职位。虽然舒茨凯维希望布洛克曼继续留在公司担任总裁,但深感愤怒的布洛克曼随即也宣布辞职。他甚至还是董事会主席,却完全不知道舒茨凯维已经私下说服董事会其他成员,联手发动这场闪电政变。
对于奥尔曼的出局,OpenAI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微软竟然也是最后时刻才得知,更别提其他投资者了。更讽刺的是,微软投资了130亿美元,把OpenAI云服务完全绑定在Azure平台上,结果OpenAI内部开会都是用的Google Meet,完全不考虑微软的Teams。
独特混合架构
为什么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奥特曼对于公司董事会毫无掌控权,一个高管私下串通几位独立董事就可以彻底改组公司管理层?为什么投资OpenAI百亿美元的最大股东微软竟然连董事会席位都没有,这么大的事情完全被蒙在鼓里。这种奇葩的内乱不像是一家正常的硅谷创业公司。
没错,因为OpenAI本来就不是一家普通的创业公司。他们的董事会根本不需要对股东负责,不需要考虑最大股东微软的意见,而有着更为崇高的“推动AI造福人类”的使命。这必须要解释一下OpenAI奇特的混合所有结构。
我们所熟知的OpenAI其实包括两个部分:2015年成立的非盈利研究机构OpenAI Inc和2019年改制成立的有限盈利机构OpenAI Lp,前者是后者的母公司,非盈利机构的董事会掌控着有限盈利机构。奥特曼是非盈利机构董事会成员,也是有限盈利机构的CEO。
2015年12月,在诸多关注AI技术前景的商界领袖的出资与倡导下,OpenAI作为一家非营利性AI机构正式成立。顾名思义,OpenAI(开放AI)致力于推动AI技术研究和协作,以及制定AI行业安全和道德标准,带动AI技术造福人类。
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包括了马斯克、奥特曼、布洛克曼、舒茨凯维等六人。此外,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杰希卡·利文斯顿(Jessica Livingston),“PayPal黑帮”的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与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以及亚马逊AWS、Infosys、Y Combinator等企业也有参与。
在最初两年,马斯克就是OpenAI的对外名片马斯克个人捐赠了1亿美元,与奥特曼共同担任OpenAI董事会主席。他用自己的影响力为OpenAI吸引了诸多关注和人才。英伟达CEO黄仁勋将第一部超级计算机DGX-1捐赠给OpenAI,也是马斯克出面接收的。不过具体负责业务的实际上是奥特曼,他逐渐淡出了YC的工作,将自己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OpenAI的日常运营上来。
但是一家AI研究机构的运转需要吸引顶级技术人才和巨大基础设施投入,才可能与谷歌、Meta等企业巨头相竞争。单靠亿万富翁的个人捐赠只是杯水车薪。在成立的前两年,OpenAI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要进行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资金。因为严重的意见分歧,马斯克选择了远离OpenAI。
在奥特曼和其他董事会成员的主持下,2019年3月,OpenAI正式从非盈利机构转型为“有限盈利机构”Open LP,开始接受战略投资者以及风险投资的资金,而原先的非盈利机构Open Inc则作为Open LP的母公司继续存在。微软投资的正是OpenAI LP。尽管他们投资了130亿美元,但并没有控制OpenAI,甚至都没有OpenAI的董事会席位。
而且,OpenAI LP是家“有限盈利机构”,只承诺给投资者和员工至多100倍的回报,其余部分都会归于非营利性质的母公司。这意味着未来OpenAI即便上市成为一家万亿美元的巨头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价值也会属于母公司OpenAI Inc。
反对融资和扩张
介绍完这一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OpenAI会开除奥特曼了,也不告知公司投资者。因为OpenAI的董事会根本不需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他们只需要从AI未来的应用和安全性角度去决策。
那么,为什么OpenAI董事会要开除奥特曼?这是首席科学家舒茨凯维和奥特曼在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当奥特曼希望加快公司商业化和产品研发进程的时候,舒茨凯维却希望以更为稳妥保守的方式推进生成式AI,担心公司发展太快会导致生成式AI研究偏离当初的造福人类初心,更不想看到急剧涌入的资本与商业利益将OpenAI变成纯粹追求商业利益和回报的企业。
在策谋三位外部董事开除奥特曼之前,舒茨凯维实际上对奥特曼以及董事会成员多次表达自己的担忧情绪。他希望奥特曼不要这么快推进融资和公司商业化,需要搞清楚目前GPT技术方向。
但奥特曼却认为目前OpenAI的业务增长状况和资金需求,必须要尽快推进下一轮融资才能保障运营。由于新用户增长超过了服务器需求,OpenAI甚至不得不暂停了新用户的注册。
目前外界还不得而知,舒茨凯维是怎样说服三位外部董事,对奥特曼发起突然政变的。但需要指出的是,OpenAI董事会的六名成员都不持有商业子公司OpenAI的股份。OpenAI估值急剧飙升,或许对公司员工和投资者意义重大,但对董事会成员却并没有直接回报,这也是为了确保他们可以脱离自身利益,从更为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强人工智能AGI的未来运用。
或许董事会真的不在乎OpenAI值多少钱,但是投资者和员工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却做不到置身事外。作为带领OpenAI成功推出ChatGPT,带动估值飙升数倍的成功CEO,奥特曼在公司内部极具深望和人气。他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间被突然解职,严重打击了OpenAI内部的员工士气,也影响到了OpenAI即将进行的融资前景。
奥特曼不担心自己没有去处,他很快就和布洛克曼开始筹划创办新公司,以他运营OpenAI的辉煌履历和硅谷极高的人气,有的是超级富豪和企业巨头愿意投资,软银孙正义就是其中之一。据孙正义自己透露,他是ChatGPT的狂热用户,而且几乎每天都要和奥特曼沟通一下。在Arm上市给软银带来投资回报之后,投资OpenAI成为了孙正义最实际的目标。现在奥特曼离开了OpenAI,孙正义完全可以把钱投给他信赖的创业者。
奥特曼自立门户,对OpenAI无疑是个巨大打击,因为他不仅会吸引诸多投资者,更为重要的是,对带走OpenAI的大批核心技术员工。
奥特曼走了,意味着OpenAI的新融资要暂时告吹。别提新融资了,在奥特曼被开除之后,OpenAI在二级市场的估值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对于OpenAI的员工而言,他们热切期待着自己手中的股权与期权增值多多益善,奥特曼的离开对他们不仅是公司领导层的打击,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奥特曼被解雇令一些员工感到非常失望。在他被解职的当天晚上,OpenAI的几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一道宣布辞职,除了总裁布洛克曼,还有公司研究总监akub Pachocki、负责评估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团队负责人Aleksander Madry,以及创始团队研究人员Szymon Sidor。
对OpenAI开除奥特曼大感意外和失望的还有投资者。虽然微软公开表示会继续与OpenAI战略合作,但据媒体报道,微软CEO纳德拉对OpenAI突然开除奥特曼的决定感到非常愤怒,尤其是完全没有告知最大股东微软,他也严重怀疑未来OpenAI的领导决策和竞争力。
不仅仅是纳德拉这样怀疑,几乎所有科技圈和媒体圈的人都在怀疑,OpenAI董事会这么粗暴开除奥特曼,是否会对员工士气和投资者信心带来毁灭打击,是否会影响到OpenAI未来的竞争力?
回归重组董事会
在交杂着震惊、失望与愤怒情绪的交错影响下,OpenAI的员工周六开始集体与董事会摊牌,要求这个与他们毫无利益关系的董事会集体辞职并迎回奥特曼,否则他们会考虑集体辞职。如果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那么也就意味着OpenAI失去了竞争力和未来。
在投资者和员工集体逼宫下,OpenAI董事会四名成员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或许可以不在乎投资者的压力,但却无法承受员工集体出走摊牌,那意味着OpenAI的崩溃。到了周六傍晚,四名董事终于愿意辞职,以迎回奥特曼与布洛克曼。当然,他们不走,奥特曼和布洛克曼也不可能回归。
奥特曼显然也不愿意这样离开OpenAI,毕竟他亲手将这家企业从头开始打造成一家估值高达900亿美元的AI新贵。周六晚间,在得知OpenAI董事会愿意辞职的消息后,奥特曼发X表示,”自己深爱着OpenAI团队”,似乎预示着他愿意正式回归。
到了周日中午,奥特曼突然发布了一张自己回到OpenAI的照片,只不过他还没有正式恢复职位,因此胸牌还是“访客”。奥特曼调侃道,“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着这个(访客胸牌)”。显然,他即将恢复CEO职位,回到熟悉的公司和团队。
可以设想的是,奥特曼接受邀请回归OpenAI之后,势必会重组OpenAI董事会,让自己对董事会拥有绝对话语权,至少不会再出现被突然扫地出门的政变。但是OpenAI母公司这种奇特的类似非营利基金会的董事会结构,未来是否会继续阻碍子公司的高速增长,依然是个未知数。
当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出任临时CEO之后,以iMac挽救了苹果濒临破产的命运,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正式CEO。乔布斯答应转正的一个条件就是重组苹果董事会,全换上自己的盟友,其中包括了他的挚友埃里森。毕竟当年苹果董事会站在卖糖水的斯库里一边,让自己变成光杆司令,从而被迫辞职离开的滋味,乔布斯是不想再次感受的。
从扫地出门到回归救世,乔布斯花了12年时间,而奥特曼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或许这就是AI时代的效率吧。
澳大利亚央行预计经济韧劲支持就业 通胀将高位运行
- 详细资料
- 分类:执游快报
- 发布于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07:21
澳大利亚央行预计,到2025年底通胀率只会回到2%-3%目标的顶部,而且更强劲的经济将继续支持劳动力市场,这支持了其本周恢复加息的决定。
据周五发布的季度“货币政策声明”,澳大利亚央行预计到2024年中总体通胀率将达到4%,三个月前的预测为3.5%;经济增长率1.75%,之前预期为1.5%。预计失业率在2024年底达到4.25%的峰值,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保持在该水平。
“事实证明国内经济比之前预期的更具韧性,劳动力市场因此料将更加逐步地舒缓,”央行在谈到其预测时表示。央行的预测是基于现金利率在4.5%左右见顶,然后到2025年底降至3.5%。“未来一年通胀上升的前景,增加了在定价决策中嵌入更高通(120.1, 0.04, 0.03%)胀预期的风险。”
在央行发布货币政策声明后,澳元扩大盘中跌幅至0.2%,报0.6353美元,连续第五日走低。三年期国债反弹缩窄跌幅,收益率上涨7个基点至4.23%,声明发布前在4.25%。
澳大利亚央行周二结束了连续四次会议暂停加息的态势,把利率提高到12年高点4.35%,以控制价格涨势。
包括澳洲联邦银行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现在预测央行已经结束加息,不过来自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84.17, 0.09, 0.11%)等机构的少数经济学家预计至少会再次加息至4.6%。货币市场押注暗示未来一年利率将保持在4%以上。
“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让通胀率回到目标水平,”澳大利亚央行表示。“是否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确保通胀率在合理的时间内回到目标水平,将取决于数据和不断变化的风险评估。”这重申了周二的货币政策声明。
澳大利亚央行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国内需求趋势,以及通胀和劳动力市场前景。
“从表面上看,鉴于短期数字修正的幅度,新的预测偏向鹰派,并暗示央行距离目标的距离比之前预期要远,”摩根大通(144.29, -0.43, -0.30%)的Tom Kennedy说道。
“但在预估发布前人们普遍预期会上调,而领导层已选择通过本周指引的调整,略微提高进一步收紧政策的门槛,”他说。
澳大利亚央行指出,年终通胀率仍将高于5%,远高于目标。报告称,在劳动力市场紧张和能源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服务价格强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最近几个季度人口激增,加剧了需求,租金涨幅也势将居高不下。
另一个推高通胀的因素是薪资增速,料将在今年见顶达到4%(8月预测为4.1%),并在2024年上半年保持在该水平,之后回落。澳大利亚央行强调生产率增长持续低迷,是通胀面临的上行风险之一。另一方面全球成本压力下降以及中国通胀低下,可能会拉低整体消费价格。
澳大利亚央行称,家庭消费是不确定性的一个“关键源头”,不过就业市场坚韧和房价上涨,可能支持信心。国际学生和旅客反弹,支持了消费。
多家券商相继召开2024年度策略会
- 详细资料
- 分类:执游快报
- 发布于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03:16
工业和信息化部14日发布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已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等15个城市为此次试点城市。
通知提出,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知明确车辆电动化水平大幅提高、充换电服务体系保障有力、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3个主要目标,以及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促进新技术创新应用、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健全政策和管理制度4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通知预期目标,新能源汽车推广将聚焦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领域,推广数量预计超过60万辆;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将建成超过70万台充电桩和0.78万座换电站;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将取得积极成效,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换电等加快应用,V2G、光储充放等车网融合技术示范效果良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有提升且示范规模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碳交易、绿色电力交易实现新突破,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并实现上车应用。
快讯:三大指数早间低开后拉升翻红 短剧概念持续强势
- 详细资料
- 分类:执游快报
- 发布于 2023年11月08日 星期三 02:53
11月8日消息,三大指数早间低开后拉升翻红。板块方面,短剧概念持续走强,天威视讯(10.590, 0.96, 9.97%)5连板,中文在线(26.760, 4.46, 20.00%)20cm涨停。“龙字辈”概念股早盘继续活跃,龙韵股份(27.420, 2.49, 9.99%)5连板,龙溪股份(14.360, 1.31, 10.04%)、锋龙股份(20.600, 1.87, 9.98%)4连板。医药股表现活跃,CRO概念领涨,太龙药业(7.870, 0.72, 10.07%)、双成药业(8.150, 0.74, 9.99%)涨停;油气开采、贵金属板块陷入调整。总体来看,个股涨跌互现。截至发稿,沪指涨0.02%,深成指涨0.05%,创指涨0.14%。
盘面上,短剧概念、传媒、CRO概念板块涨幅居前,油气开采、贵金属、一体化压铸板块跌幅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