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游网

乔布斯花了12年时间,AI界奥本海默只用了两天

  从被扫地出门到救世回归,乔布斯花了12年时间,AI时代的奥本海默只用了两天时间。两人的人生其实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都痴迷佛教和冥想,也都是大一就辍学创业。

  AI界奥本海默

  不到两个月前,《纽约》杂志出了篇人物特写,《我们时代的奥本海默》的,将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与二战时期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总负责人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相提并论,盛赞奥特曼是当今时代的奥本海默。

  虽然这个标题看起来有些夸张,但仔细对比一下,这两人还真是有诸多相同之处。两人扮演的都是项目统筹负责人的角色,领导者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或技术人才,在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率先研发了改变人类历史的新技术产品。奥本海默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而奥特曼则拉开了生成式AI新时代的序幕。

  颇具戏剧性的是,《纽约》杂志这篇人物特写发布不到两个月,奥特曼也如同当年的奥本海默一样,因为政治斗争被直接踢出了OpenAI。只不过,两人的出局原因有所不同。当初奥本海默是出于对战争毁灭人类的担忧,反对美国政府研发氢弹,被莫须有的指控剥夺了继续从事原子能研究的资质。

  而奥特曼则是被一场突然袭击的公司内部政变剥夺了权力,直接被OpenAI董事会扫地出门。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爆炸新闻成为了过去两天最受瞩目的科技新闻。

  但比出局更具戏剧性的是,短短几天之内,在OpenAI员工、投资人以及外界舆论的一致支持下,奥特曼迅速占据了主动权,重新回归,彻底改组OpenAI董事会,成为这场宫斗戏最终的大赢家。

  毫无疑问,OpenAI是过去一年最受瞩目的科技公司,而奥特曼是过去一年最成功的创业公司CEO。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创业公司OpenAI发布了ChatGPT,直接拉开了生成式AI时代的序幕,更让此前引领AI研发的行业巨头谷歌措手不及,其技术研发竞争力面临着质疑,首次被迫扮演行业追赶者的角色。

  虽然上线仅有一年时间,ChatGPT却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生成式AI技术革命;不仅带动了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大洋两岸涌现出一批批自主研发或者套壳开源的大模型公司;更给我们的办公效率和信息获取方式带来了诸多影响,越来越多的琐碎任务都可以逐渐交给AI完成,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都得到了生成式AI的加持。

  在这场新AI技术革命中,奥特曼领导的OpenAI始终牢牢占据着技术核心的位置,从ChatGPT到GPT 3.5到GPT 4.0到最近的GPT 4.0Turbo,OpenAI不仅占据着技术领先,更在行业率先开始打造生态平台,推出GPT应用商店,允许个人用户零基础创建个性化GPT。从某种意义上来说,OpenAI就像是生成式AI领域的苹果。

  OpenAI现在有多火?ChatGPT发布一年之后,每周活跃用户达到了1亿,开发者数量超过200万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92%都在使用。根据外界预计,今年他们的营收将达到13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OpenAI的估值就从今年年初的300亿美元飙升到目前二级市场的800亿美元级别。很多人相信,OpenAI未来会像谷歌一样,成为一家市值几千亿甚至万亿的AI巨头。

  突然扫地出门

  正因为如此,上周五下午传出OpenAI开除奥特曼这一爆炸新闻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一家蒸蒸日上的AI新贵创业公司,却在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赶走了自己的CEO,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完全看不出奥特曼有被OpenAI扫地出门的任何迹象。就在两周前,奥特曼还主持了OpenAI的首次开发者大会,宣布了生态平台战略。就在被开除的前一天,奥特曼还参加了APEC企业家会议,宣布他们即将进行下一轮融资,并计划明年推出更加强大的GPT-5。外界预计,这次OpenAI的估值将达到900亿美元,不到一年内翻了三倍。

  OpenAI董事会宣布解雇奥特曼的声明并没有具体解释原因,“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奥特曼对董事会不够坦诚,无法相信他能够继续领导公司”。在奥特曼被解雇之后,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将暂时代理CEO职位。这种声明措辞不禁令人以为奥特曼存在严重的个人品行问题,在董事会展开内部调查的时候撒谎。

  硅谷科技公司在业绩良好的时候突然开除CEO,也不乏先例。2010年惠普突然赶走马克·赫德(Mark Hurd),被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斥之为最愚蠢的决定,后者迅速将赫德揽入阵中接班自己。2018年英特尔突然解雇科再奇(Brian Krzanich),也令外界感到震惊,因为当时英特尔根本没有接班人选,不得不让CFO临时接班。但他们突然被解雇,是因为违反公司高管职业道德规定,被董事会与外部承包商或是女下属存在不当关系。

  奥特曼难道存在个人品行或是利益问题?奥特曼的亲妹妹的确有指控他对自己实施虐待,但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OpenAI董事会是花了两年时间才调查清楚奥特曼的个人品行问题吗?

  在奥特曼被解雇之后,OpenAI董事会主席兼总裁布洛克曼(Greg Brockman)也宣布辞职,他也在这场政变中被踢出了董事会。从布洛克曼在X平台(此前的推特)中的描述,外界可以大致了解这场OpenAI内乱的幕后情况。奥特曼随后也转发表示认可。

  OpenAI COO莱特凯普(Brad Lightcap)随后也站出来为奥特曼澄清,称他的离职背后不存在任何违规行为,也不是出于财务、商业或是安全、隐私问题,而完全是奥特曼与董事会之间的沟通问题。虽然他没法说得太细,但至少力挺了奥特曼的职业操守。

  从后来诸多当事人的声明和解释来看,奥特曼出局完全是OpenAI内部的政治斗争结果,是与奥特曼存在意见不合的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舒茨凯维(Ilya Sutskever)借助OpenAI特殊的董事会结构,联合三位外部独立董事发起的一场政变。

  闪电政变出局

  有人的地方就有内斗,硅谷当然也不缺商战题材,创始人与董事会的争夺,从来都是硅谷历史的精彩一页,尤其是那些没有控制权的创始人。1985年乔布斯被自己请来的百事可乐总裁彻底架空,在苹果内部几乎成为了光杆司令,不得不离开创办NeXT。

  这段经历是乔布斯个人生成经历上的最大挫折,也是促使他成熟的宝贵财富。正是因为看到了乔布斯等创始人出局的经验教训,后来的谷歌与Meta创始人都设置了超级投票权,让自己牢牢掌控着公司未来战略方向。

  OpenAI董事会共有六个席位,除了奥特曼和布洛克曼,还有首席科学家舒茨凯维、Quora CEO亚当·丹杰洛(Adam D’Angelo)、前GeoSim Systems CEO麦考利(Tasha McCauley)以及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战略总监海伦·特纳(Helen Toner)。

  策动政变推翻奥特曼的核心人物就是首席科学家舒茨凯维,他此前曾经是谷歌机器学习专家。2015年OpenAI成立的时候,他就担任研究主管。在奥特曼被开除之后,虽然是表面是CTO穆拉蒂代理CEO职位,但实际上却是舒茨凯维掌控了OpenAI的战略大方向。

  这是一场突然袭击。奥特曼周四深夜收到舒茨凯维短信,要求周五中午视频会议谈谈。而布洛克曼则是周五中午才被短信通知开会,并收到会议链接。当奥特曼接入Google Meet的时候,发现董事会其他四位成员都在线上。舒茨凯维毫不留情地告知奥特曼,董事会已经决定解雇他。

  而布洛克曼也被解除了董事长职位。虽然舒茨凯维希望布洛克曼继续留在公司担任总裁,但深感愤怒的布洛克曼随即也宣布辞职。他甚至还是董事会主席,却完全不知道舒茨凯维已经私下说服董事会其他成员,联手发动这场闪电政变。

  对于奥尔曼的出局,OpenAI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微软竟然也是最后时刻才得知,更别提其他投资者了。更讽刺的是,微软投资了130亿美元,把OpenAI云服务完全绑定在Azure平台上,结果OpenAI内部开会都是用的Google Meet,完全不考虑微软的Teams。

  独特混合架构

  为什么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奥特曼对于公司董事会毫无掌控权,一个高管私下串通几位独立董事就可以彻底改组公司管理层?为什么投资OpenAI百亿美元的最大股东微软竟然连董事会席位都没有,这么大的事情完全被蒙在鼓里。这种奇葩的内乱不像是一家正常的硅谷创业公司。

  没错,因为OpenAI本来就不是一家普通的创业公司。他们的董事会根本不需要对股东负责,不需要考虑最大股东微软的意见,而有着更为崇高的“推动AI造福人类”的使命。这必须要解释一下OpenAI奇特的混合所有结构。

  我们所熟知的OpenAI其实包括两个部分:2015年成立的非盈利研究机构OpenAI Inc和2019年改制成立的有限盈利机构OpenAI Lp,前者是后者的母公司,非盈利机构的董事会掌控着有限盈利机构。奥特曼是非盈利机构董事会成员,也是有限盈利机构的CEO。

  2015年12月,在诸多关注AI技术前景的商界领袖的出资与倡导下,OpenAI作为一家非营利性AI机构正式成立。顾名思义,OpenAI(开放AI)致力于推动AI技术研究和协作,以及制定AI行业安全和道德标准,带动AI技术造福人类。

  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包括了马斯克、奥特曼、布洛克曼、舒茨凯维等六人。此外,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杰希卡·利文斯顿(Jessica Livingston),“PayPal黑帮”的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与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以及亚马逊AWS、Infosys、Y Combinator等企业也有参与。

  在最初两年,马斯克就是OpenAI的对外名片马斯克个人捐赠了1亿美元,与奥特曼共同担任OpenAI董事会主席。他用自己的影响力为OpenAI吸引了诸多关注和人才。英伟达CEO黄仁勋将第一部超级计算机DGX-1捐赠给OpenAI,也是马斯克出面接收的。不过具体负责业务的实际上是奥特曼,他逐渐淡出了YC的工作,将自己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OpenAI的日常运营上来。

  但是一家AI研究机构的运转需要吸引顶级技术人才和巨大基础设施投入,才可能与谷歌、Meta等企业巨头相竞争。单靠亿万富翁的个人捐赠只是杯水车薪。在成立的前两年,OpenAI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要进行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资金。因为严重的意见分歧,马斯克选择了远离OpenAI。

  在奥特曼和其他董事会成员的主持下,2019年3月,OpenAI正式从非盈利机构转型为“有限盈利机构”Open LP,开始接受战略投资者以及风险投资的资金,而原先的非盈利机构Open Inc则作为Open LP的母公司继续存在。微软投资的正是OpenAI LP。尽管他们投资了130亿美元,但并没有控制OpenAI,甚至都没有OpenAI的董事会席位。

  而且,OpenAI LP是家“有限盈利机构”,只承诺给投资者和员工至多100倍的回报,其余部分都会归于非营利性质的母公司。这意味着未来OpenAI即便上市成为一家万亿美元的巨头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价值也会属于母公司OpenAI Inc。

  反对融资和扩张

  介绍完这一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OpenAI会开除奥特曼了,也不告知公司投资者。因为OpenAI的董事会根本不需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他们只需要从AI未来的应用和安全性角度去决策。

  那么,为什么OpenAI董事会要开除奥特曼?这是首席科学家舒茨凯维和奥特曼在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当奥特曼希望加快公司商业化和产品研发进程的时候,舒茨凯维却希望以更为稳妥保守的方式推进生成式AI,担心公司发展太快会导致生成式AI研究偏离当初的造福人类初心,更不想看到急剧涌入的资本与商业利益将OpenAI变成纯粹追求商业利益和回报的企业。

  在策谋三位外部董事开除奥特曼之前,舒茨凯维实际上对奥特曼以及董事会成员多次表达自己的担忧情绪。他希望奥特曼不要这么快推进融资和公司商业化,需要搞清楚目前GPT技术方向。

  但奥特曼却认为目前OpenAI的业务增长状况和资金需求,必须要尽快推进下一轮融资才能保障运营。由于新用户增长超过了服务器需求,OpenAI甚至不得不暂停了新用户的注册。

  目前外界还不得而知,舒茨凯维是怎样说服三位外部董事,对奥特曼发起突然政变的。但需要指出的是,OpenAI董事会的六名成员都不持有商业子公司OpenAI的股份。OpenAI估值急剧飙升,或许对公司员工和投资者意义重大,但对董事会成员却并没有直接回报,这也是为了确保他们可以脱离自身利益,从更为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强人工智能AGI的未来运用。

  或许董事会真的不在乎OpenAI值多少钱,但是投资者和员工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却做不到置身事外。作为带领OpenAI成功推出ChatGPT,带动估值飙升数倍的成功CEO,奥特曼在公司内部极具深望和人气。他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间被突然解职,严重打击了OpenAI内部的员工士气,也影响到了OpenAI即将进行的融资前景。

  奥特曼不担心自己没有去处,他很快就和布洛克曼开始筹划创办新公司,以他运营OpenAI的辉煌履历和硅谷极高的人气,有的是超级富豪和企业巨头愿意投资,软银孙正义就是其中之一。据孙正义自己透露,他是ChatGPT的狂热用户,而且几乎每天都要和奥特曼沟通一下。在Arm上市给软银带来投资回报之后,投资OpenAI成为了孙正义最实际的目标。现在奥特曼离开了OpenAI,孙正义完全可以把钱投给他信赖的创业者。

  奥特曼自立门户,对OpenAI无疑是个巨大打击,因为他不仅会吸引诸多投资者,更为重要的是,对带走OpenAI的大批核心技术员工。

  奥特曼走了,意味着OpenAI的新融资要暂时告吹。别提新融资了,在奥特曼被开除之后,OpenAI在二级市场的估值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对于OpenAI的员工而言,他们热切期待着自己手中的股权与期权增值多多益善,奥特曼的离开对他们不仅是公司领导层的打击,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奥特曼被解雇令一些员工感到非常失望。在他被解职的当天晚上,OpenAI的几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一道宣布辞职,除了总裁布洛克曼,还有公司研究总监akub Pachocki、负责评估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团队负责人Aleksander Madry,以及创始团队研究人员Szymon Sidor。

  对OpenAI开除奥特曼大感意外和失望的还有投资者。虽然微软公开表示会继续与OpenAI战略合作,但据媒体报道,微软CEO纳德拉对OpenAI突然开除奥特曼的决定感到非常愤怒,尤其是完全没有告知最大股东微软,他也严重怀疑未来OpenAI的领导决策和竞争力。

  不仅仅是纳德拉这样怀疑,几乎所有科技圈和媒体圈的人都在怀疑,OpenAI董事会这么粗暴开除奥特曼,是否会对员工士气和投资者信心带来毁灭打击,是否会影响到OpenAI未来的竞争力?

  回归重组董事会

  在交杂着震惊、失望与愤怒情绪的交错影响下,OpenAI的员工周六开始集体与董事会摊牌,要求这个与他们毫无利益关系的董事会集体辞职并迎回奥特曼,否则他们会考虑集体辞职。如果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那么也就意味着OpenAI失去了竞争力和未来。

  在投资者和员工集体逼宫下,OpenAI董事会四名成员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或许可以不在乎投资者的压力,但却无法承受员工集体出走摊牌,那意味着OpenAI的崩溃。到了周六傍晚,四名董事终于愿意辞职,以迎回奥特曼与布洛克曼。当然,他们不走,奥特曼和布洛克曼也不可能回归。

  奥特曼显然也不愿意这样离开OpenAI,毕竟他亲手将这家企业从头开始打造成一家估值高达900亿美元的AI新贵。周六晚间,在得知OpenAI董事会愿意辞职的消息后,奥特曼发X表示,”自己深爱着OpenAI团队”,似乎预示着他愿意正式回归。

  到了周日中午,奥特曼突然发布了一张自己回到OpenAI的照片,只不过他还没有正式恢复职位,因此胸牌还是“访客”。奥特曼调侃道,“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着这个(访客胸牌)”。显然,他即将恢复CEO职位,回到熟悉的公司和团队。

  可以设想的是,奥特曼接受邀请回归OpenAI之后,势必会重组OpenAI董事会,让自己对董事会拥有绝对话语权,至少不会再出现被突然扫地出门的政变。但是OpenAI母公司这种奇特的类似非营利基金会的董事会结构,未来是否会继续阻碍子公司的高速增长,依然是个未知数。

  当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出任临时CEO之后,以iMac挽救了苹果濒临破产的命运,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正式CEO。乔布斯答应转正的一个条件就是重组苹果董事会,全换上自己的盟友,其中包括了他的挚友埃里森。毕竟当年苹果董事会站在卖糖水的斯库里一边,让自己变成光杆司令,从而被迫辞职离开的滋味,乔布斯是不想再次感受的。

 

  从扫地出门到回归救世,乔布斯花了12年时间,而奥特曼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或许这就是AI时代的效率吧。

多家券商相继召开2024年度策略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14日发布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已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等15个城市为此次试点城市。

  通知提出,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知明确车辆电动化水平大幅提高、充换电服务体系保障有力、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3个主要目标,以及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促进新技术创新应用、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健全政策和管理制度4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通知预期目标,新能源汽车推广将聚焦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领域,推广数量预计超过60万辆;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将建成超过70万台充电桩和0.78万座换电站;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将取得积极成效,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换电等加快应用,V2G、光储充放等车网融合技术示范效果良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有提升且示范规模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碳交易、绿色电力交易实现新突破,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并实现上车应用。

快讯:三大指数早间低开后拉升翻红 短剧概念持续强势

  11月8日消息,三大指数早间低开后拉升翻红。板块方面,短剧概念持续走强,天威视讯(10.590, 0.96, 9.97%)5连板,中文在线(26.760, 4.46, 20.00%)20cm涨停。“龙字辈”概念股早盘继续活跃,龙韵股份(27.420, 2.49, 9.99%)5连板,龙溪股份(14.360, 1.31, 10.04%)、锋龙股份(20.600, 1.87, 9.98%)4连板。医药股表现活跃,CRO概念领涨,太龙药业(7.870, 0.72, 10.07%)、双成药业(8.150, 0.74, 9.99%)涨停;油气开采、贵金属板块陷入调整。总体来看,个股涨跌互现。截至发稿,沪指涨0.02%,深成指涨0.05%,创指涨0.14%。

 

  盘面上,短剧概念、传媒、CRO概念板块涨幅居前,油气开采、贵金属、一体化压铸板块跌幅居前。

澳大利亚央行预计经济韧劲支持就业 通胀将高位运行

  澳大利亚央行预计,到2025年底通胀率只会回到2%-3%目标的顶部,而且更强劲的经济将继续支持劳动力市场,这支持了其本周恢复加息的决定。

  据周五发布的季度“货币政策声明”,澳大利亚央行预计到2024年中总体通胀率将达到4%,三个月前的预测为3.5%;经济增长率1.75%,之前预期为1.5%。预计失业率在2024年底达到4.25%的峰值,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保持在该水平。

  “事实证明国内经济比之前预期的更具韧性,劳动力市场因此料将更加逐步地舒缓,”央行在谈到其预测时表示。央行的预测是基于现金利率在4.5%左右见顶,然后到2025年底降至3.5%。“未来一年通胀上升的前景,增加了在定价决策中嵌入更高通(120.1, 0.04, 0.03%)胀预期的风险。”

  在央行发布货币政策声明后,澳元扩大盘中跌幅至0.2%,报0.6353美元,连续第五日走低。三年期国债反弹缩窄跌幅,收益率上涨7个基点至4.23%,声明发布前在4.25%。

  澳大利亚央行周二结束了连续四次会议暂停加息的态势,把利率提高到12年高点4.35%,以控制价格涨势。

  包括澳洲联邦银行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现在预测央行已经结束加息,不过来自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84.17, 0.09, 0.11%)等机构的少数经济学家预计至少会再次加息至4.6%。货币市场押注暗示未来一年利率将保持在4%以上。

  “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让通胀率回到目标水平,”澳大利亚央行表示。“是否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确保通胀率在合理的时间内回到目标水平,将取决于数据和不断变化的风险评估。”这重申了周二的货币政策声明。

  澳大利亚央行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国内需求趋势,以及通胀和劳动力市场前景。

  “从表面上看,鉴于短期数字修正的幅度,新的预测偏向鹰派,并暗示央行距离目标的距离比之前预期要远,”摩根大通(144.29, -0.43, -0.30%)的Tom Kennedy说道。

  “但在预估发布前人们普遍预期会上调,而领导层已选择通过本周指引的调整,略微提高进一步收紧政策的门槛,”他说。

  澳大利亚央行指出,年终通胀率仍将高于5%,远高于目标。报告称,在劳动力市场紧张和能源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服务价格强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最近几个季度人口激增,加剧了需求,租金涨幅也势将居高不下。

  另一个推高通胀的因素是薪资增速,料将在今年见顶达到4%(8月预测为4.1%),并在2024年上半年保持在该水平,之后回落。澳大利亚央行强调生产率增长持续低迷,是通胀面临的上行风险之一。另一方面全球成本压力下降以及中国通胀低下,可能会拉低整体消费价格。

 

  澳大利亚央行称,家庭消费是不确定性的一个“关键源头”,不过就业市场坚韧和房价上涨,可能支持信心。国际学生和旅客反弹,支持了消费。

惠博普64亿重组终止同业竞争难解 股权融资22亿仅赚6亿亟需转型突围

  筹划了半年多,惠博普(3.410, -0.02, -0.58%)(002554.SZ)的重大资产重组半途夭折了。

  11月2日晚间,惠博普发布公告称,公司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终止。

  始于2023年4月20日,惠博普宣告重大资产重组,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收购长沙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沙排水”、“标的公司”)100%股权,长沙排水的总资产在64亿元左右。

  这次重组一度被给予厚望。这是一次关联交易,目的是兑现承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惠博普的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随着这次重组事项终止,这些期望均落空。

  惠博普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面系统装备的工艺技术研发、系统设计、成套装备提供及工程技术服务业务,2011年上市以来,公司经营业绩整体上没有亮点。

  Wind数据显示,上市以来,惠博普股权融资累计数接近22亿元,而累计盈利数不到6亿元。

  筹划半年的重组落空

  出人意料,惠博普获注大股东资产的期望落空了。

  根据最新公告,11月2日,惠博普召开的董事会、监事会会议,均通过了终止此前筹划的重组事项。

  回溯公告,2023年4月20日,惠博普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5月8日,惠博普进一步披露,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收购长沙市排水100%股权,交易对方为长沙水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业集团”)及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生态环保”),后者分别持有长沙排水85%股权、15%股权。与此同时,公司将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进行配套募资,所募资金,除了支付现金对价交易外,剩余部分将用于标的公司项目建设及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等。

  由于水业集团持有长沙排水60%股权,持有惠博普30.22%股权,同时为两家公司控股股东,因此,本次交易属于关联交易。

  其实,本次交易是水业集团兑现此前的承诺。为避免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保证上市公司及其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2019年8月及2023年2月,水业集团出具承诺函,承诺将促使与上市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污水处理运营业务相关企业达到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条件,在2023年12月31日前启动法定程序以市场公允价格将相关企业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长沙排水的规模不小。2022年底及2023年3月底,惠博普总资产为50.09亿元、52.63亿元。同期,长沙排水的总资产分别约为64.55亿元、64.75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惠博普的净资产为25亿元,长沙排水的净资产为41.70亿元。长沙排水的净资产远远高于惠博普的净资产。因此,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在惠博普及市场人士看来,本次重组还是一次优质资产注入。

  长沙排水成立于2000年,根据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长沙排水拥有长善垸、花桥、新开铺、暮云、雨花、新港六个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拥有、运营、维护和移交的排他性权利。截至本预案签署日(2023年5月8日),六个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污水处理能力合计为130万立方米/日。

  惠博普称,标的公司资产业务的装入,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市政污水业务,与上市公司原有的能源服务产业形成合力,主营业务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那么,本次重组为何终止了呢?公告称,在重组工作推进期间,长沙市政府启动长沙市城区排水一体化改革工作,计划打造公共排水管网、排水泵站统一运营管理和污水厂“投融建运”一体化平台,对长沙市污水处理厂、管网、泵站等业务进行整合及统一管理,该事项可能对本次重组交易标的长沙排水的盈利能力、资产范围及估值产生重大不确定性影响。目前,已确定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必要的审计、评估及审批程序,遂决定终止重组。

  那么,承诺的同业竞争问题如何解决?公告称,若在2025年12月31日前未能解决污水处理运营业务的同业竞争问题,水业集团将委托惠博普全面托管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或通过惠博普出售污水处理相关资产等方式彻底解决。

  增收不增利亟待突围

  获注优质资产的计划落空了,惠博普的经营压力如何缓解?

  根据财报,惠博普是一家国际化的油气资源开发及利用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清洁的能源及能源生产方式。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油气工程及服务(EPCC)、环境工程及服务、油气资源开发及利用。

  早在2011年,惠博普就登陆了A股市场,但上市以来,公司经营业绩整体上不算理想。2011年,上市首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分别为4.04亿元、0.92亿元,同比增长36.30%、37.41%。历经持续增长,到2014年,期营业收入为13.81亿元,净利润为1.56亿元,2015年,营业收入微降至13.59亿元,净利润则继续增长至1.61亿元。

  从2016年开始,惠博普业绩大幅波动。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0.50亿元、14.85亿元、16.62亿元,净利润为1.31亿元、0.89亿元、-4.94亿元。2018年,惠博普出现上市之后的首次亏损。

  2019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8月,惠博普完成易主。具体为,公司时任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黄松、白明垠、肖荣及其他六大股东拟向长沙水业转让公司10.02%股份,同时,黄松将其剩余持有的公司10.8%股份表决权全部委托给长沙水业行使。借此,惠博普易主给长沙水业,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长沙市国资委。

  2020年12月,惠博普向长沙水业定向发行股份,募资6.98亿元,本次定增完成后,长沙水业的持股比升至30.22%。

  易主后,惠博普的经营业绩稍有改善。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2.93亿元、净利润0.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01%、117.24%。但在2020年,其营业收入下降50.49%至11.36亿元,净利润为亏损1.78亿元。

  2021年、2022年,惠博普迎来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分别为15.94亿元、19.87亿元,同比增长40.40%、24.63%,净利润为0.89亿元、1.59亿元,同比增长149.99%、78.50%。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3.72亿元,同比增长61.70%,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仅增长1.77%,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对比发现,惠博普2023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与2016年同期的净利润基本持平。这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仍然较低。

  Wind数据显示,上市13年来,惠博普实现的净利润累计数为5.95亿元,累计分红3亿元。而上市以来,不含发行股份收购资产的定增,仅仅是募集资金,惠博普的股权融资就达到21.8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排水盈利能力较为稳定,2021年至2023年一季度,长沙排水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38亿元、9.47亿元、1.97亿元,净利润约为3.62亿元、3.09亿元、0.52亿元。

  重组之后,惠博普的净利润将至少增加3亿元,对其而言,确实是一大利好。

 

  然而,利好落空了,惠博普靠什么突围?

最热新游

政策效能加快释放 一季度我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4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877亿元,同比下降2.3%,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2%左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856亿元,同比增长2.9%。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发布会上表示,从一季度收支情况来看,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能正在加快释放,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财政部将把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内需、培育发展新动能、防范化解风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质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文旅消费等行业

  税收较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特殊性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2%左右,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王东伟解释称,特殊因素包括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入库抬高基数,以及2023年年中出台的4项减税政策对今年财政收入形成翘尾减收等。

  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是49172亿元,同比下降4.9%,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税收保持平稳增长。从主要税收收入项目看,国内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下降7.1%、4.5%;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分别同比增长10%、1%、19.8%。此外,一季度车辆购置税同比增长10.5%。

  王东伟指出,一季度文旅消费、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税收较快增长。服务业方面,与居民消费关联性较高的住宿和餐饮业税收增长4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2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收入增长6.8%,零售业税收收入增长5.7%,反映出居民消费活力正在不断释放。

  制造业方面,一季度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下降,扣除前述去年同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等不可比因素影响后,实现平稳增长。尽管受不可比因素影响,但制造业部分细分行业税收仍呈增长态势,表现良好。如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9.5%,计算机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6.8%。

  研究适当增加

  储蓄国债发行规模

  近段时间,投资者积极认购储蓄国债,部分银行出现“一债难求”的情况。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对此表示,从今年3月、4月储蓄国债发行情况看,总体平稳,但确实存在局部的供需矛盾。

  他指出,4月份以来,受部分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暂停销售大额存单等因素影响,储蓄国债关注度进一步提高。4月份发行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发行首日即售出计划发行额的99.7%,进度明显快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

  李先忠表示,“一债难求”核心就是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满足投资者购债需求,财政部将密切关注储蓄国债的供需关系变化和销售情况,研究适当增加发行规模。此外,财政部还将研究进一步调降单人购买限额,使储蓄国债能够惠及更多的投资者。

  巩固经济向好势头

  加快化债方案推进实施

  为巩固经济向好势头,王东伟表示,下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从六个方面持续发力,包括全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支持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更高水平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和财政运行监测。

  在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将统筹用好相关国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带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同时,落实完善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推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扩大国内消费。

  谈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一季度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小于往年,一方面是以往年度为应对疫情冲击等特殊因素影响,加大年初发行规模,另一方面也与地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冬春季节施工条件、债券市场利率等因素相关。今年将更多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领域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保障性住房”等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进一步发挥专项债券撬动作用。

  而对于尚未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王建凡表示,财政部将根据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分配情况,及时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

 

  在做好六方面重点工作的同时,王东伟强调,今年还要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加快化债方案推进实施,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微信推广

看执游网的精选内容!